台灣京劇名伶郭小莊演講京劇生涯生動感人

九月二十三日(週日)下午2點30分,由人文磚暨美華人文學會、聖地亞哥中華藝術文化學會和聖地亞哥婦女會聯合主辦的“京劇何戲?雅音傳薪”講座,邀請曾經對京劇在台灣創新做出重大貢獻的台灣京劇名伶郭小莊暢談她的五十年京劇生涯。講座由藝術文化學會前主席馬良平致辭,磚基金會王小蘭向聽眾簡介郭小莊的藝術生涯之後,然後身穿黑色長袍搭配紅帽、紅圍脖、紅鞋的郭小莊悠然登台,開始她生動迷人的演講。

郭小莊, 1951年生於台灣台北縣,祖籍河南省滑縣。 7歲半進劇校,15歲進劇團,18、19歲拍電影,1979年創立雅音小集。主要京劇演出作品有《王魁負桂英》、《白蛇與許仙》、《感天動地竇娥冤》、《梁祝》、《韓夫人》、《劉蘭芝與焦仲卿》、《孔雀膽》等。 2006年7月受洗成為基督徒。郭小莊一生投入京劇,但1996年“再生緣”演出結束後,她淡出了舞台,陪著高齡的父母居住,很少在公眾場合露面。但是2005年母親因心肌梗塞去世,其後2006年7月郭小莊受洗歸主。成為基督徒後的郭小莊找到了重生的力量,她還用京劇來唱詩歌。

郭小莊是台灣文化界的一名奇女子,被譽爲台灣京劇界最年輕的國寶。她一生投身京劇事業,貢獻卓越,也收穫頗多殊榮,她是第一位在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學習並在林肯中心演出的京劇演員。

郭小莊在演講中,自始至終表達著自己的感恩之心,她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因為父親是個京劇迷,在她7嵗半的時候,問她想不想到大鵬京劇學校學京戲時,郭小莊因爲愛父親,就一口答應了。學戲生活非常規律,訓練也非常嚴格,每天早上5點起床,晚上10點睡覺,7年如一日。郭小莊感謝父親為她選擇的這條路,雖然苦,但是父親沒有讓她孤單走過。在父親的關照下,郭小莊除了在學校學戲,也在自己家跟父親為她聘請來的老師練功。現在父親已經95嵗高齡,依然照顧郭小莊無微不至,更是她的精神支柱。

郭小莊也感謝學戲早期曾經“鞭策”她的老師,那時,學員每天早上5點到晚上10點練功學戲,七年如一日,稍微不慎,嚴厲的老師就會用鞭子抽打,她開玩笑地伸出胳膊說,老師打得很“恰當”,她身上一道疤痕都沒有留下,反而奠定了她日後在舞台上的紮實基礎。

然而,郭小莊很快暴露出她在理解戲劇內涵方面的缺乏。有一次終於有機會出演女主角,郭小莊非常高興。上台唱“愁鎖雙眉”時,臉上卻是開心微笑,結果詞不達意,被觀眾批評。

15嵗時,郭小莊師從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俞正剛,開始從中囯詩詞一點點學習戲劇文學。在傳統技藝和傳統文化的修養方面都深深紮根。

25嵗時,郭小莊進入文化大學讀書。在那裏,她得以接觸到年輕學生,並且親自從他們口中聽到他們對京劇的反饋——他們寧願看電影也不看京劇。隨著京劇在台灣的式微,到劇院聼京劇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不愛聽,老年人也在減少。因爲傳統京劇節奏緩慢,劇情簡單,舞台設置也過於簡單,可看性無法滿足當前的觀眾期待。郭小莊認識到改革傳統京劇的緊迫性,遂在1979年創辦“雅音小集”,走上改革傳統京劇的艱辛之路。之後,郭小莊辭去演出,專心創辦“雅音小集”。她在劇本編寫,劇場選擇和舞台設計方面均作了改革,並且設立了導演制度,由她本人親任導演一職。“雅音小集”初創時期的作品好評如潮,每每演出都座無虛席,同時也引起相當的批評聲浪。

郭小莊在現場播放了一段“雅音小集”的代表作品《歸越情》,她在一邊講解,一邊演示,同時強調,傳統京劇表達方式抽象,但是唯美;改革需要在紮根傳統的基礎上,根據劇情需要豐富表達方式,增加實景,同時不能丟掉傳統美。

最後,她深情地說,回首來時路,心中充滿感恩,感恩老師們,感恩夥伴們,也感恩台灣這塊土地,讓她接受了完整的京劇教育,更感恩自己的父母,讓她在愛的環境中成長。

郭小莊聲情並茂說唱俱佳滿含深情的演講,引起在場所有聽眾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次閱讀0 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