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頭四樂隊(The Beatles)——這個來自英國的傳奇搖滾樂團。1962年成立於利物浦,由約翰.藍儂(John Lennon)、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與林哥.史達(Ringo Starr)組成。他們憑藉〈Love Me Do〉等作品迅速走紅,掀起全球「披頭四熱潮」(Beatlemania)。《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等專輯徹底革新了音樂與流行文化,締造了搖滾樂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音樂神話。

 

盡管披頭四樂團於1970年解散,但他們的音樂至今仍深刻影響著全球樂壇,啟發著無數創作者。解散後,四位成員也分別在個人音樂生涯中成就非凡,持續書寫著流行文化的重要篇章。其中,主唱約翰・藍儂不僅是披頭四樂團的靈魂人物,更是當代音樂與和平運動的象徵人物。

 

1980年12月8日,他在紐約曼哈頓的住所——達克達(The Dakota)公寓外遭槍擊身亡。槍手馬克・大衛・查普曼(Mark David Chapman)聲稱其動機與沙林傑(J.D. Salinger)的小說《麥田捕手》有關。因這個荒謬動機,讓年僅40歲才華橫溢的藍儂就這樣從此永離人間,也讓20世紀音樂界失去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巨星。

 

這場突如其來的悲劇震驚了全世界,令數以百萬計的歌迷心碎不已。為紀念他,紐約中央公園設立了一處名為「草莓園」(Strawberry Fields)的紀念地。園中鑲嵌著「Imagine」字樣的馬賽克圖案,成為人們追思與凝聚的場所。藍儂的音樂與理念超越時空,持續帶來深遠而長久的影響。

 

在藍儂短暫而輝煌的一生中,他身邊陪伴著幾位重要的女性。辛西亞・鮑威爾(Cynthia Powell)是藍儂的第一任妻子,兩人在1957年於利物浦藝術學院相識,1962年結婚並育有一子茱利安・藍儂(Julian Lennon)。藍儂的第二任妻子是日本前衛藝術家小野洋子(Yoko Ono),並為藍儂誕下一子肖恩・藍儂(Sean Lennon)。然而,卻鮮少人知道藍儂對於龐鳳儀的深情,這位較不為人知的華裔女子對藍儂而言意義非凡。本期《華人》,我們將透過對龐鳳儀的專訪,介紹他們之間真實的愛情故事。

 

儘管龐鳳儀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曾是1970年代中期藍儂的短暫伴侶。但她的角色遠不止於此,她不僅是藍儂生命中的關鍵人物,還是藍儂與披頭四其他成員關係緩和時期的重要見證人,更是藍儂音樂製作與個人生活的力量源泉,在搖滾黃金年代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她親身參與了披頭四樂隊、約翰・藍儂音樂生涯中重要的關鍵轉折,透過她的攝影作品讓我們彷彿親身經歷那個時刻。當我們真正走近她的故事,會發現她並不是任何人的附屬名詞,她是一個完整的、真實的人。她既是攝影師、作家,也是珠寶設計師,她以多重身份成為一位極具影響力的女性,在異文化夾縫中,書寫自我敘事的亞裔女性。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她的故事。

 

龎鳳儀( May Fung Yee Pang)

龐鳳儀(May Fung Yee Pang)生於1950年10月24日。她的父母是第一代華裔移民,居住在曼哈頓,最初住在哈林區,後來搬至西班牙哈林區。龐鳳儀從小對音樂與藝術充滿濃厚興趣,曾就讀聖米迦勒學院(Saint Michael’s Academy)及紐約市社區學院(New York City Community College)。大學念了一年後,她進入 Apple Records / ABKCO Industries 的版稅部工作,在此期間結識了許多音樂界的重要人物,包括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約翰・藍儂(John Lennon)與小野洋子(Yoko Ono)、林哥・史達(Ringo Starr)以及艾倫・克萊因(Allen Klein)。1970 年,藍儂與小野洋子請克萊因辦公室安排龐鳳儀為他們私人工作,並協助拍攝前衛電影《Up Your Legs Forever》和《Fly》。

