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容、王曉蘭)
王曉蘭(Ruth Wang Yen)女士是美國華文文化界極具影響力的策展人、作家與文化推動者。自2013年起擔任「美華人文學會」會長,同年創立美國「中華人文磚基金會」(The Bricks Foundation of Chinese Humanities in the U.S.),並出任執行長。多年來,她致力於推動海外華文文學、藝術與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她深信文字與建築一樣,擁有構築世界的力量,並以「文學如磚」的理念,將藝術、人文與社會緊密相連,致力於為海外華人奠立精神地標。
王曉蘭出生於臺灣,早年赴美深造與工作,長期定居於南加州。跨足建築與文學兩大專業。在建築專業領域上,她與丈夫成立公司,承接建築設計規劃和土地開發,也擔任「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建築研究中心(CBPD)」的顧問委員(Horonary Advisory Board Member, 2011–)。
在文學發展方面,王曉蘭女士擅長以人文視角串聯東西文化,憑藉豐富的跨界經驗,為華人文化在美國的落地生根開創新局。她認為,建築師以磚瓦構築可見的樓宇,作家則以文字搭建無形的精神空間,「文心雕龍,築在人間」,兩者皆是人文精神的體現。她曾在多篇文章與演講中強調:「無論我們在海外時間長短、成就如何,我們始終是五千年文化的傳承者——龍的傳人。」這份信念,也成為她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深層動力。
2013年,王曉蘭創立「人文磚基金會」,並設立美華人文學會,專注於推動中華文化跨地域、跨領域的交流與人文藝術的發展。多年來,她策劃並舉辦多樣化活動,包括現代詩、散文與劇本寫作課程,講座、研討會、展覽、讀書會、詩會及文藝季,涵蓋文學、藝術、電影、建築、人類學與考古等領域。這些努力不僅連結了大陸、臺灣、香港與北美華人社群,更逐步建構出具有全球視野的人文平台。同時,她亦擔任《創世紀詩刊》海外顧問,積極關注當代詩學及海外現代詩的傳承與發展。
隨著時代變遷與科技發展,以及跨界創作與多媒體文創產業的興起,王曉蘭深知人類的表達載體正逐漸從傳統「文字」轉向「視聽」,新時代的語言與內容正經歷深刻革新。因此,她致力於吸引不同世代與背景的華人參與基金會與美華人文學會的人文討論、研習與創作,並共同支持這個理想。該基金會2025年春季講座中,她邀請了將臺灣兒童繪本推向國際的推手——郝廣才老師,以「兒童文學新趨勢-繪本時代」為題,探討如何透過有趣的故事引導兒童面向未來世界,並啟迪讀者心靈。六月的第四場春季講座,則由王曉蘭親自主講《海外華文文創的可能性》,深入探討華文文創如何在科技時代與特定地域文化中實現跨界發展的契機。
早在 2013 年 3 月號《華人》雜誌,王曉蘭女士便曾擔任封面人物,暢談海外華文文學的期許與願景。
時至今日,她依然秉持初衷,一磚一瓦地推動文化傳承,搭建海外中華文化研究與交流的平台,並致力於開拓文創產業的新局。如今,能以《華人》雜誌總編輯的身份再次與她進行深入對談,不僅收穫良多,也將她的努力與理念毫無保留地呈現給讀者,讓更多人了解她的個人特質,以及她如何在華文文學領域中盡心盡力、奉獻精神。
