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起来,我们更加强大!这是SD散捐醫護用品群-SPPED的捐赠人和义工的共同信念。上一集讲了SPPED群(以下简称散捐群)两个外援组义工的故事,因为篇幅有限不得不打住,在这第二集里让我们继续。

 

前面已经提到外联部的主要任务是找非华裔医护的在Facebook 和next door 的网上求助,主动联系,询问需求,然后根据需求和现有货源配制好所需PPE,或送货上门,或打包邮寄,没有现货他们就在散捐群里征集或用捐款购买,很多时候他们需要一家一家去群友处取防护品,然后装箱分送。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梁晗庄是外援组最早的成员之一。梁晗庄在援助武汉抗疫时期,就是主攻个人对接防护奇缺的小型医院的。刚开始是自己捐献,把家里的几十个3M N95口罩捐了,还有买来的第二批防护服30件,本来要送武汉的晚了一点,但正好给圣地亚哥医护人员用。又网上网下的寻找价格能够勉强接受的3M N95,订了100个。又联络散捐群里的医护,一对一地给前线华人医护及其同事们,捐出自己所有的N95。同时也联系亲友,从国内往美国寄口罩。梁晗庄表示,“加入圣地亚哥散捐组也是喜欢这个理念,个人捐赠直接送到当地抗疫一线的医护手中。在英语社交网站上很多出来求助的是做为妈妈的一线医护人员,因为顾虑家里的小宝贝们,怕自己没有防护好受到感染,会把病毒带回家。贴子写得情真意切,令人动容。那时候我比较积极,工作和娃抛到了脑后,生活中全是口罩物流。还经常娃们睡晕过去之后,半夜十一二点,去各个社区医护家门口,投递口罩。白天黑夜的开车路上,也领略了圣地亚哥地区的春天景色,漫山遍野的野花烂漫和万物沉睡时的宁静安祥。这些在平时日常工作生活状态中都不曾注意到的景致,算是给劳累奔波中的义工一点点的奖赏吧?另一种奖赏,就是受赠医护们的一封封感谢信和一张张印着热情笑脸的照片。爱发朋友圈的我,首选了UCSD急诊的年青医护们的笑脸照和华医妈妈简短有力的感谢信。一图胜万言,有效地击中了朋友圈里爸爸妈妈们的心。立马,我中科大的校友,把他公司给员工用的,刚买来的外科口罩,一箱2000个还没开封,于当天就用国际快递送往美国。三天后寄到了我手里。一周内,这些宝贝就去了UCSD medical, TriCity medical,Palomar Health 和 Alvarado Hospital。后来,还有中学校友寄过来KN95, 送去了洛杉矶发热门诊部的救护车,还送到了密执根州的新冠接诊医院,缓解他们口罩告磬的危急情况。喜欢看到医护们发回来的口罩接收照片,他们的笑脸,是对给所有捐赠朋友们大大的奖赏!”

 

散捐群的基本服务模式,主要是由义工们帮助询问需求医护人员的需求情况,然后在群友的捐赠品中去寻找合适的配备,帮助捐赠群友和群内医护建立起联系,大多数情况下由配上对的捐赠群友送到所求医护的家门口,或者由由医护自登门取货,双方互不见面,但心心相连。

 

随着需求量的增大,服务范围的扩张,群友量的激增,散捐群的服务模式顺应而变,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保证公信度和捐赠品信息透明度。散捐群的特点是捐赠人数巨多,每家的捐赠量比较小,而且捐赠品种类繁杂。如何把每人捐的东西一件件整理归类、一桩桩组合配制, 一箱箱送给需要的医护,那些已经部分送到,那些需要跟进补充,其中的复杂的运作程序,可想而知。为了让千头万绪都有清晰的线索,让所有需求都不掉链子,散捐群开启了数据控制功能。做事认真细致,本职工作是数据管理的Diana Chen当仁不让,勇挑重担,建立了一套既详细又清晰的库存管理文档。她是义工组里最忙的人之一。回顾那些辛苦的日日夜夜,Diana Chen感慨地说:“每天做梦都是口罩😷。为了确保运作透明,可信,每一项捐赠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如来往去向,怎样协调领取,工程“巨大”而琐碎。不知不觉就建立起一个数据库,在群主高丽和邓音的建议下,和义工们的协助下建立了一套义工们都遵守的操作程序,并逐渐完善。相比起大公司CRM,Sales Force 各种高级软件,散捐群的管理程序并不逊色,心里感到小有成效。我最开心的就是做统计。想想我们散捐的性质,我们的数字相当可观。我们一件件的数,一件件的记,一件件的运,在最关键的时候能很快帮助到需要的医护。以后回想起来,都会觉得在这个不太平的2020年,宅在家里的时候,自己做了一些有意义帮助人的事而自豪!”

