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寶教授自1967年來美執教,曾任教於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等數間高等學府。藉教育傳播我中華文化,凡四十寒暑,耕耘無間。其對推行國際教育與文化交流之功績可謂斐然。桃李天下,享譽國際學術界與藝文界。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思想史,其有關十九世紀改革思想家康有為之著作曾刊載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及清華學報等多種重要學術出版刊物,為思想史學界極為重視之研究成果。李教授於一九八六年膺選為長堤加州州大三位傑出教授之一,並於1996年再膺選為全校兩位傑出教學獎得獎人之一。五十年來參與義務華裔社區文教工作可謂廢寢忘食,以傳揚我中華文化為己任。而其影響最為深遠者之一為在華裔文史協會擔任主席任內所大力主持完成之“中華文化寶藏”巡迴展覽計劃。此項重要文物巡迴展自1988年開始已在加州橙縣七百餘間中小學輪流展出,對增進美國少年自幼對中華文化之正確了解與欣賞貢獻至鉅。同時,李教授於擔任南加州華裔教授會長任內,奉獻其精神心力於該會之發展,功績亦尤為深遠。

 

自1979年,中美建交之後,李教授應美國國務院之禮聘,擔任高級外交翻譯十餘年。曾擔任卡特總統、舒茲國務卿、及美國各部部長之官方翻譯。中英文及中美文化等領域皆有極深之認識與造詣。

 

在1990年代潛心探索高新科技在漢語教學中的運用並研發出版了多媒體互動式中文教學電腦軟體光碟片兩種:《漢語發音與拼音》(Pinyin Master: Interactive Tutorial of Mandarin Pronunciation and the Pinyin System,1998)和《利文電腦中文》(Liwin’s Cyber Chinese:Multimedia Supplement to the Practical Chinese Reader, 1999)。為全球中華語文教學開展了嶄新的局面。李教授在授課研發之餘,並致力於推展中國書法藝術及教育。1998年曾應邀出席馬利蘭大學舉辦的第一屆國際東亞書法教育會議,同時被遴選為書法教育推行學會會長。於公元2000年8月間以“中國書法:文化的縮影,藝術的昇華”為大會主題,發表了專題演講,並主持了第二屆書法教育國際會議,極獲各界好評。

 

李教授於2006年暑假退休,結束在美整整四十個寒暑的大學教學生涯。除了含飴弄孫,陪著五個孫輩成長之外,多半的時間都在真耶穌教會服事,並在閒暇之餘揮毫弄墨、筆歌墨舞一番,自得其樂。

 

來美背景:來美過程,年代、主修、專業訓練

 

我在1967年應賓夕法尼亞州迪肯森大學(Dickinson College)之聘來美執教。這是一所1783年建校、擁有239年歷史的學校。創始人盧思 (Benjamin Rush)是美國獨立宣言的簽署人之一。這所學府也是美國獨立之後成立的第一所大學。有幸應聘在該校開授第一門中國語文課程。當時居美的華人不多,我是該校所在城市Carlisle的唯一中國人。抵達後不久,當地的報紙居然以“東方來的智者”(Wise Man from the Orient) 為題發表了訪談專文。學生社團與當地不少民間社團和中學紛紛邀請演講,介紹中國文化,真是充分反應了當時美國知識分子對東方文化的好奇與興趣。

 

我雖然很希望繼續在該校留任,但是,我決定來美的主要動機就是要充實自己,並以介紹中華文化傳承與連貫中西為志業核心。因此,當我在1968年4月3日接到哈佛大學研究所的入學許可時,便決定要克服一切的困難與挑戰,繼續進修。可是那時可謂身無分文,怎麼籌措學雜費和生活費呢?靈機一動,決定就在5月4至6日迪肯森大學一年一度的家長訪校長週末在該校的學生中心大廳舉辦書法個展。很意外的,不僅在三天的展覽中,三十幾幅書法作品都被收購,而且在展覽期間還收到了140多個訂單。後來利用了一個暑假的功夫,將訂購的作品完成、寄出,籌足了一千五百美元。又經過一位教授的幫忙,獲得了一千美元的獎學金。就這樣,我有了哈佛第一個學期的學費。本著破釜沉舟的決心,一個人提著行李和一個打字機在9月13日到了麻州劍橋,我嚮往的最高學府哈佛大學。

 

我在中學的時候一直是童子軍,直到取得了“長城級”的證書。在那段充滿美好回憶的日子裡,我最喜歡的活動就是野外露營和無具炊事,也學會了如何在沒有爐灶的野外起火的方法。那就是到營地四處去尋覓乾樹枝、乾樹皮、或者松針,然後削一根火媒棒。就憑著這樣一個天真單純的想法,大膽地踏入了哈佛校門,勤奮學習的同時,開始了四處尋覓開源的機會。除了在哈佛燕京圖書館一週工作二十個小時,在東亞語文系擔任Teaching Fellow的教職之外,同時又在荸薺坡 (Chestnut Hill) 的波士頓大學擔任講師,每週三天要搭搖搖晃晃的電車去教課。此校建校於 1863年,是波士頓的第一所高等學府。1969年6月9日在哈佛校園中紀念一戰期間為國犧牲的哈佛同學紀念教堂與淑純結婚。為了籌措在哈佛第二年的學費,利用暑假,到位於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教了三個月的暑期班,也增長了見識和教學經驗。秋季開學前回到了劍橋,很幸運,淑純也開始在哈佛燕京圖書館工作。

 

在哈佛攻讀碩士的兩年間,從學於當代中國近代史權威費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 和劉廣京兩位教授、中國思想史大師薛爾茲 (Benjamin Schwartz) 教授、科學史的開山始祖之一寇亨 (I. B. Cohen) 教授,奠定了日後我在中國近代思想史和歐洲和中國科學史領域的根基。

1970年從哈佛畢業之後,帶著淑純和六個月大的大女兒雅申,坐了五天橫跨美國大陸的火車到了加州大學柏克萊,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一年後,不但因為曾在哈佛指導我的劉廣京教授在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任教,曾經與中國科學史權威、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 (Joseph Needham) 教授合作過的羅榮邦教授也在那兒,而且淑純和我都同時在該校得到了全時的教書和工作機會,我們就決定轉到戴維斯校區安家。