✒‧請分享妳的童年經歷。
我出生在台灣,父親擔任英文翻譯官和英文教師,母親則為了照顧孩子放棄稅務處工作。小時候,父親常對我們説,抗戰時離家求學故事,並常打開中國地圖,告訴我們他所走過的路,和路途中發生的經歷。所以,從小我對中國地圖就留下深刻印象,地理成績也特別好。這影響我日後喜歡做文化深度旅行,去歐洲或其他地區時,會對各地地理歷史做系統研究和學習。我的外婆住在嘉義縣大林鎮的一個鄉村,村莊上都是同家族人,鄰近和民雄交界的三疊溪。外公早逝,寒暑假,我都會回去陪外婆,也結交許多村裏的孩子們,有很會讀書的牧童和一些單純可愛的好玩伴。因爲先人來自海豐,屬說河洛話的客家莊,保留著濃厚傳統習俗。因此,我有一個獨特又難忘的童年,在一條彎彎小河邊,一片蔗園、稻田、地瓜田和高高檳榔樹環繞中。外曾祖父郭朝全為清朝五品官,日本統治台灣後,於1897年一月被任打貓辦務署參事,屬台南府。外公為光復後第一任大林副鎮長,叔公留日橫濱工業學院(現為橫濱大學)讀化工,為1935年上海「中國標準鉛筆廠」三位創始人之一,也是1940年「上海鉛筆廠」二位創始人之一,被喻為當代中國最出類拔萃的工程師、中國鉛筆技術之父。光復後,叔公返台購買下前日人留下的板橋「高砂鉛筆廠」,後改名「上海鉛筆廠板橋分廠」,該分公司設於重慶南路,出產「三星鉛筆」。外公家為世代務農的讀書人,1750年間來自廣東。
我受母親影響甚深,她善體恤人,高中時每天早上都有值日生收集便當送蒸,到了中午就能吃到母親準備的愛心便當。有次,我注意到附近有位同學,每天只一個饅頭或麵包當午餐。後來,和她説話時,知道她家住頭份,在學校附近租屋,父母務農,家境比較清寒。有天,我把這個事告訴母親,她說,她可以每天多準備個便當,讓我帶到學校給這位同學。就這樣,我母親就每天早上為我們準備兩個便當,為時兩年。後來,這位同學成績優異,考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那個暑假,我們家意外收到一袋白米,和一封簡函,這米是同學父母家裡種的,是來向我母親表示謝意。記憶中的母親喜歡看書,聽古典典音樂,喜歡蕭邦、史特勞斯圓舞曲,還有白光、周璇的歌曲,也很會烹煮做糕點。母親的關愛及在外婆家童年的記憶,讓我擁有不同的視角看世界。
✒‧請分享妳的專業。
大學專業是資訊系統管理(Education Media Science),輔修建築、藝術史。在美國就讀Master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縮寫MLIS)。這些學習奠定日後我的工作和學習領域,讓我有機會可以跨科技人文藝術。第一個工作是在公立圖書館技術部門(Technical departmen)擔任副主任也策劃新館落成的社區文化活動。而後,成立公司,參與建築和規劃管理和開發項目十多年,並於2011年開始擔當卡內基美隆大學建築研究中心(Center for Building Performance and Diagnostics ,縮寫CBPD)的顧問團成員,持續參與綠色建築和城鎮可持續性發展項目。2013年成立人文學會非營利組織組織,學習也策劃跨領域的人文藝術建築的活動。一直都在不同的學習路上,如Steven Jobs 說過的一席話「回望過去,連結所有的點,有勇氣和信心跟隨你的內心。」
✒‧妳為什麼選擇這些領域?
