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了,所有九年級的孩子們在經過了一個學期緊張的高中生活之後,都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啊!終於可以放鬆心情,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了。”不過在成年人的現實世界裡,這樣輕鬆愉快的心情往往只會是生活獎勵給那些真正努力過的人們。對於懶散、隨意、不知進取的人,生活留給他們的永遠是遺憾多於奮鬥過後的自我肯定。大兒子在高中的第一個暑假裡就已經初步體會到了什麼叫做“生活的回報”, 因為成績單裡的一個B+, 他不得不關上電腦裡所有的Vedio Games。
這話還得從去年9月份講起。參加了初中的結業典禮,經過一個暑假,大兒子躊躇滿志地進入九年級,正式成為一名高中生。在美國,人們普遍認為孩子們真正的有質量、有壓力的學習生活是從高中開始的。這不僅因為到了高中時期,學習的科目、範圍、難度都一下子高度提升並且加深,而且所謂的學習成績(GPA)也是從高中才開始計算。美國的小學是以寓教於樂為主,老師的教學重點是數學和英文的基礎知識,還有一點點歷史和科學。知識點都停留在非常淺顯的水平,而且老師的主要精力都會集中在學習相對有困難的學生身上。為了讓這些孩子都能夠跟上進度,老師一般不會講授超出教學大綱的知識。當然有的學校,有的老師會給那些學得快的孩子們一些具有挑戰性的課業,但對大多數中國孩子來說,還是時時處於玩著就學會了的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接受能力比較強的孩子沒有真正的有機會鍛煉面對困難、挑戰自我的能力。我的大兒子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的例子,小學包括學前班上了6年,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學不會”。
到了初中,學習壓力相對提升,學習的難度也有所加大。不過壓力和難度多集中在量變上,而不是質變。也就是說,老師會佈置越來越多的書面作業,各種Projects,課後閱讀書籍,小組課題,Research的項目等等,但難度和要求卻比較寬鬆,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們自己管理時間和學業的能力。也就是說,只要你按照老師的要求有條有理的安排自己的時間,按部就班的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學期末拿到A是不成問題的。當然這種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並不是每個孩子都具備,所以有一部分孩子會開始感到學習吃力了。但對於我大兒子而言,還真是沒有什麼問題。他從小就被教育和要求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所以在初中的時候,他比其他同學更早地嚐到了甜頭。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雖然也在不遺餘力的試圖啟發學生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但到考試的時候,還是會非常明確的告訴大家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很多所謂的“好學生”其實是不會自己學習的。這裡說的自己學習不是自學的能力,很多聰明孩子都能自學。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自己看看書,上網查查資料也都能把要學的東西學會,學懂。但這並不表明他們會自己學習,他們往往並不明白學習的目的,沒有好的學習方法,沒有持久學習的動力,也沒有對學習結果的高要求。我大兒子又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在老師的推動下,他被動的但卻是非常積極配合地完成了老師所有的要求,以全A的成績走出了初中。這初中三年裡,他從沒有真正的努力過,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差不多就行了。”
頭頂著“好學生”的光環,大兒子昂首挺胸的走入了高中。他以為憑藉著小學和初中積攢起來的學習經驗就可以輕鬆應付高中的學習生活,但我知道他並不會學習。既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也沒有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最主要的是他從來沒在學習上遇到過真正的困難,所以也就談不上具有解決困難的經驗。帶著跟他完全不同的心情,我注視著他開始了高中生活。
大兒子的高中沒有什麼AP課,不同於有些公立高中,九年級一開始就可以選幾門AP課或者Honor課,大兒子九年級沒有一門聽起來較勁的課,但是過來人都說每一門課都不好上,想要達到老師的要求,拿到A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他們的教學宗旨是真正讓學生自己學,自己想,自己分析,最後考試完全靠臨場發揮。幾門主要的學科:數學、物理、英文和歷史根本沒有教科書,老師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安排課程,佈置作業,最後出題考試。不會學的學生上課聽熱鬧,下課不問問題,回家作業糊弄,考試的時候才發現怎麼好像什麼都學了,可是又什麼都沒學明白。我的大兒子就是這樣開學還沒兩個月就被打懵了。
第一次歷史考試拿到84分,之後他告訴我老師出的題目他都回答了,但老師說他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不夠深刻,沒有加入自己的獨立思考。這樣的要求對他來說無疑是新鮮的,因為以前的考試經驗告訴他,只要記住老師講的知識點就可以了。他一直最得意的數學成績也在眼看著往下掉,每次測驗都不盡如人意。他說因為老師上課根本不講,而是讓同學們自己講,自己上黑板演算,自己推導出結論。但考試的時候又不考這些課上學的東西,而是出些沒見過的題目。我讓他打開試卷指給我看是什麼樣的題目,原來老師只是把講過的題型變了個角度,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舉一反三”,大兒子卻只能舉一反一。再說物理,因為是一門新的學科,大兒子就更有些找不到北了。老師講課以做實驗的形式為主,每介紹一個新的概念,都會組織一次實驗,在實驗的過程中讓學生們自己得出結論。很多孩子都是熱熱鬧鬧的跟著做完實驗,但對於老師真正希望他們記住的概念卻根本沒進腦子。就這樣糊里糊塗的去考試,當然是考一次砸一次。開學兩個多月的時候,各個學科的老師都發來了評語,這時我才知道大兒子的學習成績已經是B上加B了。我氣急敗壞地問他出了什麼問題,他說因為他不明白老師到底在教什麼,要考什麼。“那你有什麼解決的辦法嗎?你打算怎麼把成績重新拉回到A呢?”我一邊問一邊在腦子裡已經預想到了答案,當然是先找老師溝通,搞清楚問題出在了哪裡,然後再尋求學校以外的幫助,比如父母或者Tutor。但是讓我抓狂的是大兒子給出的回答只有三個字:“不知道!” 

