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麗容 

圖|李強

 

2024年5月18日的下午兩點鐘在聖地牙哥中華歷史博物館的後花園中有一個很精彩的說劇本的節目(There is Always Sunshine on the Stage) 我一點多就趕到了博物館看到他們正在排演,演員中包括2023年一月份在聖地牙哥鲍威大劇院中主演英文音樂劇西廂記裡張生一角的Jordan Fan,還有聖地牙哥知名的亞洲故事劇場(Asian Story Theatre)的Ginger Lily及Kent  Brisby。

而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到導演——李強(Patrick Lee),他從紐約趕過來親自導演,高高瘦瘦的他,臉上掛著堅毅不拔的表情,但又不失優雅的風格。與他少許寒暄之後,就專注在他導的劇上。這個劇本極有深度,我也全神貫注。聆聽了一個多小時後,我就決定要將他個人的故事刊登在《華人》雜誌上,我想更進一步的了解他:想知道他是從哪裡來的?他為什麼要談論華人的故事?他為什麼要寫華人的劇本?他的心歷史路程為何?……讓我們慢慢地來探討吧!

 

李強(Patrick Lee)香港出生,其後與家人移民到美國的紐約市。畢業於紐約理工大學電影、電視製作取得碩士學位。他早期曾擔任過獨立電影製作,也在紐約及洛杉磯的華文媒體工作過,於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部(CBS News)工作多年,曾擔任CBS News《周日早晨》(Sunday Morning)的監製/後期編輯,作品包括李小龍(Bruce Lee)和茶史等專題報導。2011年,他加入了CBS News旗下的長壽節目《60分鐘時事雜誌》(60 Minutes)的後期編輯團隊。曾多次獲得重要的獎項,其中包括:愛德華.默羅獎(Edward Murrow Awards)、美國亞裔記者協會獎(Asian American Journalists Association Award)、西格馬.德爾塔.希獎(Sigma Delta Chi Award)和七次艾美獎(Emmy Awards),包括2016年獲得艾美獎傑出後期編輯獎。他也是皮博迪獎(Peabody Award)決賽入圍者。

除了製作專題報導的經驗外,李強在拍攝影片、撰寫及導演戲劇上亦有豐富的經驗。他在2010年於非洲肯亞導演了一部有關微型信貸(Microfinance)的短篇教育紀錄片。他還共同製作了一部紀錄片《改變醫學面貌》(Changing the Face of Medicine)。這記錄片是關於美國非裔如何在接受醫藥治療時所面臨的歧視。這電影於2017年春季在眾多電影節上放映並在World Channel播出。多年前,在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 HIV-AIDS Awareness Campaign)的資助下,他的兩部短劇改編成幫助紐約華人社區的教育影片。他還曾擔任過音樂劇《上海灘》的劇本顧問,該劇於2016年在中國首演,其後共演出300多場次。在2018年,他合寫和執導的舞台劇一人劇場《一支弓》(A Salute to a Little Boy)在香港演藝學院演出。次年,他以劇場構作身份參與了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關於李小龍生平的舞蹈劇《小龍三次方》(The Odyssey of the Little Dragon)。此外,李導演編寫和執導的舞台劇有:《相》(Xiang)、《長夜無荒》(Nights Without You)和《武林第一神經鳳》(An Old Lady Who Says She Knows Kung Fu)、《舞台上總有燦爛的陽光》(There Is Always Sunshine On The Stage)。2024年作品《等待》(Wash N Fold)獲得紐約Pan Asian Repertory Theatre的NuWorks戲劇節遴選為演出作品之一。

除了寫作外,李強末默默耕耘,對栽培後輩不遺餘力。從2013年到2018年期間,李強參與CBS News為指導高中生而設的「放眼未來計劃」(Eye on the Future)。一個專為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而設的義務社會服務。在2018年,他出席由香港文藝復興基金會(Renaissance Foundation)資助的「紀錄片製作夏令營」並出任導師工作。同年,在Maynard 200 Fellows 在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所舉辦的新聞學和故事講述主題研討會上擔任演講嘉賓。此後,他還發起線上工作坊——如何運用說故事來重新認識自我,分享利用故事講述的藝術來認識自我。2023年12月四海劇社所公演的《舞臺上總有燦爛的陽光》,正是因為受到工作坊啟發孕育而生。他希望能透過作品提出問題,希望藉此誘發觀眾們一起去尋答案。



童年經歷及家人……

在香港的英治時期長大。我的童年大致上是快樂的。由於父母來自中國北方,不懂當地的粵語方言,所以父母與主流社會在言語和文化中有著一定的隔膜。這對我的成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回顧過去,這段經歷加深了我對雙文化元素的認識。正因如此,這有助於我還是在青少年時,家人決定移居紐約市,而我能夠對這個新的家有快速適應能力的原因。

雖然家境不寬裕,但我有世界上最好的媽媽。她充滿著母親的美麗和力量。母親出生在蘇州,這座以美麗花園和豐富歷史聞名的城市。我父親是山東人,據他說,他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因為社會環境和時代的大轉變,到我出生時,家庭環境已經不能算是中產階級。儘管經濟狀況平平,我母親那不曾動搖的愛和堅毅的信心帶給我一個什麼也沒有缺少的成長經歷。

