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向東小檔案】

任向東(Richard Ren),2002年從深圳赴美留學,獲拉文大學(ULV)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公共管理博士(DPA)肄業。畢業後在洛杉磯工作、定居。

2002年發起和創立了第一個由中國留學生和新生代移民為主要成員的非營利社團(501(c)3)——全美中華青年聯合會,旨在為北美廣大華裔青年提供一個信息交流、思想溝通、守望相助、奉獻社會的網絡平台。

2007年發起和創立了在美國主流社會中最具影響力的年度“全美十大華裔傑出青年”評選,以及“全美華裔30位30歲以下青年精英”評選(自2017年)。

多年來,任任向東每年組織和參與大量的和各種形式的社會公益、學術和聯誼活動、每年均有多項活動入選年度“南加州十大華人社團活動”。同時,利用業餘時間寫作和發表了大量的評論文章和新聞報道近百萬字。

 

全美中華青年聯合會會長任向東訪談

《華人》編輯部

 

【編者】認識任向東,已經十多年了,但我們從未見過面,只是通過電郵、微信聯繫著,交流著各自城市的信息。看著他做出了越來越多的成績,由這些成績產生的越來越大的影響,我對他的好奇越來越強烈:這是一位什麼樣的年輕人?在這個物質化的世界,為什麼要做這麼多跟經濟利益不相干的公益事情?他想追求什麼?他有什麼樣的願景?……越來越多的問題時不時浮現在腦際。前不久,看到他在疫情嚴重的時間裡,依然成功舉辦了第五屆全美華人三十位三十歲以下青年精英的評選揭曉,懷著由衷的佩服,通過網絡採訪了他。以下是訪談筆錄。

 

《華人》:向東,首先祝賀第五屆全美華人三十歲以下三十位青年精英評選揭曉!通過評選,我們看到這麽多優秀的美國華人青年創業者和留學生開始崛起,為他們高興!也祝賀你又成功主持了這樣一件有積極影響的大事。這個評選工作涵蓋面這麽大,評選的人數這麽多,一定很不容易,特別是在疫情極為嚴重的美國舉辦這個活動。請問為什麼創辦這個很有意義的評選活動?評選程序和結果是怎樣策劃的?

任向東:我們自2007年左右,開始進行“全美十大華人傑出青年”的評選,向主流社會展示華裔新生代的優秀品格和特質。隨著中國留學生群體的快速增長、以及華人新生代創新創業風潮漸起,留學生和新生代的創業生態圈逐漸形成,我們敏銳地關注到了這個具有活力和特色的新群體,從2016年開始籌備, 2017年初我們發起了第一屆全美華人青年精英Top 30 under30的評選,當時已經湧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青年創業者和在行業內展露頭角的專業人士。但是如何把他們找到是當時的挑戰,除了自己和團隊經常參與和支持各類新生代的創新創業活動積累的人脈和信息,也因為這是唯一一個專門面對華人青年(30歲以下)的獎項,也得到了青年專業人士的協助。所以從第一屆開始,入選榜單的都是當年一時之選的代表。我們一方面希望將這些在主流社會關注度較高的評選給華人青年朋友帶來一些鼓勵,同時也希望讓主流社會見識和了解更多的關於留學生和華人新生代的現狀。

評選過程真的是一個時間的消耗,每個人花的時間可能只有一個小時,但是我們現在每年面對的是數百位候選人,從候選人中出選出70人,每人進行20到40分鐘的電話訪談,包括創業動機、現狀、展望,個人事業的發展和展望等話題,然後在兩天內完成對每個訪談對象的文字整理,綜合各方面的考慮,定出最後的30人榜單。然後通知獲獎人,並向媒體發出評選揭曉的新聞。

 

《華人》:確實是一件龐雜艱巨的工作啊!疫情期間就更不容易了。請您介紹一下2021年度的獲獎者總體上與以往幾屆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任向東:2021年由於一年的疫情影響,申請人數從前兩年的年均九百人到今年的四百多人,但是申請人和項目的素質,普遍較高。就此,我在朋友圈裡發了一條關於今年榜單的信息,稱今年是“哥大/哈佛年”,入榜者中有7名哥倫比亞大學校友,5名哈佛校友。還有兩名青年書法家、一名前跆拳道國手、一名前游泳運動員、一名演員都以其它專業入榜。

 

《華人》:您是全美中華青年聯合會的創辦人和負責人,請問這是一個什麼組織?它的主要宗旨和活動是什麼?