 

《迷失的週末》

 

安排下的感情 助手變情人

1973年,藍儂與小野洋子的關係陷入低潮。雖然兩人仍保持婚姻關係,但決定暫時分居。根據龐鳳儀的回憶錄,是小野洋子主動找到她,請她照顧藍儂,因為藍儂將會與其他人交往。小野建議龐鳳儀與藍儂展開戀愛關係。起初龐鳳儀婉拒此建議,但小野持續勸說。直到藍儂親自追求她後,龐鳳儀才開始與藍儂建立這段充滿愛意而複雜的感情。

 

關係初期 成為真正的戀人

1973年6月,龐鳳儀成為約翰・藍儂的女友。起初,從原本的助理身分轉變為藍儂的戀人,讓她一時難以適應。她雖感到震驚並略帶遲疑,但隨著相處,她逐漸喜歡上這位善良、幽默而又敏感的藍儂。隨著時間推移,兩人從單純的工作關係發展成為親密而充滿愛意的伴侶。

雖然這段時期後來被藍儂稱為「迷失的週末」(Lost Weekend),但從他隨後的音樂作品、當時的媒體報導與珍貴照片中,不難看出,這段歲月不僅見證了他情感上的修復與自我調整,也孕育了創作上的豐碩成果,成為他人生中一段複雜而深刻的篇章。

 

創作高峰 音樂產出

在此期間,藍儂創作並發表了許多歌曲與專輯,包括《Mind Games》、《Walls and Bridges》,以及翻唱專輯《Rock ‘n’ Roll》。其中單曲〈Whatever Gets You Thru the Night〉更創下同時登上三大排行榜冠軍的紀錄。龐鳳儀參與了這三張專輯的製作,她的聲音也出現在藍儂的熱門單曲〈#9 Dream〉中,不僅唱出藍儂的名字,還擔任背景和聲。作為對她愛意的音樂表達,藍儂特別為龐鳳儀寫下了〈Surprise, Surprise (Sweet Bird of Paradox)〉一曲。

 

藍儂父子 情感修復的關鍵推手

除了在創作上的成功,這一時期也見證了藍儂與兒子茱利安關係的改善。他開始花時間陪伴過去三年多來一直疏忽的茱利安,重新建立起健康的父子情誼。同時,他也與許多老友重聚,包括林哥・史達、保羅・麥卡尼與喬治・哈里森。藍儂甚至與麥卡尼、麥卡尼的妻子琳達、披頭四的老搭檔馬爾・伊凡斯(Mal Evans)、史提夫・汪達(Stevie Wonder),以及手持鈴鼓的龐鳳儀一起舉行即興合奏。這也是藍儂與麥卡尼最後一次同台演奏。

 

感情的結束 友誼持續

1974年3月,小野洋子請保羅・麥卡尼轉達訊息給藍儂,表示希望能與他復合。藍儂回答:「不,我現在和龐鳳儀在一起,但洋子和我永遠是朋友。」對話就此結束。直到1975年2月,小野洋子致電藍儂,聲稱自己找到能治癒他抽菸習慣的方法。由於藍儂在唱歌時已經感覺到呼吸急促,於是勉強答應嘗試,儘管這違背了龐鳳儀的意願。原本只預計幾小時後回來,但三天都杳無音訊。之後藍儂告訴龐鳳儀,他決定回到洋子身邊,因為洋子暗示這將有助於他與美國政府的移民官司。他同時表示,他和龐鳳儀仍然可以見面。

雖然這段戀情表面上劃下句點,但兩人仍保持聯繫,直到1980年12月8日,命運才真正終結了他們的關係。

 

超越約翰.藍儂的獨立人生

 