我明白了大兒子正在面臨他從來沒接觸過的問題:學習困難。這種困難並不一定是他的能力不夠,而是因為高中老師的教學方法的突然變換,讓他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他以為高中還是跟著老師的腳步,一步不落的完成任務就可以了。殊不知高中的學習要求已經從泛泛的學變成有深度的學,從跟著老師學變成自己主動的學。如果不適應這樣的學習要求,就很容易從A學生變成B學生。看著大兒子自己也很著急的樣子,我耐心地告訴他:遇到困難一點兒都不可怕,但要學會怎樣尋求幫助。他心急的問:“怎樣得到幫助呢?”我看著他無奈的回答:“當然是張開嘴問呀!”在大兒子老師發來的評語里普遍提到大兒子上課不積極參加討論,下課也從不找老師問問題。這一點其實我比老師還清楚,因為開學兩個月了,他的成績直線下滑,但他卻沒在爹媽面前提半個字,更不要說讓父母給找Tutor了。我告訴大兒子解決困難的第一步,也是最有效的一步就是要問,問老師,問同學,問父母,問所有可能會提供幫助的人。經過一次深談以後,大兒子終於明白他現在的問題出在了哪裡,也下決心要更積極主動的面對困難。從那以後,他一改以前自己悶頭學的學習方式,在學校問老師,家裡問父母,爹媽不會的,他還會求助於爸媽的學霸朋友。
學會了問,大兒子終於明白了高中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也明白了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任何困難都不可怕,因為解決辦法總能被找到。轉眼到了第一個學期的學期末,雖然頭兩個月的成績不理想,但大兒子總算把每一個科目的成績都拉回了至少A-以上。如果你覺得這孩子的高中生活從此就一番風順了,那可就真是掉以輕心了。我就是這樣被大兒子忽悠了。
寒假過後,大兒子又心情輕鬆愉快的進入了九年級的第二個學期。現在的大兒子更是志得意滿了,有了上學期的經驗,他好像又找到了拿A的法寶。第二個學期的幾門課程學的相對比較輕鬆,歷史考試竟然還考過100分。數學已經又恢復了以往的自信,物理雖然仍有小的磕絆,但通過時常跟老師的溝通,也不傷大局。唯有英文寫作老師給的評語是內容不夠深刻,我提醒大兒子要認真的思考,真正寫出自己滿意的文章。他卻總是說:“差不多行了,沒問題。”面對這樣對自己沒什麼要求的大兒子,我一心想給他一個教訓。有一天,我又提醒他學習的目的不在於拿A,而是要學會思考,並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他不以為然的說:“我都會了,期末拿全A沒問題。”對於我說的學習目的的問題,連聽都不想听。我靈機一動問他:“你那麼有信心,敢不敢跟我做個約定?”“什麼約定?”大兒子很好奇的問。我說:“如果你九年級最後拿到一個B,那整個暑假都不能打遊戲了。”“如果我全是A呢?”大兒子在這種時候一點兒都不傻。“如果全是A,那可以天天打遊戲。” “好,那咱們說定了。”大兒子眼睛都沒眨就答應了。
接下來的幾個月,大兒子確實比以前用功了一些,尤其在物理和數學上,他使的勁兒正好能夠讓這兩科在A-上下晃悠。我不止一次的提醒他,為什麼不加把勁兒,讓成績衝上A,甚至A+,他卻總是說:“沒問題,差不多就行了。”看到大兒子的這種思維方式,我心中熱切的盼望生活能給他一個教訓。我希望他能有機會明白,為了自己心中渴望的任何夢想,成就,機會,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獎勵,都必須做到全力以赴,才能不留遺憾。老天爺也許是聽到了我的心聲,在大兒子的最終的期末成績中給他爆出了冷門。他一直自認為沒問題的英文從一直保持的A-降到了B+。拿到成績單的大兒子心中感到懊悔不迭,我問他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果。他說:“我英文的最後一篇Paper沒有認真完成,因為我覺得我差不多能拿到A-了。”一個暑假不能打遊戲讓大兒子痛苦不已,但他卻明白了高中的學習生活並不像他想像的那麼簡單。對於一個高中生來說,學習要有明確的目標,是學會,學懂,而且找到興趣,而不是簡單的拿到一個A。學習也要有自我的高要求,奔著差不多去學,一定會發現最後差很多。
看著被生活小小的教訓了一下的大兒子,我偷偷樂著在心裡說:“恭喜你!拿到了第一個B!”