任向東:全美中華青年聯合會2004年創立,因為看到當時新生代青年的團體是個空白,所以聯合各地的青年留學生和年輕朋友發起成立了全美第一個華裔新生代非營利組織。主要就是通過舉辦一些青年感興趣的聯誼、學術活動,為青年之間的交流構築一個平台。我們已經連續十年成功組織了華裔青少年參加的“尋根之旅”夏令營。

同時,我們也認為新生代是促進民間友好的主力軍,當時我們在和主流社會的朋友交流時,感受到增進民間互相了解的重要性。譬如說,“講好中國故事”,到我們這裡就考慮的是“如何講”、“用什麼語言講“、”在什麼地方講“, 所以我們在2016年開始和主流媒體有了接觸和合作。特別是目前美國亞裔社區風起雲湧的“反對仇視亞裔”活動,我們的活動和聲音不能只存在於微信推文和朋友圈中。我們更應該用英文在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發聲。

 

《華人》:您談到通過英文媒體和主流社會交流,是不是指的《洛杉磯郵報》,請介紹一下這個英文媒體好嗎?

任向東:大概在2015年,開始意識到英文媒體的重要性。但是傳統主流媒體的遙不可及感,也讓我不知從何入手。 2016年南海仲裁案後,我在歐洲的朋友與我聯絡,認為我和美國當地的媒體聯繫較多,希望能幫將歐洲留學生寫的一個法律意見書在美國主流媒體上給予報導。雖然,多年來我一直非常注重和媒體朋友們的聯絡,但都是華文媒體的老師們。

接到歐洲朋友的幫助要求,通過與不同的渠道聯絡後,了解到當地一個英文媒體有一個傳統的新聞網站《洛杉磯郵報》。因為他們主要使用另外一個網站,所以這個網站正在考慮吸收一些外部資源,經過引薦朋友的聯繫,我們開始部分加入他們的團隊。從此就有了一個可以用英文為華人、留學生發聲的平台。

 

《華人》:請問您是什麼因緣際會開始做這些公益活動的?

任向東:2002年初從深圳來美國留學,讀MBA工商管理碩士,應該是比較早的一批自費留學讀MBA的中國留學生。

從飛機降落後,就得到了朋友詹瑞娥女士一家的幫助接機、安排食宿,並幫助在學校附近租到了一間宿舍。開學後,每天一早去學校,下課後,就在商學院的大樓前,看到有亞裔長相的,就主動打招呼,並詢問是否中國人,如果是中國人(包括來自香港、澳門、台灣、東南亞國家華人),就登記下電子郵箱地址和電話,並請這些同學介紹他們認識的華人同學,大概一個月的時間,基本上將學校內的中國同學都聯繫上了,在學校國際學生辦公室的支持下,發起成立了中國同學會並擔任創會會長。

現在說起來風輕雲淡,當時基本上沒有普及的社交媒體,靠電話和郵件的聯繫,也是挺花時間的。當然更多的是美好的經歷。同學會成立了以後,是要做事和組織舉辦活動的。傳統節日的聯誼、我們自己準備食物;安排假期的旅行;同學與住宿家庭有了糾紛,我們陪同一起到國際學生辦公室尋求幫助;安排沒有車的同學一起去華人超市採購;為新同學聯繫住宿和接機事宜;為新同學介紹學校資源和專業學習的信息;接待同學從國內來訪的親友;組織學術活動,並參與當地華人社區的活動等。我在學校上學的同時,在學校還找了一份工作。

這些經歷,不僅鍛煉了實際工作能力,同時也在無形中總結出了高效利用時間的方法。

 

《華人》:您做了大量公益事業,同時還有全職的工作。請問您怎樣安排您的時間的?兩件事有沒有衝突?怎樣處理的?

任向東:時間真的是擠出來的。晚上和周末都利用上了。有時晚上參加了活動,回到家正好夜深人靜,方便整理照片、思路和寫作,一旦把這些當成興趣和使命,可能就有時間了。

 

《華人》:請問您為什麼要做這些沒有報酬、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的公益事業?動力來自哪裡?

我現在開的車車齡已經16年了,如果統計一下這麼多年時間和金錢的支出,數額應該是非常大的。但始終認為自已是有一些使命感和責任感的,我出來留學時,在學校裡發起和成立了中國學生會,特別感受到團體的作用。在疫情前每週都有不少留學生和主流社會的活動邀請,我都盡量安排時間參與,交新朋友的同時,也學到了許多新的知識。結交青年朋友、為青年朋友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可能產生更大的作用。每年公佈榜單的時刻,都是最有收穫感和自豪感的!始終認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所以“高大上”的活動,在我的時間表上非常少。

 

《華人》:請問您做這些公益事業,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任向東:公益事業也需要創新,如何讓活動和項目有吸引力,如何講活動的內容和希望傳達的信息完整傳遞給更多的受眾。有些媒體和記者可能認為花邊和負面新聞會有較多的流量,對於可能少流量的青年社團活動缺乏興趣,而我們則希望將正面的信息更好地傳播出去,這也是我們面對的挑戰之一吧!