 

在戴維斯,除了全時的教職,我也繼續完成了所有博士班的課程,並取得學位。1976年應長灘加州州立大學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 之禮聘,讓我跨越了整整五級的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直接聘任為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我便毅然決然地決定舉家南遷,定居在四季氣候溫和的南加州。把我幾乎整整三十年的生命奉獻給了長灘州大。除了創設了“亞洲與亞美研究系” (Department of Asian and Asian American Studies) 之外,曾開設多種系列講座和課程: 傳統亞洲、中國文化精萃、中國文學史、中國科學史、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轉型、美學和中國書法藝術及中國語文等課程。我的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思想史,由思想史探究尋求中國現代化之歷史軌跡。有關十九世紀改革思想家康有為之著作曾刊載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及清華學報等重要學術出版刊物,為思想史學界極為重視之研究成果。於1986年獲頒長灘加州州大“傑出教授獎”,並於1996年再膺選為全校兩位“傑出教學獎”得獎人之一。正如屈原在《離騷》中的感嘆:“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時光荏苒,在長灘州大三十個寒暑一晃即過。2006年和淑純同時從該校全退休,瞬間也已經十六年了!

 

在2019年由曉聞達張女士成立的風簷學會,是網路上一個高水平、文人雅士薈萃的文化與藝術平台,以“文化是我們的心靈故鄉”為主軸,在短短的三年之內,已經成為了數百人每天在網路知識交流的空前現象。除了在YouTube 已經出版了《詩經有聲書》百餘篇、《紅樓夢有聲書》120回之外,也已經主辦了百餘場的“風簷雅敘”學術講座,一一都陸續在YouTube出版了。在2022年9月16日,我應邀發表“瀚海拾貝:我的心路歷程”。有興趣的讀者歡迎指教。網址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X6PQhY49N4。

 

翻譯生涯甘苦經驗 

 

我從小就對外國語文有特別的興趣。記得在台灣新竹就讀竹師附小的時候還沒有電視,我就很喜歡打開那台像古董似的收音機聽美國之音的英文廣播節目。外祖母曾告訴我,當時我雖然聽不懂,但是很喜歡模仿著廣播員嘰哩咕嚕的亂說。後來在東海大學就讀的四年裡,有機會接觸了不少從美國去的學者,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機會在英文上下功夫。那時用英文撰寫畢業論文的同學不多。我因為決心來美深造,就大膽地用英文完成了我的論文。

 

我總覺得,中國文化有著極深厚的底蘊和內涵,我有作為一座中美間文化橋樑的職責。在我四十年的教學生涯中,也時常邀請國內來訪的專家學者們來校作學術專題演講,題目包羅萬象,從老莊的道家哲學到道藏和佛經,從先秦諸子百家到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從商周的青銅文化到中國各體書法的演變,從唐朝的細腰和纏足到二十世紀現代中國婦女頂起半邊天的歷史軌跡,從中國的封建制度到清末的激進改革思想,從四書五經到新舊約聖經,真可謂挑戰重重。從1976年開始在教會的崇拜聚會擔任即席口譯到應聘為美國國務院部長級以上之高級外交翻譯,沒有一次內容的重複,因此,每一次都成為了學習和磨練自己的機會。自1979年,中美建交之後,曾擔任第39任美國總統卡特 (Jimmy Carter) 、第60任美國國務卿喬治舒茲 (George Shultz) 、第65任美國財政部長威廉米勒 (G. William Miller)、第25任美國商務部長菲利浦克勒茲尼克 (Philip Klutznick)、第13任美國衛生署署長艾弗瑞特庫普 (C. Everett Koop)、第67任美國財政部長詹姆斯貝克、及美國各部部長之官方高階層會談翻譯,實際參與了多次雙邊高峰會談,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在過去的二十年間,也訓練過不少翻譯人才。

 

能夠成為人與人之間,甚至國與國之間的溝通橋樑,促進知識與思想的交流是一件給予我極大喜樂與滿足感的事。尤其在國務院提供的一些雙邊高階層會談時,能直接觀察並參與協議、備忘錄、宣言、甚至條約制定的整個過程,對一個專研中國近代史的從業員來說實在是難得的機會。有不少人問我領悟到了一些什麼心得,甚或做為一個專業的翻譯應該具備那些必要的條件和準備呢?我總覺得,除了在雙語本身上所下的功夫之外,“博、雅、虛、靜”是極為重要的四個因素和原則。廣博和不與時代脫鉤的知識是不可缺少的。演講或發言者的每一篇演說或文稿當然都是他知識或智慧和見解的結晶,是花了好多的時間和精力撰寫出來的。作為一個翻譯,不可能完全猜準它的內容,而且在翻譯的當下,常常連稍微頓挫或構思的時間都沒有。除了廣闊的詞彙和知識領域之外,儒雅的風度和維持如“坐禪”般虛靜的心態和情緒也是同樣重要的。

 

家庭和求學經驗

 

1942年,我在抗戰時期的重慶出生。父親李兆鍈,是抗日將軍。八年抗戰,父親都在前線奮勇衛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官拜中將的父親榮任冀北師管區司令。母親李傅婘英是天賦聰穎的才女,詩詞國學、書法藝術都有深厚修養。抗戰時期,她曾經擔任子弟學校校長。1948年,國共內戰,家父奉命留守天津。六歲的我在最後一艘撤離天津的“美信輪”甲板上,望著岸上的父親,流淚揮別。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別竟成永訣。母親在急難中懷著即將生產的弟弟、幾乎九十度駝背殘疾的姥姥、體弱又時常吐血的十六歲的姊姊、和我一樣年幼無知的七歲的哥哥以及年僅兩歲的妹妹,就這樣,帶著這一群老弱婦孺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台灣新竹,開始了她四十餘年獨自咬緊牙關奮鬥的生活。弟弟出生後,連買克林(Klim)奶粉的錢也毫無著落。在艱苦的歲月中,母親常以自己的詩句“傲骨霜姿不染塵”自勉。為了縫製鞋底、織毛衣賺取溫飽,她時常徹夜趕工,曾經寫道:“一縷輕絲繫千鈞,五更天明果換糧”。

