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十一月是美國傳統的感恩節,我們在此向每一位讀者、每一位封面人物,以及每一位曾為《華人》貢獻文章的作者們,獻上最深的感謝。

本期的封面人物——趙莉 Joyce Zhao,帶給我們一個在暴風雨中看見光的故事,我相信大家讀後一定會深受感動。正如我常說的,人類的溝通並非為了改變他人,而是為了讓愛被聽見,讓愛有被傾聽的出口。

我們應當以溫柔而堅定的心,對待我們所認識的每一個人,肯定每個人存在的價值,理解多元的力量,並接納與擁抱世界賦予我們的各種機會。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生命有多樣性、神經有多樣性,而「2E的孩子」更展現了另一種多樣性。

我們要努力去了解所有的人群,理解他們對世界的貢獻,更應當走進他們的世界。我們必須用新的維度來看問題——尊重、同理、觀察、聆聽、平等。

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值得被獨特地對待。他們不是「某類人」而是他自己。

我們最終都要學會一件事——跟自己的內心對話。唯有理解自己,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November marks Thanksgiving in the U.S., and we extend heartfelt gratitude to our readers, cover subjects, and contributors. This issue features cover person Joyce Zhao (趙莉), whose story reveals finding light amid life’s storms. Communication, we learn, is not to change others but to let love be heard. Every child is unique; 2E (Twice Exceptional) children embody another form of diversity. By embracing respect, empathy, and understanding, parents can release guilt, see their children from new perspectives, and trust that each will find their own path, while learning to dialogue with their own hearts.

 

 

讀者分享:

《爐邊對話》是一場對生命多樣性的深刻致敬。趙莉女士從新加坡到矽谷,跨越太平洋的尋覓歷程揭示了愛的至高形式,是放下期待,看見孩子本真的模樣。「溝通不是為了改變誰,而是讓愛有被聽見的出口。」這句話重塑了我們對親子關係的理解。她從視孩子為「問題」到發現「他們本身就是答案」的轉變,見證了教育始於理解而非矯正。

教育的未來正經歷典範轉移:從「篩選」走向「發現」,從要求孩子適應系統,到讓系統包容不同。這束從2E教育發出的光,其實照亮了每個渴望被「看見」的心靈。在這個過度追求標準化的時代,以理解為起點的教育是對所有生命的溫柔啟示。無論身為父母或關懷生命的個體,都能在各自位置上點亮更多「被看見」的可能——因為真正的教育,終將回歸對「人」本身的深刻理解與尊重。

                                                                 ——王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