與藍儂在一起的時間裡,她除了參與過藍儂唱片的製作外,她也與許多音樂界傳奇人物合作過,如艾爾頓.強(Elton John)、大衛.鮑伊(David Bowie)、哈利.尼爾森(Harry Nilsson)、米克.傑格(Mick Jagger)及林哥.史達(Ringo Starr)等。

分手之後,龐鳳儀繼續投身音樂產業,擔任聯藝音樂出版(United Artists Music Publishing)及 Famous Music 的專業經理人。之後,她成為 Island Records 總裁的助理,並參與羅伯特・帕爾默(Robert Palmer)及巴布・馬利(Bob Marley)專輯的製作。

1983年,龐鳳儀出版回憶錄《Loving John》,詳述她與藍儂的愛情故事。在書中,她談到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的掙扎、困惑與情感上的起伏。這是一位女性的故事——她必須在搖滾巨星光環下承受隨之而來的艱難,同時在分手後依然努力維繫自我。龐鳳儀在精神與社交層面上支持並鼓勵藍儂的復原。她也與藍儂的第一任妻子辛西亞(Cynthia)保持一生的友誼。在一次訪談中,辛西亞特別表達了對龐鳳儀的感謝,感激她幫助藍儂修復與兒子之間的關係。

 

2008年,龐鳳儀出版個人攝影集《Instamatic Karma: Photographs of John Lennon》,收錄了她與藍儂在「迷失的週末」期間的許多歷史性瞬間,以及多張象徵性照片,例如藍儂簽署解散披頭四的協議,以及藍儂與麥卡尼最後一次合影。這些照片與媒體和公眾印象中的藍儂形象截然不同,呈現了更個人化的藍儂視角。透過龐鳳儀的鏡頭,她捕捉到藍儂溫暖及人性化的一面,以及當時的溫暖氛圍。這些作品目前正在美國各地畫廊以快閃展形式展出,名為《迷失的週末——龐鳳儀攝影展》(The Lost Weekend – The Photography of May Pang. )。

2022 年紀錄片《迷失的週末:一段愛的故事》呈現了龐鳳儀與藍儂關係的深度與複雜性,並收錄了茱利安・藍儂、保羅・麥卡尼、艾莉絲・庫柏、克里斯・歐德爾等人的溫馨回憶。

龐鳳儀現居紐約市。她是暢銷作家、知名攝影師,同時也是一位風水珠寶設計師,作品多以描繪生活元素的漢字為特色。她亦致力於社會公益工作,包括亞馬遜保育團隊(Amazon Conservation Team, ACT),並透過自身的工作與人生故事持續激勵年輕一代。

 

作為《華人》雜誌總編輯,能有幸與龐鳳儀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談,探討她鮮為人知的人生經歷與內心世界。讀者也將有機會透過她真摯的分享,重新認識那段塵封的歷史也更加認識她。

 

★‧ 請分享妳的童年經歷?

我父母帶著一家人從中國移民到美國,而我是家中第一個在美國本土出生的人。我的父母並沒有選擇留在熟悉的紐約唐人街,而是直接搬到了哈林區(Harlem),接著是搬到了西班牙哈林區( Spanish Harlem)。我在那裡是少數中的少數。從小我感到孤單,找不到歸屬感,直到搖滾樂出現。當然,從聽到披頭四的那一刻起,我就是他們的粉絲,而我最喜歡的成員是林哥(Ringo Starr)。

 

★‧ 誰是妳的榜樣?從他們身上您學到了什麼?

我的母親一直是我的榜樣。她來自中國鄉村,幾乎一無所有,唯有毅力與決心。她在村莊遭遇日本侵略時倖存,也挺過父親的虐待。後來她移居紐約,抱著強烈的雄心壯志,先是擁有自己的洗衣店,接著成為珠寶設計師,甚至自己製作衣物,還做了更多事情。我也在我女兒身上看到了我母親的創造力。

 

★‧ 誰是妳一路上的導師?他們教會了您什麼?