我不是個養寵物的人,領養一隻小狗並非我的本意。當聽到妹妹說九十歲的老媽忽然想要一隻小狗後,我馬上行動起來,最後在網上找到了他。

这是隻Multipoo小型犬,出生於2019年7月15日,美國國慶日的第二天。12月14日,我把他領回家時,他正好五個月大。

小寶是個小可憐。記得那天傍晚,我和兩位年輕朋友開車去那位美國人家去領小狗,見他和兩個姐妹同被關在一個約四尺見方的鐵籠子裡。另外還有三隻大狗也在不遠處圈著。那兩隻小姐妹見人來了,扒著籠子汪汪汪叫得特歡,而他卻在旁邊一聲不吭,兩隻眼睛憂鬱地盯著我們。我一看心就軟了,心想肯定是一隻被欺負的小狗。儘管兩位朋友提醒我,要我一定要選一隻活潑健康的,才好養活,我還是決定選小寶,只是因為那雙無助的眼睛,讓我心疼。

帶回家後,打算春節期間開車給老媽送去,有事耽誤了。後又定下四月我妹妹去倫敦跑馬拉鬆時,給老媽送過去,多陪陪老人家,也幫她熟悉熟悉小寶。結果,疫情蔓延,加州發出居家令。朋友們說,肯定你不會再送給你媽了。確實,五個月後的今天,十個月大的小寶已經正式成了“我的小寶”。

小寶一開始沒有名字。來到家一周後帶他去打防疫針,病歷單上名字一欄獸醫乾脆寫了“沒名”(No Name)。

可能小狗也受不同文化的衝擊,從起名上可以看出點端倪。一開始我給他起了一個英文名字Carl Ma (卡爾馬),怎麼喊他都沒反應。我猜也許我說中文,起個中文名字他比較容易接受,結果還是不理。不過,只要我在他身邊,他會搖著尾巴緊緊跟在我後邊,看來情感是不受文化衝突影響的。

五個月來,這只重感情的小狗給我很多幫助。我喜歡在辦公室熬夜,每每兩三點時才回家。一個人走在空曠的停車場,明知安全,還是有點害怕。有了小寶就有了個伴兒,跟他說著話走進車里特別感覺放鬆。他成了我的小保鏢。其實,一隻七八磅重的小狗能幹什麼?一年多前,不知什麼原因,腿腳除了毛病,不得不頻頻出入理療中心和中醫診所。美國疫情從三月份嚴峻之後,中醫診所和理療中心不得不關門,每週三次的治療停下了,剛有點起色的療效眼看又要回复。倒是我和小寶每天早上四十分鐘晚上四十分鐘一萬步左右的“互遛”,居然讓我的腿腳明顯變好。早上我比較懶,但看到小寶活蹦亂跳催著我的急切,也只好陪著他出門。看著在我前邊邁著彈力十足的步子極有節奏地顛著的小寶,我會忽然想道,莫非這是上天給我派來的小天使?

小寶每天都帶給我很多樂趣。小時候被狗咬過見狗就怕,作為素食者又聞不得狗糧腥羶味道,現在這些早已不在話下,他給我帶來的快樂遠遠超過了這些不適。常常看他轉著圈咬自己的尾巴,速度之快,幾乎把我看暈,轉著轉著又猛地停下來,反過個又繼續轉,他怎么知道的这个不让自己暈的高招呀!上個月會翹腿撒尿了,他好像特別得意,短短的後腿抬得那個高,我必須緊緊拽著繩子,才不至於他整个翻過去。有时候还会翘起腿拉屎,这两天发现他居然尿得高兴,两条後腿都翘了起来,逗得我哈哈大笑!他個小膽子挺大,好幾次迎面碰上個頭大他好幾倍的大狗,他索性蹲在那裡,氣定神閒地瞪著大狗,而大狗竟然汪汪大叫嚇得連連後退,主人怎麼都拉不住,引起路人駐足驚嘆,那一刻這小狗還很有明星范兒。

人說,寵物只是你生活的一小部分,而你卻是寵物的整個世界。這話以前不理解,有了小寶,體會深深。任何時候,不論小寶自己玩得多痛快,或者睡得多熟,我只要一站起來,他馬上就搖著尾巴跑過來,然後跟在你腳後,走哪跟哪,不時咬你腳踝一口,以提醒他的存在。如果你開車不想帶他,他會在你面前,前腿伸直並在一起,屁股高高撅起,身體整個匍匐在地,可憐巴巴地看著你,讓你不由自主地彎腰把老人家扶起來,為他打開車門,他馬上一個魚躍,跳進副駕駛座上為他安置的墊子上。

此刻,我在辦公桌前用手機寫這篇文字,他就在我的腳前默默地趴著,兩隻眼睛盯著我,似乎隨時準備跟我走天涯!

小寶,我的小寶,我真的真的很愛你!

(2020,5,14)

 

問:我和先生原是國內大學求學時的“班對”,大四因小事分手。先生是重感情的悶葫蘆,他沒道歉,兩人就分開了。畢業後兩人先後來美留學,研究所畢業之後,在相距不遠的地方工作,也都結交過別的異性情侶。後來,他知道我再次單身,立刻加勁追求我。婚後三年,生了一個漂亮的男孩A。現在回想,在婚姻之中,我們兩人親密、幸福、了解和信任,也都給予對方發展的空間。
兒子A長大,我們送他到學區最好的私立教會學校。他自小好學、多感,個性內向,朋友不多,一直都是學校的好學生。升高中時,我們聽從初中老師的建議,送他去附近很好的私立男生住宿學校。大學時,A進了X州名校,完成學士和碩士學位,畢業後他搬回X州附近C城,開始工作。
我們一直以他的一切為榮,他工作不久娶了我們教會教友的女兒為妻。婚後,兩人找到西部的工作。兒子和媳婦一直婚後無子,問起他們子女問題,兩人都非常敏感。約在五年以前,一個冬天晚上,我們親家突然打電話來,說他們小兩口已經正式分手了!問我們知道嗎?如果知道,可否告訴他們,還責備說“為什麼你們的兒子是Gay,還要娶我們的女兒?”