我從小左眼沒有視力。看書時,右眼需要用姥姥的小放大鏡。到了大學,因為許倬雲和其他幾位教授的協助,才終於擁有了第一副眼鏡。因為家境清寒,唯一能夠繼續讀書的辦法,就是必須保持學業優秀,靠獎學金繳交學雜費,並且在圖書館和暑期漢學會打工。雖然我熱愛求學,但是總在失學的恐懼下煎熬。對於我這樣視力不好,經濟環境又窘困的人,每一個求知的機會都極為珍貴。深深感念我慈愛非凡的母親。記得大一剛到東海大學,就收到了母親的信。在那封慈諭諭中最震撼我心的一句話就是:“我願將我這支生命的燭炬,為照亮你們而燃燒掉!”感謝母親教誨堅毅不拔的奮鬥精神,讓我走過艱辛卻又充實美好的求學歷程,更有機會在美國幾所大學執教前後四十載。

 

沙式非典病毒(SARS) 在2002年給全世界帶來了極大的恐慌與震撼。我一向算是不常生病的健康人。可是在2000年的3月,突因呼吸困難、高燒不退,急診入院,兩個肺在48小時之內整個被感染,完全失去了功能。很多症狀都類似後來才為人知的沙式非典。當時全身插滿了粗粗細細的管子,昏迷了四天四夜,在生死之間搏鬥,甚至嚐到了死亡的滋味。每天得抽無數次血,甚至需要緊急輸血,但仍然找不出病因來。連急診室的主治醫師也束手無策,通知家屬,準備不測。住院十九天,虛弱不堪,連吞食藥粉、下床走兩步路都成了極大的挑戰。經過了這次“走過死蔭幽谷”的親身體驗,讓我領悟到生死不過一呼一吸之間。人真的無法知道明天是否還屬於自己。病癒之後,決定放下我一生酷愛的教學,2001年加入了學校早退休的計劃,每年只授課一學期,連續五年。就在2006年7月和淑純同時從長灘州大全然退休了。

 

從2001年大孫女出生,忽間已經就要二十二年了。今天,兩個女兒都已成家立業,膝下共有五個孫輩。在這段半退休和全退休、奇蹟式的“重生”生命中,能親眼看著跟陪著他們一一長大,是何等神的恩典、多麼大的福氣啊!目前,兩個已讀大學,一個高中,一個初中,一個小學。2019年孩子們為淑純跟我辦了一場盛大的晚宴,慶祝我們結婚五十週年。時間真快,到6月,從我們在哈佛大學教堂結婚以來的日子轉眼就要五十四年了!

 

出版光大傳承的動機為何?簡單介紹一下您參與和主導編撰翻譯的《光大傳承:南加州華人三十年史話》。

 

《光大傳承─南加華人三十年史話》這一部極富歷史意義的著作是由財團法人“美國東亞文教基金會”與“南加華人文史保存基金會”花了四年多時間,號召南加各界人多及上千筆資料彙整提供,含口述歷史、文獻蒐集與訪談等珍貴文史紀錄,將1980年前後來美的華裔移民們,堅苦卓絕的奮鬥歷史,與對於南加社會百態或社區等等方面的貢獻與建設,留下歷史見證,並將華僑們親歷的見聞寫成原始資料,集結編纂成此書,是第一部由華人編撰的區域性華人史料類紀實。全書1217頁,分為十七章詳述華裔移民對南加社會的貢獻。

 

這部著作在海外華人奮鬥史中所應佔的歷史地位,從卷首四篇“序”的附題中可以清楚的認識。它們分別是:黃金泉先生的“繼往開來的一代人”,加州大學爾灣校區陳勇教授的“華人移民史的大手筆”,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東亞圖舘陳肅舘長的“彌補半世紀的空白”,和同校周敏教授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該書編著的發起人和主編陳十美女士表示,“華人”一詞,深富歷史的縱深與文化的推廣,踩著中華民族的血液在美國這片土地發揮了堅毅與卓越的精神,胼手胝足,篳路藍縷地開創了不容小覷的華人天地,藉由本書紀錄從1980年代前後起至2010年代之間的南加州華人歷史。讓空白了幾十年的南加華人近代史在文字紀錄中成為鑑古知今的重要史料,而此書深遠的意義就是為了讓美國的主流社會有一個族裔瞭解與評比的資料,也希望留給下一代華裔,讓他們都能了解上一代移民如何辛勤地奠定歷史基業的過程。

 

我在“前言”中寫道:美國獨立建國和加州建州相差了七十多年,這一差異加上先天的地理環境,使加州與其他各州有著不同的人文和種族遷移史。就全美而言,我們華人不敢說是最早來此的族裔;但就加州而言,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們不是後來者和摘桃子的人。我們來此早於某些歐裔、猶太裔、和日裔。我們和其他族裔一起開墾、耕耘了這裡的家園。一如美國東部文明向西擴張、永不退縮的“西部精神”--華裔移民東來美國的過程,亦在在表現了勇於開拓、刻苦堅忍、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這不正是美西開拓史劇裡蒼涼、悲壯卻又高亢的一章?

 

在四年餘的採訪期間,共收集了兩千餘位僑界知名人士的相關資訊。計兩千餘條、四百餘篇徵文來稿,錄製了四百餘人的口述歷史,蒐集了四百餘本相關書籍刊物、千餘份剪報資料、千餘份僑民家庭調查表、千餘張珍貴歷史性照片,以及留下千餘張採訪足跡、編務照片之外,同時更開闢網站,以便日後增補內容、進行長期性的修史工作。編纂期間,除僑界知名人士外,並蒙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支援,特別成立專案,增聘人員,配合本會提供的僑界人士進行口述專業錄製,以便存檔供學術研究之素材。

 

《A Legacy Magnified: A Generation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Southern California, 1980’s-2010’s》是這部出版的英文書名。“光大傳承”這四個字也蘊涵著兩層意義。其一是,我們這一代生長在南加的華人清楚瞭解並意識到了過去七、八代先人們披荊斬棘、堅忍卓絕的精神,持續光大了他們所留下的寶貴文化傳承。其二是,我們將這段仍然清晰的歷史軌跡如同用放大鏡一樣地細細審查,用豐富的史料文獻和有血有肉口述歷史的紀錄將這一代人的作為書寫下來,讓我們的後來者有跡可循。換言之,我們從宏觀的視野,掃描了南加華人在美國持續一個半世紀裡在傳