哈羅德.賽德爾叔叔,他是約翰.藍儂的私人律師,也是我們真正的朋友。他曾說:「把所有說謊者聚在一個房間裡。」,這是非常明智的建議。

 

★‧ 妳最不喜歡的一件事是什麼?為什麼?

偽君子、說謊者、利用他人的人,以及那些只在乎自己卻自稱是你朋友的人……人生太短暫,不值得浪費在這些人身上。

 

★‧ 妳如何定義自己?

當我思考自己時,我會用三個詞來形容:樂觀、好奇、富有同理心。我是一位擁有華人血統的女性,渴望探索人生,享受生活及其所提供的一切。

 

★‧ 請分享妳的專業是什麼?

出於對音樂的熱愛,我一直希望能在音樂行業工作。無論從事唱片製作,還是音樂出版領域,我始終堅信,這就是我要走的路。當我獲得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在ABKCO/Apple 唱片公司,那感覺彷彿置身在天堂一樣。

 

★‧ 是什麼驅使妳朝著這些目標邁進?

對我做的每一件事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勇於嘗試。當事情順利完成時,那種成就感非常令人滿足。我至今的表現相當不錯。

 

★‧ 請與我們分享妳的紀錄片《迷失的週末》

我一直有這個想法,但總覺得時機不對。五十年後,我終於認為是時候拍一部深入探討我與約翰生活的紀錄片了。拍攝歷時五年(部分原因是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這部紀錄片以中立角度回顧過往,真誠的方式呈現,展現了生活中的高低起伏。

 

★‧ 為什麼述說妳的故事很重要?

有太多人——其中大多數我從未謀面,還有一些我曾視為朋友的人,「替我講述」了我的故事,可那些版本卻充滿了謊言、扭曲、遺漏和私心。這讓我感到很受傷。也讓我意識到:我必須親自來說出我的故事,因為當時真正經歷這一切的人就是我自己!

 

★‧ 目前妳人生中最難忘的事是什麼?為什麼?

我所拍攝的約翰・藍儂照片。

這些照片讓藍繼續活在世人的心中,所展現出來的是一個快樂、健康、充滿創作力的他。能夠在美國巡迴展出這些照片,其中包括他與兒子、及「好兄弟們」的合影,對我而言意義重大。當人們告訴我,他看起來狀態如此良好、精神充沛的樣子時,我感到無比欣慰。當有專業攝影師告訴我——我擁有一雙「善於捕捉的眼睛」時,我深感榮幸。

此外,還有一部關於我與這位歷史上最著名人物之一共同生活的紀錄片。

當然,我有兩位出色的孩子,相當自豪。

 

★‧ 妳認為妳10年後會在哪裡?

我希望能夠透過我的作品與人生經歷,持續啟發年輕人。

 

★‧ 妳有計劃去中國嗎?

1983年中國尚未完全「開放」之前,我就曾回去過。那次經歷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尋回了家族的血脈根源,見到了親人,兒時聽聞的那些故事都鮮活起來了。再說,我是家裡唯一一個「生在另一片土地」的人。

 

在約翰・藍儂與龐鳳儀共度的18個月裡,儘管藍儂曾隨口稱這段時間為「迷失的週末」,其中仍充滿了愛、支持、創意與療癒。從助理到靈魂伴侶,龐鳳儀在這段無掩飾的時光中陪伴著他。她也是一位勇敢的人,勇於面對沒有人經歷過的挑戰。

在如今這個人人爭搶「第一視角」、力圖在熱點中刷存在感的時代,龐鳳儀那種從容與節制,顯得異常珍貴。 她的故事體現了一位華裔女性在西方流行搖滾音樂圈中,長期以來被忽視卻深度參與的角色與影響力,對於她的焦點不該只侷限於與藍儂這一關係的愛情面,而是對整個文化脈絡的真實呈現。她的經歷不僅值得被更多人看見,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華人在跨文化音樂歷史中的定位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