●乍聞兒子是Gay五雷轟頂

親家顯然很難過,我們聽他說出兒子是Gay(同性戀),更是五雷轟頂。我們完全不知,也没有想到A的性向。第二天早上,A致電回家,說要回來,講明白。他離婚分手後的前六個月,也是A和我們夫妻說話最多的六個月。他的解說令我們明白,原來兒子性向是天生的,他從小就被同性吸引,對於同性一直有好感。一直到上了同性的寄宿學校,他才正式和男學長相戀,並且有了首次性行為。
直到大學畢業,他的性伴侶都為同性的。A說他其實也有很大的心理掙扎,希望自己可以是個“正常”的人,可以有自己的家庭和兒女。於是在一次刻骨銘心的同性戀愛挫敗後,他就決定娶了自小認識的女性,去結了那個錯誤的婚姻……
A一直以來都很優秀,藝術、音樂和運動也都出色。他從來都是懂事又聽話的孩子,我們邊聽他說,邊擦眼淚,沒有表示自己的意見。兒子都過了30好幾了,除了這件“出櫃”的事件之外,他真的是個好兒子。A離婚之後,我們夫婦兩人都非常傷心,也相當自責,鼓勵兒子將大部分的財產賠給前媳婦。

●先生憂鬱驟逝 心又碎了

先生不久就退休了,將自己的公司賣掉,每天清晨,改成去健身房健身,然後買了一套像俱樂部的音響設備,有空就鑽進自己的音樂世界,戴上耳機,進入了他自己的世界,常常和我一天說不上一句話。現在回想,他是萬念俱灰,我曾經建議他和我共同去心理諮商,他說什麼都不肯。我又建議他和兒子我們三人一起出去走走,或是建議他和他妹妹一家,我們兩家一起去歐洲音樂之都的維也納,好好欣賞音樂。總之,没有一件事可以引起起他的興趣。
 
没想到,他的憂鬱真的把他害死了。他本來就有高血壓,一直吃藥控制,就在退休第二年的一個冬天早上,他心臟病發,猝死在自己的健身房裡。他死得太早了,他的年邁父親當時還健在。先生是我的初戀,一生的伴侶,他的去世,我的心再次掏空一次。
A主動負責了葬禮的所有大小事,搬回我們居住的附近城市,更換穩定的工作。我們母子都愛晚上喝點紅酒,每年兩人一定去北加Napa或是南歐一次,品嘗紅酒。但是A越和我親密,我擔心他就越多,譬如他迄今没有固定的性伴侶,40多歲了,晚上在幹什麼?他不說,我也不敢問。他可以有幸福的人生嗎?我心中的擔憂,堆積如山,要怎麼樣和他談呢?

答:謝謝你,身為母親寫下這麼困難的一封信。你們當父母的人,知道兒子的性向,卻無法改變,可以想像,你們內心的絕望。加上不久後你的老伴又突然去世,使你受到雙重打擊,嘗到加倍的哀傷和震撼。你和先生感情如此深厚,喪偶之後,心情復原了嗎?生活方式有没有改變?有没有自己的教會和親友的繼續支持?
同性戀是人類的一種自然現象,有人類的歷史就有同性戀,中外皆然,分布於各種族群、階層、宗教、文化和教育程度之中。同性戀者也可以發生在任何家庭,包括模範家庭。事實上,過去的隱形身分不公開的同志,現在因為社會開明,男女平等,個個都敢於露出真實的身分,許多人先後出櫃了。
我們這些自小接受傳統儒家思想的父母,要坦然接受兒女是同性戀尤為困難。更何況是A已婚多年,才正式出櫃。你們一直認為他是一個異性戀者,所以你們比一般父母發現得更遲。可惜,你們在發生如此危機時,没有及時尋求心理治療的各種同性父母該有的支助管道。
但你們做為父母,有些地方真是值得讚許的。兩人從不彼此指責、怨懟,而是都試用非常正面的心態來面對和支持A。第一時間,你們就知道他不會改變,接受了兒子的性向,沒有想改變他的意圖,真心接納他。你們也没有因為自己的信仰,去苛責兒子是錯誤的,讓他感覺羞愧,或是處罰他。正因為這樣,從他出櫃之後,你們給予他的溫暖,使得你們迄今依然維持了良好的親子父母關係。