 

統與西化、歷史與價值雙重變奏之間的奮鬥和貢獻。同時,也從微觀的角度翔實輯錄了這三十年間他們在各個領域裡勤奮辛苦打造出來的成果。

 

在這部《史話》之中,有著多方面打拼和成功的實例。他們忍辱負重、堅毅不拔,在在證明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實為海外華人豐富而寶貴的精神財富。讓他們的經歷成為我們子子孫孫隨時的激勵;讓我們都能成為美國歷史寶庫和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光大傳承 -- 南加華人三十年史話》的出版在某種真實的意義上是一封公開的邀請信。希望能藉著它引起世界各地華人的共鳴,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願我們的子孫和他們的子孫,都能將這支歷史的燭炬代代相傳下去。

 

這部書的中文本在2014年問世。我們深深體認到,能讓我們的子子孫孫了解他們先人們奮鬥的歷史才是它的更重要的使命。因此,雖然把它翻譯成英文的工程是極為艱鉅的,經過了六年無懈的努力,前後不知修正過多少次,原來中文版的一大冊,就在2020年,終於翻譯成英文共四冊,由學人出版社正式出版,並由亞馬遜公司在網路推出電子版出售。

 

陳十美女士邀請我在2010年參與中文版的編輯與審稿,並撰寫“前言”和“廣大傳承”封面的題字。到2020年由陳世美女士、鍾希寅先生、陳肅館長、和我主導的英文版順利出書,前後整整十年。讓我享受了退而不休、自己覺得很充實的日子。尤其高興的是:這部書的編輯委員會決定採納我的提議,把它獻給“在世界各個角落,所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將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和堅忍卓絕的民族個性融入世界文明、承先啟後的華人。”

 

最敬佩的人是誰?為什麼?

 

我最敬佩的人,並不是哪位名見經傳、歷史上的偉人,也不是家喻戶曉的某位英雄。而是一位永遠不向任何人或任何環境低頭、永遠挺直了胸膛腰背、嚐盡了艱澀苦楚、沒有說過一句怨言、終身克盡職責、光明磊落、正直明朗、最後像一支燭炬燃盡了自己、培育了五個兄弟姐妹的母親。

 

1937年中日八年抗戰開始,父親在前線抗日,冒生命危險,參加了大小戰役無數。母親帶著全家輾轉逃難到當時的陪都四川重慶。1945年,舉國上下歡慶抗戰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還來不及喘息,接著而來的,是國共的內戰。因為家父奉命留守並參與大陸淪陷前的最後戰役——天津防守戰,母親為了順利生產,便又在倉皇中,帶著腰脊殘障的外祖母,身患肺病吐血不止的姐姐,七歲的哥哥,兩歲的妹妹,即將生產在腹中的弟弟,和六歲調皮的我流離到了台灣的新竹。

 

家無男丁,手無分文,舉目無親,又不諳當地語言,用米湯當奶餵養初生的弟弟,靠養雞、賣蛋、然後換米和飼料,用十指縫製嬰兒鞋底。這是一段艱苦無比、“甲等貧戶”的歲月。這是我六年小學所謂“童年”的日子裡記憶最清楚的事。這也就是年僅三十六歲的母親必須面對的肩膀上的萬鈞重擔,那不知下一頓吃什麼的挑戰。

 

在我十三歲那年,母親帶著我們一家老小搬到了台北近郊的永和。母親剛結束了整整三年在台北京滬旗袍店晝夜不分、每天夜間在店裡打地舖學徒的日子,就在永和開了一間小小的“主婦之友”裁縫店。這是一間不到120平方尺,可以說是僅容旋馬、極為簡陋的小裁縫店,除了能擺一個用大門板搭成的裁縫桌、一台古式用腳踩踏的縫紉機、和一張小行軍床之外,連最基本的衛浴和燒水的小煤炭爐都沒有。在這間有似囚房的小小空間裡,母親為了養育老弱一家,鞠躬盡瘁、心力疲竭、最後精神崩潰,再也無法復原。這間小店就是她所堅持護衛的小小城堡。

 

十年前的一個夜晚,在夢中又回到了“主婦之友”。可是,在這個母親曾經晝夜堅守的生活空間裡,已不見母親慈祥的面容。從夢中驚醒,淚水已濕透了枕頭。

 

一九九O年四月十一日,母親在三十二年前辭世的那天,我淚水如雨地,翻讀著六十年前的一本日記,裡頭釘滿了的每一封母親親筆的來信。第一眼看見的是母親一封信上的一句話:“我願將我這支生命的燭炬,為照亮你們而燃燒掉。”這也就是今天刻在母親墓碑上的追思詞句。恨時光無法倒流,能給我多盡一分孝心的機會,報答母親浩天養育之恩於萬一。“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吾已屆耄耋之年,八十翁叟,半瞽半聵,每次閉上眼睛,見到慈母的身影,總不免老淚縱橫。

 

世界上有一種愛,亙古綿長、無私無求,不因季節更替,不因名利浮沉,這就是母愛。母親,我想您!您是我夢迴思念、今生今世最最敬愛的人!

 

以前和現今的社會參與、服務、貢獻?

 

1962年我考進台灣私立東海大學至今,驀然整整一甲子!追憶六十年間的種種,我感激東海給了我一個優美安適的學習和成長環境。它在很多方面塑造了我。

 

記得入學新生訓練的第一天就認識了東海的“勞作制度”、“通才”教育、圖書館的“開架制度”、學生“榮譽制度”等。這些在中國教育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創舉。

 

東海的校園建在台中近郊的大度山上,幅員遼闊。校園、辦公大樓、餐廳的碗盤、宿舍環境、教室內外、所有衛浴廁所的清掃都必須靠大一跟大二學生們的雙手雙腳,是沒有工資和任何酬勞的義務勞動。整個圖書館的藏書庫,只要是師生,都可 以隨時自由進出閱讀或借出任何需要的書籍。這種史無前例的大膽作風,加上當時大力推動的“榮譽制度”,在所有學生的心中都深植了自我尊重也同時尊重別人的榮譽感和不怕辛勞的社會服務意識。

 