我從小喜歡畫畫,對文學有些興趣,學期間一直擔任學藝组長,中學得過全校美術比賽第一名,高中獲全校美術比賽第二名,很早就參與過美術設計繪畫工作。大學學習資訊管理科學,也做教育教材的設計規劃,選修建築系課程,也參與設計,在學校也參與校內校際文藝活動和演講策劃。這些學習,興趣和經驗一直延續到今天我所做的工作和策劃非營利組織的文化項目。近年,在中醫學院上DACM博士班至今五年多,研習中醫也是圓一個自己的興趣和夢想。我外婆的父親是藥草師,從小在外婆家常耳濡目染,長大後也比較喜歡看中醫,但是,要遇見合適醫生不易,覺得自己懂些總是好的。
✒‧請分享妳寫作的歷程。
我從小就有寫日記的習慣,日記中常常夾帶速寫紀錄。中學時期喜歡讀詩,偶爾也會自己寫短詩。大學時參加過校刊編輯,間或寫些文章。
2011年前後,因為結識了幾位作家前輩,在他們鼓勵之下,我將多年寫下的詩整理出版,完成了第一本詩集《千帆外》。很感謝洛夫老師與幾位前輩特地為我寫序。此後我也開始嘗試散文與專訪創作,曾獲得過僑聯海外文化學獎(詩歌與報導文學)。我曾訪問影后亞歸亞蕾女士、編劇張永祥老師,以及白先勇老師——前兩篇刊登於台灣國家電影中心期刊,白先勇老師的專訪則刊於江蘇省《翻譯論壇》。
最近,我正在撰寫一篇關於民國時期重要鉛筆工程師的紀實文章。他是我的叔公,1950年代曾受輕工業部委託編撰《中國鉛筆工藝》,並且是民國時期兩家主要鉛筆廠的創始人之一。他一生致力於鉛筆、原子筆、工程筆乃至醫療手術用筆的研發與製造,是中國鉛筆技術史上的關鍵人物。
✒‧是什麼驅使妳朝著這些目標邁進?
我從中學開始寫日記,常在之中叩問人生的價值和目地,一個長期給自己的理由——讓存在變得更有意義,不枉此生。終生學習、創作和創新是我的人生目標。學習讓我覺得很開心,每件作品的完成,一首詩、一篇專訪、一個設計專案、一個活動策劃的完成,都會帶給我再一次成長和滿足。最欣慰的事是有機會遇見和那些比我更優秀的前輩,讓我有機會站在他們的山頭腑看那個領域的世界。我的興趣較廣泛,從文學、藝術、建築、人類學、攝影旅行等,期待能貫穿西方及東方文明。年紀漸長,覺得很多知識領域是相通的,比較能理解文藝復興時代,為何許多人物有興趣做跨領域學習研究。
✒‧可以分享更多關於妳的事嗎?
如果有一天可以完全自由運用時間,我希望在時間分配上和心態上可以更加有效和從容,讀書、繪畫、寫日記、海邊散步、一頓夕陽晚餐、旅行、看博物館,或只是面對大海,或到深山尋找和大自然可以同頻共振的感覺,人生不應該只是「變老」,而應該是不斷的「成長」。從一個點,一條線,到一個面,在歷史軸線上,在無垠時空中,找到自己的座標,繼續前行。「Growing is not just aging, but the growth of life.」宇宙中有許多的星星,各自散發自己的光芒,人也是。我會為每一個心想事成感到喜悅,無論結果如何,都會告訴自己盡力就好,繼續前行。
我近期有繼續進修,再度回到學校是一種很不一樣的心情,只是簡單的為讀書而讀書,不過為自己能再度打開另一扇學術窗口,感到珍惜。在讀《生理解剖學A P3》,有點吃力,許多生疏的專有名詞,需要比別的同學多花一點時間,不過,我了解到人體生理結構的奧秘,精細複雜遠超過出我的想像,也因此增長許多專業知識可和醫生做比較深度的交流。隨著年齡增長、心情改變,我在讀一本課外書籍,台灣作家郭強生的《何不認真來悲傷》。這位作家之前並不熟悉,是另一位學者推薦的,郭強生是台灣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作品跨越文化與文學領域,他讓我了解可從另一個角度面對過去,回望人生。