●華裔同性戀者 特別痛苦

社會上,很多中途輟學、無家可歸的青少年,是因性向問題和父母形成對立。甚至很多長大的青年,因為父母的排斥及不被接納,而更加憂鬱,有長期的自殺傾向。其實有些排斥同志的父母,是愛兒女的,他們以為唯有這樣,才是教導孩子改邪歸正,幫助他們。他們認為兒女一旦公開出櫃,全家顏面皆失。他們不讓孩子參加任何支持同性戀的公開活動,也不許兒女帶同性伴侶參加家庭親戚聚會等。
其實一個同性戀者,就像你兒子述說的,絕對不是突然變成這樣,是慢慢在成長的過程中萌芽,發現對同性更具有性的吸引力。一般在西方世界長大的華裔同性戀者,對於自己的性傾向在社會和家庭的角色都掙扎特別久,自知不論族群和性向都是少數人,覺得自己是異類之中的異類,更是特別的痛苦。有些就像你兒子一樣,試著想改變自己成為異性戀,之後,成了家,再加改變,其實受害更多人,更痛苦……
他們都知道,一旦出櫃就是條不歸路,一旦踏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回頭了。做人難,選擇出櫃的同志更難,要做一個快樂的同志更是不易。在所有的心理報告中,也證明同性戀者較不容易快樂,因為他們往往比常人感情細膩又敏銳,他們很清楚,又很在意,看到親友或外界對他們的側目、好奇或是批評,他們都可以體會到,並感覺到區別對待。譬如俄國樂聖柴可夫斯基,和香港一代巨星張國榮,多才多藝,成就非凡,但是依然抑鬱而終,就是實例。

●尋求心理治療 關愛兒子

正因為如此顧慮,你為了兒子的成長,更先要學會自己這個作為母親的自我成長。你在婚姻如此穩定數十年時,突然失去了另一半,也許没有慢性憂鬱症,但是肯定是心碎症候群。失去一生摯愛的損失,不再有至親商量,生活失去重心等等。你應該補回過去没有尋求心理治療的遺憾,趕快去打聽一個好的心理醫生,亡羊補牢,去作哀思諮詢Grief Counseling,把破碎的心完全修復回來,這個治療過程,多少要告訴A,母子之間的親密,必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由這件經過,你會更加明白自己的家庭、性格和命運都是慢慢形成的,也更加了解自己。異性戀和同性戀的人的感情發展是一樣的,也是受自己的一切影響。如果一個已經到了40歲的異性戀的兒子,尚没有找得到自己的情侶,同樣的到了中年的同性戀的兒子,也一樣不易找到伴侶。唯一不同的是自己可以主動努力製造機會,學習尋找機緣成長。

身為同性戀,像A這樣的人,一生掙扎和困擾,是十分複雜的心理問題。除了需要父母持續的關愛和諒解外,也需要更多專業輔導和資源幫助力量。不妨先身教,自己也先參加一些嶄新的同性父母團體活動和同性父母的各種諮詢(support for parents , families of lesbian, gay )(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or call 8005801500 or 8663376468)去學習,去成長。這包括各大學附近,和各大教會(各宗派如Mormon church, church of Jesus Christ, Christian parents of gay children)和各種機構都有。你是虔誠教徒,多去美國教會打聽參加結交新友,試試了解別的同志的父母親的想法,把自身的交友經驗和A分享討論。要記得“接納自己兒子是同志的母親,你可以感到快樂,他才會真的快樂”。
所有天下母親,對於孩子一生都有著數不盡的擔心和憂心。為了愛他們,隨著時間,兒女的變化,學著一直改變適應,要更加開明,更加有耐心,改變得越來越像朋友,當他的做法或是想法和父母不同時,學習平緩自己的困惑,不要露出大驚小怪,輕率評斷。要用更寬廣的胸懷去接納已定的事實變化。作為父母的那一代可能比兒女更缺乏資原,又不善網路,可能得花多些時間去學習增進關係。
知道你兒子對工作,對社會和人生都是負責的人。普通異性戀的朋友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各種渠道順利的結交到心儀的異性情人,你當然希望你這同性戀的兒子,也可以用這種渠道,選擇志趣相投,珍惜又誠懇的同志,由朋友變成情人。找到一個可以推心置腹,可以談心的知己。希望他不要隨便的接受約炮軟體,憑一兩張肌肉照,就得到一夜激情。

●同志主播範例 擁有孩子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知名主播庫柏(Anderson Cooper)在今年4月30日電視上,公布自己喜獲麟兒,並向參與兒子出世的醫護人員和代理孕母致謝。身為同志的庫柏並且說;“我從未想過可能有小孩,我很感激為此鋪路的所有人……”。他並且為兒子命名,引用他自己的已逝父親(first name)和母親(second name)的名字,來紀念他們。他確實希望他最為摯愛的父母,能活著看到他兒子成長和延續。他的父親早逝,他和母親一直很親,直到去年母親95歲逝世。
庫柏是非常正面的同志媒體人,希望A也能像他一般,將來也能夠擁有他自己的幸福,能有個終生歸宿,和父母一般享受婚姻的幸福。因為經過同性伴侶家庭和異性伴侶成長的家庭,撫養教育的孩子一樣可以身心健全和快樂。可能也可以像庫柏一樣擁有子女,可以有個幸福的人生和家庭。
我在這近40年的診所臨床經驗中,最為難忘的美好是,過去諮詢過的病人想盡方法來告訴我,他和他的家人已經修復過去傷疤的關係,或是過去十分擔憂的子女現在成了他們的溫暖和驕傲。其中很多的是他們同性戀的子女,一旦父母願意接納他們,或是花心血改變父母自己的心態,這些兒女更加珍惜又體會到父母偉大的愛。甚至有些更如你兒子,搬到父母附近居住,成為令人稱羨的和樂地兩代親情。祝福你們母子!