我在東海的四年當中,參加過“工作營”(Work Camp) 多次。和一夥十八、九歲的大專青年本著滿腔熱血和服務的熱忱到附近的貧窮社區為他們清掃街道,捲起了雙袖,赤手伸到臭氣熏人水溝中挖起漆黑的污泥讓溝水流通,不致造成瘟疫或疾病。同時,我也加入了“四健會”(4-H Club; https://4-h.org/about/what-is-4-h/)。

 

這是一個創立於1902年美國當時最龐大的青年社服組織。其宗旨即鼓勵青年為弱勢群體的孩子們提供“四健”,即Head (頭)、Heart (心)、Hand (手)、和 Health (健康)。換言之,就是要幫助弱者在知識的追求上、處世的智慧上、待人的憐憫關愛上、毫無畏懼地親手勞動去改進、提升他們及整體身心的健康。

 

六十年前的這些學習和實地的服務塑造了我的價值觀和人生哲學。當然,聖經研習的心得和數十年在教會中的服事更強化了服務人群的心志。

 

您在國際教育與文化交流領域功績斐然,是什麼力量推動您孜孜不倦,數十年如一日地辛勤工作忘我付出?關於中華文化与美國文化的交流互鑒,您有哪些新的思考和觀點與我們分享?

 

記得1968年在哈佛從學於薛華茲(Benjamin I. Schwartz, 1916-1999)教授時,選過他的一門“宋明儒學”的課。他時常強調的一句話就是“萬萬不可低估思想的力量。”(“Never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of ideas!”) 教育可以增長一個人的知識與見識,可以拓寬一個人的視野與胸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思想,思想更可以改變甚至創造一個新社會。

 

長灘加州州立大學是一所極力推動國際教育與文化交流的學府,因為它有不少從外國來求學的留學生。許多年來,學校很驕傲的一件事就是每天在校園裡都可以聽到大約有一百種以上的不同語言。我1976年到該校任教不久,原來國際教育交流中心“主任”(Director) 的職稱就被提昇為“院長”(Dean)。因為我是當時該校第一位全職“亞洲研究”領域的教授,立即就應邀成為所有國際教育交流計劃與活動的當然一員。新校際交流計劃的選擇、推行、合作計劃書的起草、執行中諸多難題的解決、學生的培訓及教職員的遴選等等也漸漸成為了我的工作內容。

 

我是學習中國近代思想史的。我一直有著一個信念:發明一個實用的工具,當然足以改變人類的生活,比如鑽木取火或者一個單輪的推車。但是,真正推動和改變人類歷史文明的最大動力應該是思想或者人對自然和宇宙新的認知。十六、七世紀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的地動說,英國哲學家洛克 (John Locke, 1632-1704) 、霍布斯 (Thomas Hobbes, 1588-1679)、和法國哲學家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的社約論,甚或中國十九世紀康有為 (1858-1927) 所提出並創導的“自主之權”以及梁啟超 (1873-1929) 的“新民”說都是思想如何推動人類文明發展明顯的例子。

 

1979年中美建交。我在同年接受了美國國務院高級外交翻譯的工作,就是本著這個單純的信念。人與人間、國與國間彼此的瞭解與學習和思想的交流至為重要。四十年不算很長,可是我們都目睹了一個國家從根本上的改變與革新。

 

每一個文化都有著它獨具的色彩和珍貴的內涵。文化之間可以有巨大的差異,但是沒有絕對的優或劣的分野。中美之間在各個領域都仍然有著明顯的迴異。但是雙方都有莫大的彼此學習的空間。撇開成見,拒絕自我優越感的作祟,讓我們邁向一個更完美的世界。

 

您在多所美國著名大學任教,您覺得美國的高等教育有哪些內容特別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我很幸運,退休之前的四十年職業生涯中有機會在迪肯森、哈佛、哥倫比亞、波士頓、加大柏克萊、加大戴維斯、和長灘加州州立大學等高等學府教課、研究、和學習。每一所學校都有它獨特的歷史和值得驕傲的校園文化。

 

哈佛自1636年創校至今,已經有了387年的悠久歷史。哥倫比亞大學是1754年創校的,至今也有269年的歷史。迪肯森大學是1783年創校,有240年的歷史。它們獨有的學術文化底蘊深厚,絕對有它值得驕傲和自豪的理由。加大柏克萊創校於1868年,加大戴維斯建校於1905年,長灘州大建校於1949年。這幾所大學相較之下,給我的感覺是年青、具有活力。徜徉漫步在這幾所學府裡的歲月,給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如果討論中美兩國在大學教育理念和制度上的同異與優劣,需要佔的篇幅太大。當然,隨著時代的推進,這些都無時不在快速地變化。然而,整地看來,中國社會中“尊師重道”、“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觀念仍然很強烈,但在美國的大學裡是很難感受到的。在美國大學的這段漫長歲月中,我覺得學校非常重視語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與要求。邏輯思維與分析的能力也是同等重視的。寫作的能力達不到規定的程度,或者邏輯分析能力的課程過不了關,即使其他學科成績優秀,仍然是不能畢業的。

 

曾經有人問我,研究中國近代史為什麼要在美國念呢?我的答覆,至少有兩個重點:第一,跳出傳統的藩籬與視野,看看西方學者們治學的精神和他們的治學方法可以讓我們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發現問題。比如,要撰寫一篇學術論文或者準備博士口試和論文辯論,首先必須要有一個假設 (hypothesis) 然後才能談所用的第一手資料為何以及所要證明的結論是什麼。第二,圖書館的藏書量浩瀚豐富。比如哈佛主要的崴德納圖書館 (Widener Library) 大約有三百五十萬冊藏書。1928年才成立的哈佛燕京圖書館的藏書量(不包括期刊、數據化電子藏書及影視資料),根據2018年的報告,中文、日文、韓文、越文、西文、藏文、滿文、蒙文共有一百五十餘萬冊。記得我在1985年休假的那年,在哈佛住了一個暑假搜集研究資料和閱讀。當時吳文津館長特別允許我影印了鄭板橋整套的四書帖和懷素自敘帖的三種不同拓本。

 

