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暴力事件不可避免,種族仇視情緒也會上升,很多華人的朋友圈都在轉發各種侵害事件,那麼如果不幸遇到這些暴力行為我們應該怎麼辦?有些人提出要買槍保護自己,那如何買槍又如何正確使用呢?對於所謂的闖進家裡的暴徒打死不犯法,是否又屬實呢?

我們特別邀請了聖地亞哥知名律師王志明對很多華人的疑問進行了解答——

如果在外遇到人身傷害事件應該怎麼做?

由於誤解或信息傳播有誤,導致出現針對華人或亞裔人士的言論攻擊和打砸搶。華人在公共場所遇到言論攻擊,應保持冷靜,盡量避免發生口角和肢體衝突,避免人身受到傷害。遇到言論攻擊時,應盡快離開公共場所,避免和極端人士有眼神接觸。
如果女性遇到錢包被搶,應保持冷靜,盡量不要追逐,而是記下對方的逃跑方向和身體特徵,並馬上報警。
如果遇到車輛被砸,應馬上報警,並報告自己的車輛保險公司。

如果被別人侵害造成自己受傷應該怎麼做?

如果被別人侵害造成自己受傷,應該馬上報警,要求警察到現場進行調查。
同時,需要求施害人提供個人信息,包括姓名、地址和電話號碼。警察到場後,受害者應保持冷靜,簡單告訴警察事故發生經過。受害者離開事故現場後,可以盡快諮詢人身傷害律師,律師可以代表受害者通過法律途徑需求索賠。美國對受害者有非常完善的保護機制,絕大部分的人身傷害律師提供免費諮詢,所以千萬不要擔心支付費用。

沒有身份的移民能不能報警或要求賠償?沒有保險又該怎麼辦?

加州法律保護所有受害者,不論受害者是否有合法身份。無身份的移民也完全有權利進行人身傷害索賠,而且索賠數額不會因移民身份而減少。在整個索賠過程中,受害者不需透露移民身份,這是加州法律明確保護的。
如果施害者沒有保險,則要看施害者是否有個人財產支付受害者的損失。

家中闖入者打死不犯法這種說法正確嗎?

加州法律明確規定個人有權正當防衛。但是,正當防衛的目的是保護自己。如果在確定自己的權利已經得到保護的情況下,就不能再去傷害行凶人,會有可能被指控一級謀殺。
加州刑法對於正當防衛有明確規定。刑法第198.5條明確表示:有受到傷害的風險,被打,被殺,同時這種受到傷害的風險是立即就會發生的,而受到傷害的感覺也是合理的,這時就可以拿起槍擊斃歹徒。

什麼是正當防衛?

以下是關於正當防衛的判斷方法:
·有受到傷害的風險
首先對於突然進到房內的陌生人你並不知道他的意圖是什麼,而你認為他的目的不只是搶劫財物,而可能會對你造成人身傷害甚至是威脅你的生命安全等,不管具體是什麼行為都對你危害巨大。這種在目的不明確的情況下認定歹徒會傷害自己在法律上是合理的,即有受到傷害的風險。
·風險是否會立刻發生
這點要見仁見智,在大多數情況下陌生人持有武器非法進入民宅會在法律上被認定為危險會立即發生。但如果你的房子很大,歹徒進入後在游泳池旁的小房間去,而你在儲物室發現他,儲物室距離小房間有500尺的距離,那麼感覺上這就不是立即發生的風險。
·風險是否合理
你感覺到的這些風險應該是合理的,不是你很敏感只有你感覺到別人都感覺不到的。
但是對於風險是一般人都可以感覺到還是一般人都感覺不到在法律上也很難辨別,因為每個情況都不一樣。所以處於正常情況下,不是你喝醉或是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下,認為歹徒會傷害自己及家人可以先向歹徒開槍。
最後,正當防衛是有限度的。如果在確定自己的權利已經得到保護的情況下,就不能再去傷害行凶人。比如歹徒已經被打倒在地,無法動彈,這時你若再去槍殺歹徒的話,會被認為超出了正當防衛的範圍,會有可能被指控一級謀殺。

我可以買槍自衛嗎?持槍有什麼法律上必須注意的事項?

在加州,民眾在購買手槍時必須提供身份證明,等候十天,經過背景調查才能獲准購買武器。在美國,以下三種人有資格購買槍支:
1. 擁有美國公民身份
2. 擁有美國綠卡
3. 擁有合法的美國非移民簽證,以及獵人執照。
注意:留學生不能買槍,除非有綠卡,或有獵人執照。
有四類人不允許持有武器:
1.有任何與毒品相關的犯罪前科人士。
2.有任何重罪記錄人士,這不一定是指有攻擊性或暴力性的行為,如盜版等白領犯罪,刑罰超過一年以上,即使沒有真正坐足一年的人也是不允許擁有槍的。
3.有一些嚴重性輕罪記錄人士,這些輕罪記錄包括家庭暴力,毆打罪,非法展示武器罪等,雖然沒有被判罪勞刑,但是因為這些罪名與他人的安全相關而禁止持有槍械。但輕罪的禁止持槍有十年的限制,十年後可以做犯罪記錄的清洗,要求法官在特許的情況下拿回持槍的權利。
4.精神病患者或患有精神病前科的人,以及十八歲以下未成年人士。
非法持有槍械是一項絕對責任行為(STRICT LIABILITY),不管有任何理由,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絕對的責任,輕者可判六個月的牢刑,而有重罪記錄的人,如非法持有槍械者可判罰十六個月至三年的牢刑。

華人網友組織的自救組織是否合法?能否聚眾持槍去幫助別人?