 

SPPED义工组的工作量实在是太大了,全负荷运转起是连家事都不管不顾的,一到两个星期干下来就感到很辛苦了。毕竟每人都有本职工作,有在家上网课的孩子要照顾。所以新鲜血液的注入很关键。所幸的是,总有热心人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SPPED,感动之余,加入义工团队帮忙。新义工的持续加入,队伍的不断壮大,是散捐群可以持续高强度运转的能源。

 

于秀应义工朋友的邀请入群,主要任务是收集和整理圣地亚哥的小诊所和康复中心的名字地址。以便将散捐群两次认捐,购买的2万个口罩和22加仑免洗消毒液送到那些可能没有得到足够关注的小诊所和康复中心。于秀做了精细的调研,将有需求的单位列表,甚至根据地址邮编分组,方便义工分工。于秀谈了一些她的感想:我进群比较晚,本来以为帮忙找一些老年康复中心和社区诊所,把群内认捐的口罩捐出去,就完事了。没有想到统计出来,San Diego有上百家康复中心,一家家打电话去问需求是件非常耗费时间的事,幸亏有多位义工(候慧波,甘爱东,鲁少英)的帮助,分工合作。每人联系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有新闻报道,至少11家康复中心有Covid-19爆发,这使我们的工作又增加了紧迫感。有些康复中心非常急需,我们像救火队员一样急送物资。个别中心即使缺乏物资,也要耐心沟通好几次才能成功捐助。在这过程中我真的被义工们的无私奉献打动,两天之内所有的诊所和康复中心都已经联系上了,一周时间,所有愿意得到捐助的诊所和康复中心都得到了我们的帮助。”

 

隋小燕是最近两周加入的新义工。她说:“我加入义工团队是看到Next Door上 一些圣地亚哥当地的医护人员在求助的帖子,他们急需口罩防护用品。这些帖子触动了我, 虽说自己在此之前也捐钱, 捐物给当地医院, 但是还想做一些更具体的工作帮到医护人员。他们就像在前线打仗的战士一样,而我们只是送炮弹的。我觉得最让我感动的是收到医护人员的留言。和他们未曾谋面,有的防护用品是我送到他们家门口的,有的是我放在自家门口他们来取的。但是从他们留言的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他们真心地感激之情,他们有的写到: "Thank you so very much!  This gives us such peace of mind for safety.  God Bless you and your organization!","I am immensely grateful🙏"这些留言让我们义工组深受鼓舞, 也很荣幸加入抗击疫情的队伍中,尽一点微薄之力。”

 

加入散捐群的义工们,初衷是非常单纯的。正如范隽所说:“做义工想保护那些在缺少装备的情况下,仍然需要夜以继日辛苦工作的医护人员。 为了减少医护人员自己挨家挨户去取装备的辛苦, 我们就尽力去捐赠人家收集PPE。 记得那天圣地亚哥下大雨, 我们也收到了洪水警报。 但已经约好了去几家捐赠者家取口罩手套等物资。 不太习惯雨中开车的我,多少有些心惊肉跳, 雨刷开到最大,视野依然不清,风雨中,车也有些飘飘然。 我跑了三个不同的邮政分区, 来回2个多小时。当我把所有的物资都拿到手,并分装打包送给医护人员,想到他们下班后不需要再自己到处跑, 心里感到一种快乐。”

 

散捐群除了帮助本地的捐赠者奉献爱心,支持本地和外地的医护人员解决PPE问题,他们还远距离操作,帮助外地的捐赠者将他们的贡献出来的PPE送给他们当地的医护人员。钟粟就讲了两起这样的事情:一位在华盛顿特区的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Hospital的医护,一位是在西雅图的医院工作,我们设法在当天就联系到了当地的朋友送去了急需的N95口罩,凸显了全美的华裔无私奉献、共度难关的爱心。

 

散捐群是应新冠灾情而生的群体,捐赠者慷慨解囊,倾情相助,求助医护心存感激,敬佩有加。可是群捐医护赠品的来源质量是无法控制的,没有人能够承担质量责任。签署免责声明是必须的一道手续。谢清清和俊英便承担了这项职责。他们负责收集求助的医护人员的真实姓名,电子邮箱和医院名称,然后向医护个人或医院统一发送电子版免责书,收到电子版免责书后,统一归档上传到google drive。每一份文件的状态都一清二楚,如:已联系,已发送,已签收等。手签的免责书,也一并整理归档。

 

Rock教会承接了一项与州紧急服务办公室合作的项目,负责医用N95口罩的组装工作。几十万个一崭新的医用N95口罩需要安装那根可以挂在耳朵上的松紧带。因为担心产品的污染,所有义工必须统一在教会里面一起操作。参加这个项目的义工需自备口罩,而好些义工却自己没有口罩。义工春风,原准备自掏腰包到散捐群买口罩,拿回去分给教会工作人员和义工。群主高丽知情后,当机立断,捐出一批外科口罩给这些承担着重要组装任务的义工们。

 

不知不觉中,字数又超过了极限,只能就此打住。还有很多感人故事没有列入,不得不再续后集。

 

信息提供人:高丽、邓音

整理人:黄绿

 

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

Translat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Español

訂閱 Subscribe

---- 訂閱須知 INFO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In the U.S.A., We Chinese in America is the only magazine focusing o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individuals who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or larger community in general as well as information/news important to readers.To keep you informed of the most updated information/news, please subscribe to "We Chinese i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