當然,我自認為在公共服務事業方面,做的也是非常專業和在不斷創新的。

在學校時,就曾參加過不少當地華人社區的活動,發現沒有新生代的社團。畢業後留在洛杉磯定居。開始聯繫在全美各地的青年朋友,發起創立了全美中華青年聯合會;注意到華人新生代在主流社會中的形像模糊,我們在14年前開始了“全美十大華人傑出青年”的評選;自己主辦各類活動的同時,發現依靠其它媒體的新聞報導,可能較難以準確和全面傳遞出我們的理念和信息,我們自己設立了網站,並實時發布每一次活動的新聞通稿;六年前,我們認為華人的故事和聲音應該用當地的語言讓更多的當地人了解,我們參與了英文新聞網站的運營;敏銳觀察到全美華人新生代和留學生創業生態圈的形成,五年前,我們開始了“全美華人青年精英AACYF Top U30”的評選。

當然活動內容、主題和形式的創新,我們至今仍在不斷嘗試中。去年已經開始籌備“全美華人青年院士評選”活動。

 

《華人》:您做這一切公益活動都是您在工作之外的業餘時間舉辦的,那肯定是又忙又累又有很大壓力。請問有沒有在困難和壓力面前有過放棄的念頭?為什麼?

任向東:因為有一份全職工作,我所有的社會活動和寫作都是在晚上和周末。特別是有一些在工作日的社會活動,參加後還要抓緊時間將照片整理出來、再將文章寫出來,晚上一兩點才完成是常態。往往文章寫完了,大腦還處於興奮狀態,難以入眠,這時候需要追個劇、或者看幾個探店的視頻、或出去快走三十分鐘放鬆後再休息,早上還要準時去上班。

即使這樣,也幾乎沒有“放棄”的閃念,多少是可能已經不自覺的感到“樂在其中”,或者是自己潛意識中的“使命感”使然。

有形和無形的壓力倒是無處不在,當然有些也是“自找的”。譬如時間上的壓力:參加活動要準時;參加活動後儘快將文章完成;自己主辦的活動要按時間表完成,以及後續;多項活動同時舉辦,但只能選擇一個參加。

而解決的方式,我個人認為除了調整心態以外,合理利用和管理時間是比較有效的緩解壓力的方式:確定參加的活動、提前計劃好出行時間和各種事前準備。自己主辦的活動,進入良性循環後,成為日常。比如我們主辦的年度評選活動,在當年的評選結束後,立即開始留意和遴選下一年度評選的目標人選。

由於我們活動內容形式的不斷創新,逐漸掌握了自己獨立主辦各類活動的能力,相應擁有了一定的話語權。同時也培養出了一定程度的抗壓能力。

《華人》:請問您一路走來,對您影響最大的人是誰?

任向東:說起對我影響最大的人當然是我的父母和一位我跟隨他工作了近十年的老領導鄧惠強先生,從他們的言傳身教中,潛移默化的形成了我的一些價值觀,更多的是追求一些精神層面的成就。

我的父母都是國內的大學教授(化學、生物),他們是傳統、本分的中國知識分子,持家、做學問。在我對他們的工作有所了解時,我注意到他們特別關心為學生和青年教師的成長,尋找科研課題、發表學術論文,在他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總是希望青年教師們的參與和署名。

我一直也認為自己的深圳經歷是幸運的。在親戚的幫助下,進入了一家深圳的大型公司,進入公司後不久,遇到了一位令人尊敬的領導鄧惠強 ,並開始在他身邊工作。從事企業經營管理之前,他曾經長期在青年團體擔任領導工作。他曾經說過,青年團體沒有錢、沒有權,做事情要自己策劃、到處求人,但正是在這種狀態中鍛煉和提高了自身的能力。

 

《華人》:您自己從中都有哪些收穫?

任向東:可以保持“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的心態。見到青年朋友在成長過程中所取得的成果,我也與有榮焉,有特別的成就感。

 

《華人》:請問您的業餘愛好?還有沒有時間去顧及自己的愛好?

任向東:有啊,追劇、看小說、有氧運動、種花、種菜、做麵食。減少上網和刷手機的時間,時間還是有的,特別是疫情開始,有些活動和工作的方式改變,時間就更多了。

 

《華人》:您的職業生涯和公益事業都做得風生水起,有聲有色,有很大的影響力,那麼請問您還有沒有自己的夢想?

任向東:還想開始練書法,旅行。

 

《華人》:謝謝向東接受我們的採訪,現在就請開始您的夢想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