疫情期間,華人網友組織的互助小組或急救組織有助於分享信息,減輕大家的恐慌和焦慮,也並不違法。但是,華人遇到暴力事件還是要先報警,向警察求救,盡量不要聚眾持槍導致集體暴力事件。如果因救他人導致歹徒死亡,有可能面臨刑事調查,更有可能面臨防衛過當或謀殺的刑事指控。

美國疫情如此嚴峻,可能是我们当初難以想象的。我本人一直對美國有信心,但看到每天那麼多人被感染卻又不能相助,心裡很痛。個人能夠做的事情很有限,除了力所能及的捐助之外,就是盡量保護好自己,不給美國添亂。同時,還要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努力把《華人》雜誌做好並準時出版。本期的“華人特稿”欄目,我們給讀者朋友提供了一批與疫情相關的文章:全美文化教育基金會(ACCEF)公佈捐助者名單,四輪籌款活動,四百多位捐助者慷慨解囊(第13頁),目前剛結束的第五輪籌款則是購買物資捐助美國的醫護人員。成立於2004年的ACCEF是聖地亞哥華人社區唯一的華人教育慈善機構,除了助學之外,每一次大的災難,他們都走在前頭,捐款捐物。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他們又一次成為華人社區支援災區的帶頭人;女企業家江慶從洛杉磯為我們雜誌特別撰稿,介紹她與朋友們如何克服重重困難,争分夺秒把大批防護物資運到國內疫情災區的經歷(第15頁);UCSD大三學生徐冰瑤在她的《逆風而行:一個疫情下輾轉回美的留學生故事》(第25頁)中,描述了她如何從上海到泰國隔離十四天後回到美國的一波三折;而另一位留學生張惠的《從聖地亞哥到上海——一位留學生回國一周的感受》(第49頁)則講述了到達上海機場後被隔離在酒店的感人故事;十七歲的高中十一年級學生于晞紗寫了疫情期間如何組織她的小夥伴們繼續為麥當勞送餐服務,從她的《疫情席捲全球之下,一個華裔美國高中生的生活》(第45頁)一文,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的熱心奉獻;來自國內的中學生給美國叔叔阿姨的來信(第44頁)、南京二年級小學生曹君瑋的《我和媽媽一起在行動》(第44頁)讀來都讓人感動不已;還有房地產經紀人、著名網絡作家梁峰的疫情生活紀實真實淡定(第37頁);著名人身傷害律師王志明則不失時機地為我們撰寫了《疫情期間如何保護自己免受傷害》(47頁),給了我們莫大的安全感。感謝所有作者與我們分享經歷和感受,雖然我們目前互不見面,但是我們的心是連在一起的。讓我們守望相助,一起平安健康地走出非常時期。
本期封面人物是加大聖地亞哥分校(UCSD)博士生、中國同學聯合會(CU)榮譽主席和首席執行官張鵬。認識張鵬也有幾年了,對他多年來經營中國同學會的魄力甚為佩服。選擇他做我們四月份的封面人物,更是由於這次疫情。看到他帶領CU學生在最短時間內,啟動所有能夠利用的資源,迅速向國內捐贈了大批防護用品,同時也給同學發放口罩以保護同學的健康。所作所為,讓我看到了一代留學生的熱心奉獻的正面形象。一個學生領袖,是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素質的,依我看最基本的素質無非就是兩條,“知道做什麼,知道怎樣做”,張鵬就是這樣一位年輕人,再加上領袖需要具備的“領袖魅力”(charisma),所以他能在CU擔當領袖人物十二年,受到眾多學生的信服和追隨。當然,做的事多了,時間久了,難免某些人對他有某些微詞,這是很自然的事,一點都不影響他的學生領袖地位,也不會影響我們雜誌對他的採訪。如果我們留學生群體多一些張鵬這樣努力做事勇於擔當的學生領袖,相信學生組織在學生中會更有吸引力,在美國社會更有影響!請閱讀我們《華人傳媒》新媒體“聖地呀GO”主編彭慶松為您撰寫的封面故事《不忘初心,未來可期——中國同學聯合會榮譽主席、首席執行官張鵬》(第19頁),相信從張鵬的故事中您會同意我的上述看法。
宅在家裡,窩在沙發上看看電影肯定是一大享受。本期發表了著名影評家傅裴湘前不久撰寫的《奧斯卡鍾愛兩個男人》(第55頁),一篇短文,五部好電影,讓人由不得一部部看來,為我們的隔離生活多了一些樂趣,望諸君Enjoy!謝謝裴湘!

Translat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Español

訂閱 Subscribe

---- 訂閱須知 INFO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In the U.S.A., We Chinese in America is the only magazine focusing o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individuals who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or larger community in general as well as information/news important to readers.To keep you informed of the most updated information/news, please subscribe to "We Chinese i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