我不敢相信,我不能相信,我不愿相信,你就这样走了。你是那样热爱生活,你用你犀利的筆開啟了海外留學生文學的大門,你和你們那一代台大人給華文文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一次見到你是1999年9月2日,你應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之邀前來出席加華作協和溫哥華中華文化中心聯合舉辦的「華人文學--海外與中國」第三屆研討會。我原來是去接北京來的評論家袁良駿的,梁麗芳是約定去接你的,但袁良駿的飛機因為延誤,遲到了近8個小時,你和袁良駿幾乎同時出現在機場入境大廳,你當時風風火火,毫無倦容,快人快語、歡快而又爽朗的性格一下子就拉近了你和大家的距離。

你下榻的地方離我家不遠,我義不容辭地擔任了你在溫哥華期間的司機。那幾天我天天早上去接你,我們在葛蘭湖大街鄰近你住處的星巴克喝咖啡吃早點,然後我們一起去開會。頭兩天會議尚未開始,你來我家小坐,然後去不遠處的菲莎河邊散步小跑,你說這是你多年養成的晨運習慣,所以一直保持著健康的身體,旺盛的精力。現在每當我經過那家咖啡館,我就會想起和你坐在臨窗小桌子的時光。時光不多,卻好像說了半輩子的話,從你的寫作到你的兒女到你的兩次婚姻。你笑著說,前夫也很優秀,兒女更是出色,只是「於梨華的先生」或是「於梨華的女兒」這個光圈壓得他們似乎失去了自我,他們要人們認可的是他們自己的努力和成就。說這話時,你臉上滿是笑意,脫去光環後兒女的成就,你談來更為興奮。至於前夫,在「離去與道別之間」,你獲得了內心的平衡,留下的是超越世情的純情。我那時就想,你真是世間最幸福的女人。

你在會上的講題為《海外華人文學前景探討》,你的講話親切而又誠懇,用你的人生經歷和創作經歷給到會的作家、文學愛好者打開了一扇希望之窗,感到了心靈的震撼。你說「作家創作時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要把作品寫好。作家的問題永遠是一樣的,那就是永遠要寫真實,要能打動讀者的心靈,使讀者能感受到真實的震撼。」你也談到創作的題材,還談到華人對下一代子女的中文教育的問題。你的話音剛停,全場即報以熱烈掌聲,好像這還是昨天剛發生的事,言猶在耳啊!

會後,移居來此不久的瘂弦設家宴宴請與會代表,瘂弦請每一位代表帶一位客人同來,沒想到你卻邀我同行。這是我第一次登門拜訪瘂弦。

過了一年,2000年的秋天,你給我來信說你和夫君Vincent打算來溫哥華一游,你說每次到一個城市開會,都是來去匆匆,對這個城市一點印象都沒有。久聞久聞溫哥華是世界顶尖最宜居城市,這次你們夫婦打算前來,旅店遊覽Vincent都已安排好了,連打算和我在斯坦利公園TeaHouse見面的晚餐都已預訂,不想驚動任何人,只和我聯繫,到時見面一聚。

我那時尚未退休,你來時是週末。和Vincent第一次見面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因爲年少時小兒麻痹症,留下雙腿殘疾,堅毅的性格使他不以殘疾人自居,且不說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就是在日常生活上努力做到自理自立就令人敬佩。要說是你照顧他,毋寧說是他處處以西方紳士的「女士第一」照顧你更為恰當。原本Vincent要開車,還是我說你們時間不多,還是由我來駕車帶你們遊覽吧!你們特別提出要去UBC看看,你們感嘆卑詩大學校園優美,真是讀書的好地方。那時我兒子正在法學院就讀,你說去法學院看看吧!這可難為了我,雖然我兒子在這所大學六、七年,但校園之大,常使我一進校園就迷路,我只好老實說,我帶你們進來,也可以帶你們出校園,但在校園裡只能開到哪兒算哪兒,倒是你眼尖,經過一幢樓時,你指著那樓對我說:「那不就是法學院嗎?」我們都笑了。

沒有會議,沒有應酬,沒有正襟危坐,我們輕鬆愉快地度過這難忘的週末,兩天後你們和你弟弟會合乘坐加拿大火車遊覽洛磯山脈沿途風光。我曾和你談過我的一些家族舊事,三藩市曾經是我作為華工的外祖父來「金山」的一個落腳點,也是我外祖母被人販子由家鄉拐賣到這裡的地方。臨行前,你邀我到三藩市一游,你說Vincent生長在三藩市,對三藩市的人文地理、名勝古蹟了若指掌,有他給我做導遊,一定可以更深一步地了解、認識那座城市,沒準還能發掘出一些和我祖輩有關的故事。

我兒子法學院畢業後去了紐約,我也就奔走在紐約------溫哥華之間,似乎應約去三藩市的日程總在往後推。直到Vincent去世,我才意識到我永遠錯失了一個了解這個城市的最好的機會。

我和你通信、通電話不多,我們保持著一種淡如水的友情,但我相信彼此還是相互惦記著的。Vincent去世後,你來信說,年紀大了,還是要住得離兒女近些,便於照顧,所以你決定搬回美東。而此時,我兒子卻由紐約遷到洛杉磯附近,我的新行程變成了洛杉磯---溫哥華。我們成了參商二星,不是你西我東,就是我東你西,又加歲月給我們的行動自由添加了一些阻力,我們再也無由相見。

 

那年,是2008年吧!海外女作協雙年會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召開,在年會歡迎宴上,韓秀和我同桌,帶來了你的問候,知道你一切都好,身體依然健康。兩年多前,你來過一次電話,正值我感冒,電話裡你聽到我沙啞的聲音,忙說「你怎麼病得這麼厲害呀,好好休息。不說了。」這是我聽到的你最後的聲音。

 

你其實只比我大幾個月,那時候,在我們這個圈子裡,我一向以「老大姐」自居,但你說「大一天也是大,所以你才是「大姐」。我自然心悅誠服稱你為「大姐」,比起你的學問,你的成就,我自愧不如,豈止是「大姐」,做我的老師也是綽綽有餘的。

 

你到站下車了,我還得繼續前行,想來我到站的時間也快了。

 

梨華姐慢走,See you soon!