我觀察到的另外一點是:美國大學對每一位在學科、生活輔導、經濟上和就業的準備方面有需要的學生都盡全力幫忙協助。記得1970年我的大女兒出生的時候,由於生產醫療費用昂貴,哈佛燕京學社的主任,為了不讓我因此影響學習,居然為我付清了整筆的醫療費用,安定了我忐忑不安的心。

 

此外,美國一些常春藤的名校似乎越來越重視所謂“全人教育”(whole-person education)。因為我是台灣東海大學畢業的,所以這個理念對我並不陌生。1962年入學的時候,這個特殊的觀念就深植我心,因為這正是東海創校以來的主要人文精神和教育目標。(東海大學於1953年由美國尼克松總統破土興建,1955年招收第一屆學生200名。)在過去十幾年裡,我有機會擔任哈佛大學入學的“口試官”(Interviewer),提選不僅學業成績優異,更重要的是要有為社會服務的心志、有艱苦卓絕克服一切困難和挑戰的奮鬥精神、有強烈責任心和領導能力的青年。今天,東海仍然以“博雅”或“全人”教育為其發展特色。可謂今昔相映、東西互補,真一美事也!

 

您書法造詣深厚,形成了頗具個人風格的“傲骨”書體,請介紹一下您對書法的個人思考和藝術追求。

 

也許因於母親的基因,我從小熱愛學習,也喜歡寫字。然而,小學時候,週記和作文的老師評語總是“字跡潦草”。初中時候,有一位地理老師,他的粉筆字寫的好極了。他在黑板上每寫一個字,我就用手指尖在我的小書桌上模仿著寫。我開始瘋狂地喜愛書法。母親買了一小塊黑板,讓我隨時模仿張旭、懷素、岳飛、和于右任等大師筆法。過年的時候,我時常架起竹桌,書寫春聯販售。書法不但是樂事,更一路伴我同行,品味人生的春夏秋冬。

 

我喜歡書法,因為它是無言之詩、無行之舞、無圖之畫、無聲之樂。中國文字從甲骨文、石鼓文、商周青銅銘文、秦篆、漢隸、魏碑、各家行草、狂草、楷書,歷史悠久,變化萬千,而且騷人墨客經過詩詞歌賦各種文體藉著筆墨充分抒發了他們的所思所想,傾吐了他們隱藏在自我深處的感情。因此,中國書法應該可以被視為文化的縮影,是藝術的昇華。它是歷史、是哲學、是詩歌、是文學、可以反應社會的習俗、體現精神與價值、彰顯時代的意義。中國書法隱藏著雋永深邃的哲思與文采。它令人著迷。它可以激發想像、鼓舞人心、引發靈感、啟迪心智。它可以培養習書者的品格深度。

 

基於“相對融動”的核心理念,中國傳統中公認品鑑與學習書法的三大美感要素即:骨力、有機整體、和氣韻生動。“骨力”即在黑白虛實之間、筆法偃仰之間用筆表現相對融動的筋骨力道。至於“有機整體”,我認為每一件書法作品都可以整體欣賞,也可以局部品鑑。任何個別局部也與整體一樣,體現動態美感與能量,結構之優雅與魅力。書法作品如同有機體,相互依存的各個部分組成整體生命形式,維持種種生態運作。“有機整體”概念反映中國書法藝術的“相對融動”動態佈局。 結字,行氣,章法,墨色,每個微觀局部彼此相依,牽一髮則動全身。象徵反映中國人天地人和諧共存的圓融哲學思想。“氣韻生動”是品鑑中國書畫的最高標準。意謂藝術作品通過作者的氣質性格,體現宇宙萬物的精神氣勢,以藝術手法,展現生命韻律與美感境界。“氣韻生動”揭櫫中國書畫美學中“與宇宙精神往來”“境界”的哲學思想與美學要旨,“相對融動”的精神氣勢。“氣韻生動”可以說是與宇宙精神往來的秩序和諧美感境界。在李查•史密斯 (Richard J. Smith)和郭穎頤 (D.W.Y. Kwok) 在1993年編撰的《中國思想宇宙論,本體論和人類社會:論文》中,我曾經寫道:秩序與和諧是中國宇宙論的基礎。宇宙的和諧狀態,不是因於個體事物之外的權威命令。而是因於自發內在的有機本質。

 

中國書法是修練學養的過程。虛靜其心,涵詠以文,俯仰天地,達於動態秩序和諧的美感境界。而行筆為發自內心“氣韻生動”的作品,乃成為生命之印記。這是中國書畫藝術的可貴精神與獨到之處。2006年自長灘加州州立大學退休以來,更勤於筆耕。六十多年來累積不少書法創作。以此涵詠價值信念與人生智慧,性格品味與教學心得。畢卡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 曾經說過:“藝術創作可以滌淨我們靈魂的凡俗塵埃。”一位藝術家的作品中都流淌著他的血液。也正如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 (Jean Paul Satre, 1905-1980) 所說:“藝術品是從生命中摘下的一片葉子。”我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書法作品可見於: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OpPlfPh0PU。歡迎指教。

 

您最喜歡的中國古代書法家是哪位(或哪幾位),請分享您喜歡他(們)的理由。

 

中國歷代書法名家至少也有四、五百位,歷代名帖更不下兩、三千種之多。我最喜愛的,也是影響我最深的有唐朝的張旭 (675-750)、懷素 (737-799) 和宋代的黃庭堅 (1045-1105)、米芾 (1051-1107)、以及岳飛 (1103-1142)。每讀其帖,總讓我如癡如醉,不忍釋手。

 

有“張癲”之謂張旭的“心經”和“肚痛帖”,其字流暢不拘、婉轉遒勁、跌宕起伏、動靜交錯、一氣呵成的氣勢。其字猶如蟠龍在天,豪爽瀟灑、逸勢狀奇、連綿回繞、氣勢飛動。其狂草“古詩四帖”滿紙如雲煙繞繚、痛快淋漓。

 

釋懷素最具代表性之“自敘帖”情愫奔騰激盪,可謂神采飛動、筆下生風。其運筆如景山行雲、舒展自然。其筆勢縱橫馳突、連綿翻轉、疾緩輕重、節奏分明。其筆畫圓轉遒勁、堅勁暢達、曲折攀繞,收筆如鐵畫銀鉤。真可謂“馳毫驟墨烈奔駟,滿座失聲看不及。”

 