✒‧一路上的導師……
文學與藝術的啟發
自大學長期参與或主持策劃文藝活動,有機會認識文學、藝術、電影、人類學、考古學與建築等不同領域的前輩與老師。透過他們的經驗、創作與研究,我的視野得以拓展,對西方文明與華夏文明的歷史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近年,幾位對我影響深遠的老師包括:瘂弦、洛夫、戴鴻超、張永祥等。他們不僅在文學上給予我指導與榜樣,也成為我成長路上的燈塔和座標。
認識洛夫老師是在2010年葉維廉教授榮退典禮,當時我被指派來接待洛夫夫婦的。瘂弦與洛夫都是五十年代《創世紀》詩刊三位創辦人之一,另外一位是張默先生,這是至今台灣歷史最久的現代詩刊。他們年少時離鄉來到台灣,服役於海軍,背景相似,都待人寬厚,樂於提攜後輩,並帶著對時代的責任感。
2013年洛夫老師應來洛杉磯做一場演講,我們都有共同的願望——希望更多人欣賞認識中國的文學藝術文化。我準備出版詩集時,洛夫老師為我撰寫了一篇長序,字字是提點與鼓勵;我們亦師亦友,每次去溫哥華,師母都會親自下廚款待。洛老的書法與詩藝相得益彰,他曾在溫哥華靜思創作一年多,完成千行長詩〈飄木〉,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經洛老介紹,我在溫哥華森林中的小木屋拜訪了瘂弦老師。他熱心介紹他的古董收藏,牆上與桌上夫人照片,我看到一幅董陽孜的書法,老師告訴我,他的夫人和董陽孜是好朋友。在與他認識的十年間,陸續和我分享許多他的故事:從年輕流亡學生、到台灣學習影劇,之後,從事副刊編輯,出國唸書留學。他熱愛話劇,曾在台灣巡演《國父傳》飾演孫中山,演出轟動,並因此獲頒獎章。記得他多次提起這件事,都忍不住開心又驕傲的笑著。
瘂弦因父親的關係,從小有機會讀書,他從海軍退役後曾任幼獅雜誌主編,後接替林海音女士,成為《聯副》副刊主編,結識並栽培了許多年輕文人,不分省籍。他曾幫助過旅居海外的木心在台灣舉辦演講、發表文章,也提攜過文學評論家高全之、林懷民、三毛、席慕蓉等後來蜚聲文壇的藝術家。
瘂弦老師非常細心周到,那次送給他一本我的詩集,臨行前,他特地和女兒請我吃飯,還拿著我的詩集,告訴我他特別喜愛的詩句,如〈廊橋倩影〉,他說最後一句「我經過廊橋,但是,沒有遇見但丁。」很有意思。
2014年,我曾邀請他到洛杉磯演講並出版特刊,收錄他幾篇重要的文章,〈大融合──從歷史發展條件看華文文壇成為世界最大文壇的可能〉,並蒐集他與台灣文壇往事的珍貴照片——往事最堪回味。瘂弦不僅是詩人、編輯家,更是文學花園的守護者,對書法、電影、戲劇與朗讀也深具熱情。他的一口標準國語朗誦非常的好聽,他的一篇《飛白的趣味》,是我非常喜歡的文章。他們這一輩人的胸懷,人文素養,對社會的胸懷都是我所景仰的。
建築與綠色理念
另一位對我影響很大的老師,是卡內基美隆大學建築研究中心的沃克夫教授。他是八〇年代我先生的指導教授,也是美國早期綠色建築的先驅者,來自德國,曾是留學生,因此對國際學生格外友善。他發明研究的系統曾經登上美國主要雜誌的封面,也獲得聯邦能源局的支持。
多年後,我因孩子求學緣故重返卡內基美隆大學,再度與他相遇。他與夫人都是綠色建築領域的資深學者專家,他們曾在聯合國建築協會任智庫主席,並願意將理念與技術幫助世界各地有需要的地區。我因而跟他十多年,參與許多國際會議,去偏遠地區進行綠建築推廣和技術交流,讓我有機會見識到更多建築科技與政策層次的議題。
