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如同以磚瓦堆砌橋梁而成;對於一個族群而言,更是文化延續的根基。身為中華文化的子民,我們如何在海外與自身文化保持連結,這不僅是課題,更是使命。
本期封面人物──王曉蘭女士(Ruth Wang Yen),正是一位活生生的典範。2013年她曾擔任本刊封面人物,當時談吐間已見深度。同年,她創立「人文磚基金會」,開啟了海外中華文學及文化實踐之旅。十二年後再次訪談,她仍以堅定之姿行走在理想的道路上。此次專訪,正逢年底重要文化盛事「潮點」籌備之際。透過這次對談,她深刻表達希望能喚起海外華人對華語文學創新與傳承的重視,並在這AI與跨領域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下,探索新語言與創作的表達方式,促進文學、文化的創作者與產業的交流。同時,本期亦刊載兩位華人導演的專訪,皆由王曉蘭女士親自採訪——從創作理念到作品推薦,引領讀者走進影像背後的文化視野。
自本刊刊登趙蘭潤女士翻譯《阿普的情歌》及林語堂三女兒合著《吾家》後,迴響熱烈。本期再度獲趙蘭潤女士授權,刊載〈哭泣的姑娘〉,同時感謝林語堂小女兒授權〈吾家.參觀康諾島〉,讓讀者重溫華人子女初到美國遊樂園的驚喜、感動與真情。
語言是橋,能讓文化跨越疆界、綿延傳承。願本期內容展現中華文化的底蘊與華文文學的風采,讓華語的力量持續發揚。
Our October cover person, Ruth Wang Yen(王曉蘭), is a true cultural pathfinder. Since founding the Brick Humanities Foundation in 2013, she has devoted herself to advanc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urating interviews and cultural events, promoting education and creativity, and guiding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to value literature and innovation. Language is a bridge; through expression and connection, culture can transcend borders and sustain its influence. It is our hope that readers will be inspired to experience the depth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brilliance of Chinese literature.
讀者分享
這篇專訪讓我看到了一位文化傳承者的遠見與擔當。王曉蘭女士橫跨建築、文學、藝術與中醫的多元經歷,展現了生命在不同領域間自由穿行、彼此滋養的軌跡。從童年對繪畫的熱愛,到成立人文磚基金會推動海外華文創作,她將個人興趣轉化為公共文化行動,示範了如何成為既能錨定傳統、又能連接未來的「人文磚」——既為離散群體提供文化座標,又在跨文化對話中開闢新可能。
在科技浪潮中,她始終堅守人文精神,籌辦結合AI與華文創作的跨領域峰會,證明傳統與創新可以共生共榮。她提醒年輕人「不設界限」的諫言,正是文化在流動中永葆生機的關鍵。這些努力讓我深信,文化傳承不是固守過去,而是讓傳統在新時代土壤裡重新生長。當每個海外華人都成為一塊「人文磚」,就能共同構築起聯通古今、跨越東西的精神家園。真正的生命軌跡是在每個選擇中不斷「成長」,如同她所言—「在歷史軸線上,在無垠星空中,找到自己的旅程」。
——王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