黃庭堅留下的作品,今存至少有四、五十種。觀其“松風閣”詩卷,見書跡長波大撇、輕頓慢提、平和沈穩、剛柔並濟,實大氣也。

 

北宋米芾在“蜀素”絹上書寫的“擬古”等八首自作詩,極度表現了其磅礡豪邁之氣魄,可謂筆法率意、沈著痛快、變幻靈動、欹正相生。字裡行間可感其清勁飛動、風姿翩翩、縱橫揮灑、不燥不潤、雄渾穩健、張力無限。

 

岳飛的字除了我在念中學時不少學校裡都有“還我河山”四個字的橫匾之外,似乎很少被人提起。可是,這四個字正有著我進入行草書法領域最大的吸引力。及長,有機會讀到他的前、後“出師表”,覺得他的字厚重激揚、行氣十足,可謂龍騰虎躍、氣韻生動、章法嚴謹、字觸剛勁,滿有雄渾淳正的英雄之風,令我景仰。

 

我所欽羨的書法家還有很多。他們留下的碑帖實物是我一生精神的饗宴。限於篇幅,容我有機會,再向諸位先進請益。

 

在書法教育推廣中,您覺得美國和西方人們對書法是怎樣認識的,他們喜歡學習書法嗎?如何可以讓他們更好理解書法?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先民們所遺留下來的物質與非物質遺產皆為古今中外人士所景仰。在中國藝術的領域,青銅、玉器、陶瓷、書畫等等在世界各國主要博物館皆有收藏和陳列,無不讓觀賞者肅然起敬,愛從心生。但是,其中似乎最不容易引起觀賞者共鳴的就是書法作品,總有隔靴搔癢之感,無法真正欣賞。當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語言文字的隔閡。因此,不但不知道如何欣賞和鑑別書法作品之優劣,更無法瞭解作品之內容與書家及詩詞中所表達的文字與精神內涵。中國文字結構之美、辭藻之豐富、韻律平仄之迴盪、甚或意境之高遠都不是沒有一定語言水平的人能掌握。

 

在美國大學之中,設有亞洲或東亞語文課程或系所的不少。然而,我在1999年第一次在長灘加州州大開授的“中國書法藝術”課居然是全美唯一有這門課的大學。是年底,我出席了由馬里蘭大學晉聰教授發起的“東亞書法教育學會”舉開的第一屆國際會議,並被選為第二屆的會長,也開始了繼續努力推展書法教學的使命。曾經應邀到芝加哥大學、南加大、和洛杉磯加州州立大學的東亞研究系等處示範教學,並藉機推廣。

 

從1999年到2006年我全退休為止,在長灘加州州大開授“中國書法藝術”課程連續七年之久。每次上課,都攜帶五、六幅不同書體的豎軸、橫幅、或對聯,並字字句句分析解釋清楚,讓學生們真正能瞭解每一幅的精意,以收啟發之功。除了在課堂上學生們必須濡墨執筆之外,每週作業都要實際在宣紙上模寫甲骨文、大小篆書、隸書、楷書、或選印的行草作品。期末的評分重點之一即每一位學生交出的最佳作品兩幅,並由專家裝裱後,在開放給全校師生的展覽會中由聘請的教授們評分。學生書法展覽會結束前,並頒獎給前三名和佳作的得獎學生。學生們不但經過書法提昇了他們的中文水平,他們裝裱好的兩幅作品掛在他們的宿舍和家中都成為了對別人的吸引和啟發,也成為了他們永遠覺得驕傲自豪而難忘的紀念品,永遠保持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敬愛。

 

您一直致力於中華文化傳播弘揚,請向我們介紹一下您主持完成的“中華文化寶藏”巡迴展覽計畫。

 

從1967年抵美到1980年代的二十年裡,雖然一直在大學任教,可是,發覺甚至是一般大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與認知可說甚為有限。同時,發現在美國主流社會中對少數族裔的歧視也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我覺得,如果要在美國年輕的一代人心裡種下他們對中華文化起敬的心裡,就非得從中小學生這一個年齡層開始著手。

 

1980年代,我在華裔文史協會擔任主席任內,有機會主持並與南加僑界熱心人士共同完成了“中華文化寶藏”文物巡迴展之計劃。當時徐嘉定、徐經梅夫婦, 方光梅、張文昌夫婦,馮竹悦、馬在莊夫婦,劉梁一詩夫婦,阿罕博拉學區的Ann L. Liu 老師,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周鴻翔教授等出錢出力、無己奉獻。舉凡展覽規劃、展品收集、募款、訂製方便運輸及佈展的壓克力展示櫃、以及編撰教師手冊輔助教材,設計簡易生動的課堂活動教材等等都是這個義工團隊的工作內容。

 

自1984到1988四年間,承蒙橘縣教育局 (Orange County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與鮑爾博物館 (Bowers Museum) 支持,跟我們的工作團隊共同協力完成了這項巨大的工程。幫助美國孩童與青年瞭解並欣賞悠久博大的中華文化傳承。自1988年開始,由橙縣教育局主導,開始在橙縣七百餘所中、小學永續輪流展出。

 

美國中小學老師們的待遇不高,但是工作量相當重。這是眾所週知的事實。為了讓這個富有重大文化使命的展覽在不給老師們增加太多工作量的原則下,達到它最大的展覽效率,我們把所有從故宮博物院、歷史博物館搜集和南加華人各界贈送的展覽物件都固定並安裝在個別的透明壓克力櫃中,按照黃、紅、藍、綠四種顏色分類編號。如此,只要乘載展覽品的車到了預定的學校,十五分鐘之內,就可以照著顏色的分類,不費力、很快地按照號碼陳列在圖書館、餐廳、或禮堂中。

 

考慮到老師們也許沒有時間準備內容的解說,為了幫助老師掌握重點,特別在我們編撰的《中華文物寶藏》的輔助教材中,為每一件展品都提綱挈領地將重要解說部分以一段粗體字標示。老師們只要一、兩分鐘就能讀完,傳授給孩子們。

 

這項傳播、弘揚中華文化精髓的巡迴展覽,是我們呈獻給美國未來世世代代的禮物。我們在書首的獻書頁是這樣寫的:“誠摯獻給未來的世世代代,以充沛的生命活力以及對於東西文化的瞭解,創造更文明的世界。”

 

您於2006年榮休,退休後的生活狀態是怎樣,您接下來還有哪些個人規劃?