他與夫人待我如朋友,每次到匹茲堡都親自下廚款待。我們不僅是學術技術交流夥伴,更是朋友。我也曾帶他到中國河南參觀千年的地坑院與古建築,走訪不同博物館;他對中國文化十分喜愛。有次在上海開會後,他獨自到和平飯店附近購買一條價值 500 美金的絲巾給家人。我提醒他,其實可以有很大的議價空間,但他卻笑說:「這是我演講費的一部分,把它回饋給社會也很好。」
在他身上,我不僅看見科技與建築人的專業素養,更看見對人與社會不同寬廣視野。他是我建築專業上的導師,也是一位帶我看見不同世界的朋友。
✒‧請妳分享成立「人文磚基金會」「美華人文學會」的契機與挑戰。
2012年,我擔任南加州淡江校友會會長時,體會到當地社團雖活動頻繁,卻鮮少有以跨領域人文、藝術文化研究為主的社團。翌年,我邀請著名詩人洛夫來洛杉磯演講,主題是現代詩賞析,開啟了推動「文學與傳承系列」的契機。洛夫老師長年旅居溫哥華,他以千行長詩〈漂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是華文現代詩人重要代表。
最初認識洛夫老師是在2010年葉維廉教授的榮退典禮上,當時我被安排接待他們夫婦。不久後,洛老便邀請我前往溫哥華參加「驚秋」詩歌音樂活動。2013年,邀洛老來洛杉磯演講,也邀請媒體,獲得熱烈回響。會後,我們談及海外華文文學情況,他鼓勵我成立一個平台,讓台灣優秀的文學家、藝術家多個海外發表與交流機會。他說:「台灣是中華文化重要傳承者,沒有經歷文革斷層。」我深表認同,但也知道自己能力有限,發展未必可期,但是願意嘗試。
同年秋天,邀請白先勇老師舉辦「父親與民國」演講,在棕櫚泉酒店會議廳,吸引八百多位聽眾。白老師連講三小時,聽眾意猶未盡,許多歷史都是首次聽聞。那刻,我深刻感受到文化傳承需要更多人推動。在海外,來自各地背景的人可自由交流學習,是彌足珍貴的。尤其我們這一代,年輕時,多忙於制式考試與升學,鮮少有機會跨界探索。
2013年夏天,在洛老引介下拜訪瘂弦老師,並邀請他隔年前來洛杉磯。同時,我們也邀請「校園民歌之父」楊弦,策劃了「弦外知音」活動,內容是回顧台灣現代詩壇的演變和校園民歌的源起:從50年代紀弦代表的現代詩社,瘂弦、洛夫、張默的創世紀詩刋;60年代余光中代表的藍星詩社,到70年代關懷社會鄉土的笠詩社。活動以演出與敍說故事方式呈現,並出版專刊,收錄不少相關重要文章,作者包括瘂弦、張默、葉維廉、張錯、余光中、陶曉青等人。這些,促成「人文磚基金會」與「美華人文學會」。
回望這些年,雖然我曾因工作、事業與家庭而忽視自己,在2009年,有過一次深刻醒覺,在詩集《轉角處的春天》自序裡,寫下「經過,不錯過…」,提醒自己選擇思想獨立,擁抱終生學習。成立「人文磚」非營利組織,也是這想法的延伸。十二年來,我們策劃課程與活動超過一百五十多次;看見前輩能繼續分享經驗、貢獻社會時的笑容,也見證學員們開始創作、屢獲獎項;透過文化之旅,對東西方文明有更深的認識,視野因而開拓。
對於每個盡力完成的項目,感到安慰;更為一路上同行相伴與支持的朋友感恩。
✒‧妳認為現在海外華語文學與文創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在北美,華人散居各地,文學創作者平時能夠百人以上聚會交流的機會非常有限。許多前輩都認為,若有一個平台,能促進跨領域的交流與發表,將非常有意義。我自己參與過許多國際建築會議,看到各國專家分享作品與議題,從中獲益良多。因此我覺得海外文學與文創缺乏的正是這樣的平台。
