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漢為旅美重要畫家與國際藝術策展人,1947年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居住日本,6歲後在台灣成長。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求學時獲全省學生美展第一名,畢業後赴西班牙馬德里聖費南度藝術學院深造,因學術表現,獲得台灣僑務委員會頒贈海外優秀青年獎章。

在西國七年後於1978年到美國發展,除繪畫創作外,也從事藝術寫作及國際藝術策展工作。曾任教中北學院(North Central College, Illinois)美術系等學府,獲邀在歐洲、美國、加拿大、中國、台灣各美術館展覽講學,包括Herbert F. Johnson Museum of Art (紐約州康乃爾大學)、Pacific Asia Museum (加州Pasadena)、Silicon Valley Asian Art Center (加州Santa Clara)、Marjorie Barrick Museum (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Washington Pavilion of Arts and Science (南達科他州Sioux Falls)、The Contemporary Art Gallery (溫哥華)、中國美術館(北京)、欽哲藝術中心(杭州)、國立台灣美術館 (台中)、國父紀念館 (台北)等等,作品由各美術館典藏。

著作《百年華人美術圖象》、《藝林外史─藝術如此多嬌》、《北美水墨觀覽》、《遊美國、加拿大/發現美術館》、《北美風景繪畫》等,獲海外華文著述獎第一名等多項榮譽,曾為美、加十餘美術館策展,介紹中華藝術。2011年獲得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美國挑戰獎助”(NEA Challenge America Grant)榮譽。2013年在休士頓展覽,休士頓市長Annise Parker宣佈揭幕當天為“劉昌漢日”(Charles Liu Day) 。2015年獲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頒贈“建校60週年傑出校友楷模獎”,獲聘中國畫學會(美國)榮譽會長至今。

 

十年後你會做什麼?

 

人生無常,我很難說未來十年有什麼具體計劃,當然會繼續創作,期待畫出一些真正好的作品,也希望舉辦一次大型回顧展覽,為海外畫家尋覓文化根源的旅程留下見證。另外我正以海外的客觀身份撰寫二部著作:《中國近現代水墨畫》和《島嶼風:台灣美術發展史》,期待盡早完稿出版。張大千在生命最後畫出一生的代表作〈廬山圖〉,台灣女作家齊邦媛以八十餘高齡完成精彩的鉅作《巨流河》,藝術創作不因年歲衰老而休止,他們是我私心的榜樣。

 

你現在在讀什麼?

 

最近因為寫作,閱讀了很多相關文獻和評述。偶爾也會回頭翻看年輕時喜愛的中、西文學經典,發覺當時感動我的情節文字今天一樣能感動我。自己初心未變,卻能更從容寬厚去面對書中故事和現實生活順逆,接近做王爾德(Oscar Wilde)筆下的“仰望星空”的人。

 

請簡單介紹一下您自幼是如何與藝術結緣並走上繪畫與藝術創作之路的?

 

我自小喜愛繪畫、音樂和文學,不過限於幼時環境,沒能學習音樂,但在高中時有機會進入胡念祖老師畫室學畫山水,就選擇繼續藝術學習並且終身從事這方面工作。

 

作為在美國取得成功的著名水墨畫家,您覺得身處海外對您的藝術創作產生了哪些重要影響?

 

我一直認為不同文化的撞擊能夠取到文化新生的作用,像東西絲路孔道產生了不朽的敦煌文明;十五世紀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陷落造成歐洲人大遷徙,催生出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同樣的在海外異域他鄉,對中華文化和水墨創作也起到一種思慮淨化和反芻作用,創作內容更具包容性和實驗精神。

 

您的很多“雪山”作品非常震撼和具有藝術感染力,您為何選擇創作這一題材,想藉此表達怎樣的心境?

 

畫雪山是出於自己喜愛,我曾在芝加哥居住26年,對雪有特別感情,覺得雪山聖潔、巍峨、脫俗而美麗。我曾學習攝影,所以試著參用了攝影取景手法融入創作。

 

如果用幾句話概括您的藝術追求和創作理念,您會如何向我們分享?

 

杜思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説:“我需要一點東西,但我找不著,我不知道那是什麼。”簡單的形容藝術創作就是一個不停去探索、尋覓、實踐和體驗的過程,我自己的創作也是如此。

 

傳統中國畫講究筆墨,您有怎樣的筆墨觀,您覺得中國水墨畫未來的發展方向會是如何?

 

我曾説當今的水墨畫“成也筆墨,敗也筆墨”。太多畫家遊戲筆墨,忘記了筆墨只是工具技法,不是藝術的本質,結果作品往往千人一面,十分可惜。世上有許多畫家並不執著技巧,卻能創作出動人作品。所以筆墨固然重要,藝術的內涵其實更重要。中國水墨畫的未來必須在形式和內容上能夠直接或間接反映時代意義與文化精神,才能屹立長存。

 

能否向我們介紹幾位您喜歡的中國畫家和西方畫家?他們最打動您的是什麼?

 

我喜歡的中、西畫家很多,但是能夠自我突破,並且具有大格局者如張大千和畢卡索,是我欽佩和學習的對象。

 

美國和當今西方人士是如何看待水墨畫的,您覺得如何才能讓他們更好理解和喜歡中國的水墨藝術?

 

西方人認為水墨畫是一古老的東方畫種,但他們並不大能理解其中的語言意境。我認為要讓他們瞭解喜歡,我們自身得要破除水墨畫的單一重覆面貌,同時得靠教育、培養和推廣,才能收到效果。

 

您有很多角色——畫家、藝術評論家和國際策展人,您平衡這些角色並在這些領域成績斐然的成功之道是什麼?

 

主要是自己喜歡,喜歡才能投入專注,無怨無悔。水墨創作是我的文化身份認同identity;策展使我有機會跨界和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交流合作;寫藝評促使自己思考,三者是相輔相成的。

 

2023年,您在藝術創作方面有哪些新的規劃?除了繪畫和寫作,您平常還有那些興趣愛好?

 

疫情使得許多展覽停止,但是線上展出成為新的可能發展,我正在參與這方面工作。另外,最近應加州風簷學會邀請,四月起為他們主持我的著作《百年華人美術圖象》導讀,為期大約二年,帶引大家去檢視一個多世紀海外華裔藝術家的生平和創作。

除了繪畫和寫作之外,我平時喜歡旅遊,接觸自然。我曾寫道:有人旅遊為求新知,認識地理文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人旅遊為著休息享受,在躺椅上曬太陽 do nothing,大啖美食,暇意逍遙。有人旅遊像登山插旗,我來過了,收集數目打卡,人生不留白。我愛旅遊,為了體驗流浪,感受天地有情,人文浪漫,歷史可鑑的大美。為得率意,免掉羈絆,絕少參加旅行團,都是自己跋涉,隨行隨止,雖然辛苦,但換得自由。

 

藉此機會,您對全球華人想表達怎樣的心聲和寄語?

 

科技和交通的發達,使得全球化、地球村成為了現實,一個更寬廣、多元的未來必將到來,不過藝術的商業化也造成藝術庸俗的隱憂。個人覺得文化若走向“世界大同”會是人類的悲劇,不同民族保存自身文化,並且從中進行再創造,才能豐富世界文化藝術。

 

Translat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Español

訂閱 Subscribe

---- 訂閱須知 INFO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In the U.S.A., We Chinese in America is the only magazine focusing o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individuals who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or larger community in general as well as information/news important to readers.To keep you informed of the most updated information/news, please subscribe to "We Chinese i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