(2020年5月6日於溫哥華)

(劉慧琴,洛杉磯《世界日報》「華章」華人文學專版執行主編之一,加拿大華人文學學會委員,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第12屆秘書長。曾任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會長,大溫哥中華文化中心理事。

原載2020年5月29日洛杉磯《世界日報》「華章」華人文學專版,在本刊發表時,作者又略作增改。)

 

  于晞紗(NATASHA )是一位高中11年級的學生,17歲的她別看年齡不大,卻是我們《華人》雜誌的一名老志願者了。 NATASHA不僅作為第一主持人接連主持了三屆“美國華人青少年藝術節”,還一直擔任主持培訓課的老師助理,是華人雜誌和華人交響樂團的常任小主持人。 NATASHA亦是華人雜誌特約小記者,採訪過市議員等重要公眾人物並報導了許多社會活動。在春意盎然的六月,我們邀請到NATASHA,談談她的成長歷程。

 

記者:你來自新移民家庭,能介紹一下你在中國成長的經歷麼?

NATASHA:我是12歲小學畢業後,隨著父母從北京移民到美國聖地亞哥的。在北京,我就讀於北京景山學校。這是一所全國重點小學。 1983年,鄧小平為景山學校題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三個面向”成為中國當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導思想。在景山學校這樣一個鼓勵創新的環境中,我成長為一名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得到過很多榮譽,獲得北京市迎春杯鋼琴比賽及中國作品演奏第一名,北京市迎春杯奧數比賽二等獎、全國春蕾杯作文比賽三等獎等重要獎項,我特別感謝景山的老師們對我的辛勤培養,感謝景山學校為學生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平台。

 

記者:結合你的親身體會,請你談談中美兩國在孩子的學業上有什麼異同?

NATASHA: 在中國,普遍課業比較重,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們從小學開始,就奔波在校外各種學習培訓班的路上。而美國的孩子多是因為興趣去選擇校外的培訓。當然,美國華裔的孩子還是很拚的,尤其是在好的學區。相對來說,美國小學和初中課業很輕鬆,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但是到了高中,我覺得美國高中生比中國高中生要累得多。因為中國的高中生只要掌握好教學大綱要求的知識,一錘子定音的高考考好了,就能上一個比較理想的大學。而美國申請大學,不僅要求學生要有標化成績,高中四年的GPA和申請文書,還要看學生參與的社會活動和取得的社會經驗,所以美國面臨申請季的學生壓力很大。

 

記者:你剛才談到美國高中生的社會活動很重要,為什麼?

NATASHA : 中國學生對學業很重視,尤其是畢業季的學生,對社會活動的參與度要遠遠低于美國學生。美國有深入人心的義工文化。因為美國社會非常看重人的奉獻和服務精神。據調查,半數美國人平均每年做義工的時間大約為100小時,這相當于在美國1.5億成人中,每3-4天就會做五小時的義工服務。“沒做過義工,也就得不到社會的尊重。”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的美國孩子自然而然的形成了這樣的認知。

義工是學生提前步入社會、接受社會實踐最重要的方式,在大學錄取中有時也是考察的項目之一。

 

記者:你作為《華人》雜誌的“老義工”,也是《華人》雜誌大家庭的一份子,有什麼想說的話麼?

NATASHA: 創刊近20年的《華人》雜誌是聖地亞哥唯一的中文雜誌,非營利組織“華人之友”長年堅持舉辦各種社會公益活動,為促進中美文化交流和豐富華裔社區文化生活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我有幸從13歲開始參與華人雜誌、華人之友的各種活動,特別感謝華人雜誌和主編馬平老師給我很多難得的鍛煉機會,培養我從一個只知道讀書的學生成長為一名擁有社會責任感和愛心的青少年。現在華人新媒體的社會影響力也越來越大,我堅信華人傳媒會越做越好,我將永遠是“華人”的一份子。

 

記者:“華人”的發展離不開眾多像你一樣,長期支持我們工作的義工,我們也很開心陪伴你一起成長。 Natasha,你作為一名熱衷於社會公益活動的青少年,還建立了“Super joey Foundation San Diego”的團隊,你能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麼?

NATASHA: Super joey Foundation是一個專門幫助患癌兒童和家庭的慈善機構,它在全美有20多個分部。 2019年,機緣巧合,我認識了基金會的創辦人JASON先生,因為彼此家庭裡都有因為癌症被奪去生命的兒童,所以JASON 先生特別理解我的感受,並鼓勵我創辦了聖地亞哥分會。短短一年,我們的會員已經發展到幾十人,並做了很多的社會公益活動,

製作基金會宣傳片,組織召開義演募捐,利用特長製作衍生品,進行慈善義賣等等。組織和籌劃這些社會公益活動儘管佔用了我很多時間,但能切實幫助到需要的人,我覺得特別欣慰,而且我個人的組織和領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這些寶貴的收穫會影響我一生。

 

記者:現在正是COVID-19疫情期間,你是怎麼學習生活的,社會公益活動是否還能進行?