這個平台希望串聯長輩與年輕一代,能讓我們以自身的文化視角,寫我們的故事!我常說:我們這一代可能是最後一代能夠書寫父輩、祖輩那個大時代故事的人了,因為下一代已不再有這樣的歷史經驗和感情。
此外,希望這個平台也能幫助許多勤於創作的朋友有一個發表的園地。我們也幫一些海外作家出版書籍,其中包括榮獲金馬獎終身成就獎的張永祥老師紀念專輯十二本,現在仍持續出版中,但缺乏推廣與曝光的管道實為可惜。透過平台,他們的作品就能被更多人看到,這也是我努力的目標之一。
✒‧妳對於十年後的海外華語文學與文創的領域展望……
先前的十年,我們曾經邀請過在各界領域中的喬楚者如詩人洛夫瘂弦、白先勇教授、人類考古學李旻教授、中央研究院臺灣考古專家 — 臧振華,天津大學建築系古建築研究所丁堯教授等,並邀請金馬獎中生成就獎張永祥編劇、金馬獎影后歸亞蕾女士策劃一段台灣電影歷史50年回顧活動,在Pacific Palms Resort,有四百多人參加,以及在大學中有專題討論。也邀請過台灣京劇名伶郭小莊女士談「京戲何戲?雅音傳薪」,在社區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舉辦等。藉由不同的實體活動,課程,以及線上講座舉行兩百多場。
如今「文學與傳承系列」活動已經邁入第二個十年。2023年十週年,我明顯感受到時代的轉變:文創已不再是單純的文字創作,而是一種「新時代的語言」,包括文字與非文字、書與非書。科技進步讓跨界創作變得容易,這也是我希望推動的方向——讓跨界創作者有機會交流,並找到自己在潮流中的獨特性與高點。
邁入第二個十年,我深刻感受到時代的轉變,我想努力將文創從單純的文化活動,推進到能與產業鏈結的平台。現在已有作家能夠運用AI,將自己的故事編排成影像與短片,自己既是作者,又是經營者。AI雖起源於上世紀五〇年代,但經歷多重演進,到了今天已能成為創作與資料收集的重要工具。我們生逢其時,應該學會善用它,創造出具有個人風格與文化深度的作品。
期許未來有更多華人文創工作者,能與時代同步創造出更多優秀作品,為歷史留下見證,也讓世界更認識我們文化精緻,以及中國人的精神。
✒‧妳如何理解並實踐自己的社會責任?
我認為社會責任是在自身專業與角色中,對他人與社會產生正向影響,讓我們的存在更具意義,並為未來世代營造一個可持續且具前瞻性的環境。
社會責任不僅涵蓋待人真誠守信、具備同理心,也包括推動知識分享與促進社會共好的理想。當個人能力與社會連結,便能透過一場場活動,逐步累積文化精神的傳承。一個文化的展現,正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氣質。若能讓各領域經驗豐富、成就卓著的前輩分享他們的人生歷程,將為年輕一輩提供寶貴的借鏡。當青年看見前輩如何一步步走過奮鬥的歷程,便能獲得鼓舞,將其視為前行的榜樣。正因如此,我所舉辦的許多講座與活動,都是透過先輩們的故事來訴說一段時代的歷史,讓更多後輩得以啟發與傳承。
✒‧妳如何將海外華文領域投入到公益事業呢?
目前我策劃的公益活動,主要聚焦於鼓勵海外華人「寫自己的故事、說好自己的故事」。涵蓋文字創作、劇本、詩詞寫作、電影美學、賞析與短電影的拍攝製作,以及跨領域結合人文歷史、建築環境、人文關懷,鼓勵透過創作分享紀錄屬於我們在的故事,就好比一個家族經歷百年大時代下父母親和祖父母的故事。同時,也關注海外華文文創與文創產業的發展的潛力,特別將AI技術應用於影像創作與敘事的探討,連結跨世代創作者社群,推動華文文化的數位化、產業化與全球傳播的可能性。
✒‧妳對準備踏入文創產業的年輕人有什麼建議?