 

在前頭我曾經提到,2000年是我生命中的一個轉折點。若不是那年因急性肺炎急診入院,讓我經歷了頻臨死亡的真實體驗,我是斷不可能離開我所熱愛的教研生涯的。那年,我五十八歲,覺得“退休”是很遙遠、很遙遠的事。不僅沒有退休生活的規劃,學校提供的任何有關退休的免費規劃討論會等,我都覺得是別人的事,與我無關。可是,重病之後,我突然覺悟到人的生命原來是如此脆弱,明天是掌握在全能神的手中的。病後虛弱,整整休養了一年。當時剛巧學校有提前退休的優惠政策,可以連續五年,每年只授一學期的課,領全薪。到了2006年,五年期滿,就開始了我全退休的生活。

 

我很幸運地,在決定早退休那年,經過全校七個學院的教授代表委員會遴選推薦為當年唯一向全校師生公開發表“榮休講座”(Legacy Lecture)的退休教授。我就在2001年的四月十九日完成了這項個人生命中一件極有意義的任務。演講後的第二天,四月二十日,我的像小天使般的大孫女呱呱墜地,開始了一個接一個,享受了陪伴著五個大小孫輩成長的喜樂。今天,兩個已經念大學了,一個高中、一個初中、一個小學。他們在過去的這21年裡,不知為我帶來了多少歡笑與滿足!我覺得我真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之一。感謝神的恩典與豐盛的祝福。其實,神給我的恩典,遠遠超過我所能想像的。我的退休生活的確可算是多采多姿、退而不休、有著意想不到的豐盛內涵。

 

就在2000年的秋季,還正在病後療養、漸漸恢復體力的時候,接到了我所屬的“真耶穌教會”美國總會的提名,希望我能主持教會全球網站建設的工作。天啊!我的專業是近代中國思想史,怎麼能接下這項巨大且與我所學沾不上邊的工程哪!可是,生命來自創造宇宙萬物的神。也是這位神把我從死亡的邊緣牽了回來,給了我第二條生命。我只能順服地擔起了這個擔子。帶領著六位教會有專業知識和服事熱忱的青年從網站domain name的申請開始,經過了整整四年廢寢忘食的努力,在2004年底,我們建設了一個多功能、可以讓全世界七個總會下屬的數百間教會隨時上載、下載、及每日自動更新文字內容的動態網站 (tjc.org)。

更出乎意料的是,2004年底我被按立為教會的執事(聖職)。感謝神給我這樣的服事機會。在過去這22年中,我完成了百餘篇的證道文,在南加州的八間教會中做過數百次的證道領會,主編了前後十年(2001-2010)教會的主要英文季刊【嗎哪】(Manna),擔任過多年教會職務會的主席,參與了美國總會大樓建築的規劃與建築 (2004-2011),也參與了喜瑞都教會聖殿和副堂的規劃與建築 (2014-2021)。這三棟榮神益人的建築群,已經滿足了教會未來五十年硬體建設的需求,現在就矗立在21225 Bloomfield Avenue, Lakewood, CA.

 

在2010到2014的四年裡,應美國東亞文教基金會和南加華人文史保存基金會陳十美會長之邀,加入了【光大傳承:南加華人三十年史話】的編審和出版工作。接著在2014到2020的六年裡和鍾希寅理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的周敏教授及東亞圖書館的陳肅館長、及陳十美會長等不眠不休地完成了將這部1,217頁幾乎八磅重的中文版翻譯成英文版共四冊的翻譯與出版工作。感覺自退“休”以來,好像從來沒有真正的休息過,但是,我擁有這樣一個充滿挑戰、刺激、和愉快的退休生活,真是太幸運了!

 

從2019年開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至今未息。美國已有一百萬人以上死亡,全球的死亡人數也早已超過了六百萬人。這次的疫情給人類帶來了空前未有的災難。我從小喜歡中國書法,沒有想到,在這段居家的疫情期間,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可以練字,也完成了不少幅新的作品。很盼望能在今年底之前能順利地出版【清風墨香:李三寶書法作品集】。

自己已年屆八十。真不敢相信,在“風簷學會”曉聞達張會長的鼓勵之下正在籌劃明年端午前後舉辦一次別開生面的“離騷2024”書畫展。目前已經很幸運地得到了坐落於聖地牙哥市中心區“聖地牙哥中華歷史博物館”(San Diego Chinese Historical Museum) 以及聖地牙哥加州州立大學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的中國文化中心 (Chinese Cultural Center) 的首肯,並大力協助並策劃這次別緻的展出。

 

作品集的出版,加上書畫展的籌劃 – 這是最完美的退休生涯規劃吧!只要神願意,賜我鼻息和生命,每一分一秒的生命都是如此美好!

 

2023年新年開啟之際,您對新的一年有怎樣的期許和祝願,對全球華人有怎樣的寄語?

 

2022年為我們和我們的子孫們所留下的回憶是新冠病毒無情的肆虐、是中美關係的加緊惡化、是俄烏戰爭的血腥與將近八百萬烏克蘭難民的大遷徙、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和核子戰爭的威脅、世界多國政局之不穩與動亂、通貨膨脹的恐慌、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浩劫、校園與多處集體槍殺案件的頻繁、是亞裔被無情欺壓搶劫的普遍。

 

在這新的一年裡,我們都殷切地期望能重新享受曾經以為是理所當然應享的平靜、與親朋好友免於病毒傳染恐懼的歡樂、以及能抬頭挺胸走在路上不被無謂欺壓或侵犯的自由。我們盼望一個安定的社會,一個免於飢荒、疾病、貧困、暴力、罪惡、和動亂的世界。

 

身為華夏子孫,願我們永遠記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擁有世界上唯一延續了五千年不衰的文化傳統與文明。我們獨特的語言文字、豐富多彩的詩詞文學、我們歷久彌新的倫理道德理念、堅忍不拔的民族韌性、以及持續的創新與突破,在在都是我們的驕傲!願世界各地的華人都能盡一己之力,把中華文化中的精髓注入各當地的主流社會之中,讓這個世界更多元、更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