NATASHA: 記得飛達教育的創辦人魏昕老師在給學生的講座中提到:你可以因為疫情放假在家,而放鬆學業,貪圖玩樂。你也可以利用更多的自由時間在各方面提升自己,但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魏老師的話深深影響了我,促使我仔細思考,如何成為一個自律的人,把控好自己寶貴的時間,不負人生,也不辜負親人的期盼。我制定了科學的學習生活計劃,積極面對因為疫情帶來的各種改變。每天按時上學校網課和校外的網絡課程,認真完成作業,繼續自己的藝術特長學習。除了學習,我還主動幫助父母做一些家務,享受一家人在一起勞動帶來的快樂。疫情期間不能外出,但我會經常和美國及中國的親人和朋友視頻聊天,電波傳遞著彼此真摯的關心和愛護,距離又算什麼呢?另外,您問及在疫情期間我們是否能繼續開展社會公益活動,我確實體會頗深。比如,Super Joey Foundation長年為美國麥當勞之家提供捐贈和義工活動,但隨著疫情嚴峻,各地麥當勞之家已經暫停志願者上門幫助,很多患病兒童基本沒有免疫力,家長也不敢出門購物,麥當勞之家已經通過社交媒體求助。可是同學們現在也禁足在家裡,豈不是愛莫能助?中國老話說,只要肯動腦子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基金會的同學們懷著滿腔熱情,召開了多次網絡會議,籌劃了網絡捐款,然後通過網絡訂餐送餐的形式繼續幫助麥當勞之家那些患兒及家庭。堅持善良,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已經成為我的人生目標。

 

記者:你能談談疫情期間,身邊有什麼特別讓你感動的事情麼?

NATASHA:我每天都很關注中國和美國的新聞,其實感動我的事情很多,我為白衣天使們忘我的救死扶傷精神感動,我為廣大民眾積極奉獻愛心的精神感動,而我身邊發生的最讓我感動的一件事情是我們“Super joey Foundation San Diego”的團員們對患癌兒童KIKI小朋友的幫助。不到5歲的KIKI小朋友來自上海,小小年紀已經接受了一次化療,復發後正在進行第二次化療。當JASON先生告訴我這個情況,我第一時間聯繫到KIKI的媽媽,詢問我們能為KIKI做些什麼。當基金會的會員們得知KIKI不僅要忍受身體上的痛苦,更缺乏心靈上的陪伴的時候,大家馬上根據自己的特長自發組織起各個KIKI喜歡學習的課程,每天給KIKI開展網絡視頻課程,看著KIKI在讀書課上聚精會神的聆聽,看著KIKI在鋼琴課上欣喜若狂的彈奏出一小節音樂,看著KIKI在識字課上又新學會了一個單詞,看著KIKI在體育課上跟著教練有模有樣的伸展著小小的四肢,尤其是看到KIKI吹滅大家特地為他定制的生日蛋糕上的蠟燭,天真的小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的時候,我的眼淚一直在眼眶裡打轉,“No Child Should Fight Cancer Alone”,基金會的這一永恆信條,我們做到了。

 

記者:聽了你的講述,我感受到了你的成長。今年的疫情肯定會對大學申請有影響,作為11年級的你又是如何面對的呢?

NATASHA: 今年的疫情對美國大學申請的影響確實很大,先是SAT、ACT、專科標化考試從三月份開始一直延後,現在也不能保證能在8月份開考,緊接著,五月份的AP考試全部改成網上開卷考試,不僅難度增大,還降低了含金量。除此外,大學關閉校園,不接受參觀考察,取消夏校改成網課,像我自己本來已經收到心儀大學的夏校OFFER,能夠提前體會大學學習生活,但改成網絡課程後,就達不到預期了。面臨這麼多的挑戰,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最重要,凡事有利有弊,比如許多考試的滯後,拉長了學生備考的時間,不能幹完一樣再乾一樣,增大了學業負擔,但是也提供了更長的複習準備時間。媽媽說我具有阿Q精神,永遠笑對生活是件好事。心理問題一旦解決,再做起事情來就很愉快和輕鬆了,我以全A的成績結束了學校的科目學習,暑期報了幾門心儀的網絡課程,著手製作自己的作品集,開始嘗試寫大學申請文書,繼續和我的隊員們開展公益活動等等,這樣一看,時間還不夠用呢,我想我一定會擁有一個不一樣的,但一定是充實快樂的暑假。

 

    和NATASHA 這樣一位活潑熱情、充滿真誠的青少年學生聊天讓人感到輕鬆和舒服,同時也被她的善良和執著打動。祝福她明年能申請到心儀的大學,登上更大的舞台,施展她的才華,繼續為社會奉獻她的愛心。

 

Translat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Español

訂閱 Subscribe

---- 訂閱須知 INFO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In the U.S.A., We Chinese in America is the only magazine focusing o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individuals who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or larger community in general as well as information/news important to readers.To keep you informed of the most updated information/news, please subscribe to "We Chinese i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