我認為領導力的核心,是能夠識別並開發自己的潛力與優勢,並在掌握當下與未來趨勢的基礎上,找到獨特的定位與價值。獨特性尤其重要,它可能來自我們的文化底蘊、生活經驗,甚至是跨領域的融合。就像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先進,能在20世紀成為五位現代建築大師之一,很大原因是他將東西方文化與哲學融會貫通,創造了獨特風格,而廣受欣賞。對年輕人來說,不要為自己劃定界線,要勇於嘗試和跨界學習。不同領域的探索能幫助拓展視野並給與更寬闊的未來和機會,這些也可能成為領導力和創造力的養分。
✒‧請分享妳最近正在進行的項目是什麼?
目前我正在籌劃將於今年12月初在洛杉磯舉行的「世界華文文學・電影・多媒體與AI跨領域峰會」。這是一個以「新時代語言創作」為理念的活動,語言不再只是文字,也涵蓋影像、多媒體和AI。我希望透過論壇、展覽和工作坊,為海外文創工作者搭建一個對話與交流的平台。
今年的主題涵蓋科幻小說、城市記憶、人文關懷、電影美學、文學與歷史、以及台灣文創。我們將展出海外華文作家新書,並推薦經典作品,包括郭松棻、李渝、漢寶德、張愛玲研究學者高全之,以及詩人辛牧、李進文、嚴忠政與《創世紀》詩刊等。特別來賓包括中國第六代導演代表王超,台灣金馬獎導演李祐寧,以及建築背景出身、對城市歷史與人文的關懷的丁文劍導演。我們鼓勵海外文學與多媒體創作者,多以自身的文化視角講述屬於我們的故事,在海外創造具深度的作品,並傳承我們的文化與精神價值。
本年度12月6日至7日於洛杉磯即將舉辦的「潮點——世界華文文學、電影、文創多媒體AI峰會暨潮點展覽」盛事之際,能再次與王曉蘭女士相見,實感喜悅。她依舊憑藉堅定的人文理想、跨領域的專業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素養,在海外架起了一座無形的文化之橋。透過這座橋,她讓世界看見我們的文化,也讓我們擁有更寬廣的全球視野。
這場盛宴將邀請知名作家、導演、作曲家、AI科技專家、多媒體創作者共同參與,邀請品牌、企業、科技與創意產業合作,呈現一場精彩絕倫的海外華人文創盛宴。嘉賓陣容包括:資深科幻小說家暨電腦系教授、《幻象》雜誌創辦人、作品跨越科技與人文領域的張系國教授,將遠距參加;金馬獎導演李祐寧;著名海外作家,獲美國總統國家與社會貢獻獎韓秀女士;南師大文學與歷史研究學者林敏潔教授所長(確認中);;中國第六代導演代表之一,在國際多次獲獎,也是詩人編劇王超導演;城市記憶、人文關懷,建築系背景的制片人、導演丁文劍;創意產業教授、音樂與影像創作者、《人間四月天》作曲人,為詩人鄭愁予詩集編曲,李建復、陳儷玲演唱的典藏版《旅夢》專集的張世儫博士;台灣中生代表,多次獲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臺北文學獎、臺灣文學獎新詩首獎性詩人李進文(遠距參加論壇);《創世紀詩刊》主編嚴忠政(遠距參加論壇);《回家》紀錄片導演周敏,以及美國多媒體創作公司創辦人Jeremy Chang等特別來賓等。協辦單位包括紐約電影學院洛杉磯分校(NYFA, LA);《幻象》雜誌、華府作家協會、《創世紀詩刊》、北美高校連盟等。
《華人》敬邀 大家共襄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