 

你的專業領域……

表面看來,我跟幾個不同媒體都扯上關係,但整體來說我是一位說故事者(storyteller)。我在CBS News的「60分鐘時事雜誌」(60 Minutes) 擔任後期編輯多年,協助將具有影響力的故事傳達給廣大觀眾。除了電視工作外,我還製作劇情短片,並撰寫和執導中英兩種語言的劇場作品。對於故事講述的熱情不分國界,透過在美國和香港的項目,我能夠探索和分享不同文化中的多樣故事。

 

是什麼驅使著你前進……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喜好與他人比較及競爭的人。所以人生動力並非依靠外來的衝擊而產生。相反,我對善良和同情心有著最深的共鳴。真心相信,我的核心思維是希望為這世界變得更美好做一些小事情。深信許多人都擁有這樣的渴望。只是說出來怕別人笑自己有點做作。 

 

10年後你會在哪裡?

在未來十年裡,希望能夠深度投入於故事講述,特別是通過電影和劇場。希望能夠持續探索和分享各種各樣、能夠觸動觀眾的故事。此外,還打算繼續舉辦工作坊,與多些人分享:如何利用故事講述來理解自己的人生旅程。



誰是你的人生導師?

想想也算是非常幸運,一生中遇上了很多我欽佩的人。其中一位是我的人生導師(mentor),「60分鐘時事雜誌」(60 Minutes)的資深記者比爾.惠特克(Bill Whitaker),從他身上,我學會了寶貴的人生一課:善良的人也可以在生活中取得成功。

大眾傳媒是一個競爭性強的行業,促使很多人不自覺地會在違反自我原則下拼了命的去力爭上游。但比爾一直保持自我的君子態度對待每一個人。而他對我的啟發就是以身作則地用善良去解決問題。還記得五年前當我母親逝世的時候,他抽空來了我母親的葬禮。其後的數月裏他不斷向我問候。有一次他親切地告訴我。雖然他的母親逝去後相隔很多年,但是在他心中這份傷感是不會減退,但隨著歲月的癒合,這些憂傷的感覺亦會慢慢和開心的回憶混在一起。從他對我的關懷,提醒了我應該不時留意身邊需要心靈支持的人。 

 

誰是你的榜樣?



母親給我灌輸了善良的品質,這是我永遠感激不盡的。她慈祥和不分國界、貴賤的的同情心,深刻的影響著我。

我在其中的一個舞台劇《武林第一神經鳳》中,用說故事的形式來重新演繹母親給我的人生第一課:還記得很少的時候,大約五六歲左右吧,媽媽有空的時候喜歡帶我到附近山上散步,而當時山頂上有一所為行動不方便的小孩建設的療養院。有一次風雨過後,路上多了一些零零碎碎不大不小,從山上滾下來的石頭,我母親每當經過這些石頭的時候,都會用腳掃到旁邊。母親沒發一言,但我已明白母親的做法,母親為了不想那些碎石阻礙需要拐杖或輪椅幫助的小朋友,上落這斜斜的山坡。母親以身作則的行為,令我明白到媽媽是一個善良的人。 

 

《武林第一神經鳳》(An Old Lady Who Says She Knows Kung Fu),2018年

該劇表面上是利用喜劇手法去描繪及探討現今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注,及年輕人對長者的社會責任。但其中隱藏一個問題 ——怎樣去做一個真正勇敢的人。這部作品在我心中佔有特殊的地位。這部劇真切的講述著關於勇氣的故事,它的靈感來自於我的母親和幾位我深深敬佩的傑出女士。本劇最大驅動力是她們的故事和她們強韌堅毅的精神。

 

如果可以邀請任意 10 個人共進晚餐,這 10 個人會是誰?

  • 奧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

問題: 在艱難時刻,什麼給了你希望和力量?

原因: 奧普拉是數百萬人心中的堅韌象徵。她關於如何保持希望和力量的見解一定會提供深刻的智慧。

  • 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

問題:你曾經懷疑過自己嗎?

原因:納爾遜·曼德拉的堅持和對世界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了解他如何克服懷疑並繼續前行可以提供關於毅力和信念的寶貴教訓。

  • 李白(Li Bai)

問題:你說話的方式和你寫作的方式一樣嗎?你的周圍環境如何影響你的詩歌創作?

原因:李白的詩以其美麗和情感深度著稱。探索他的口語是否與書面語相符,以及了解他的靈感來源,可以揭示他的創作過程。

  • 我的母親 

問題:你是否有未曾對我說過或分享的事情?

原因:這將是一次深刻的個人對話,提供一個彌補遺憾的機會,聽到未曾分享到的智慧和愛。

  • 我的外祖父

問題:你能告訴我有關家族的歷史和你作為村裡唯一醫生的經歷嗎?

原因:了解家族歷史和祖父獨特的經歷不僅僅是對他的敬意,更能提升我身份上的認同和歸屬感。(雖然我從未見過他……)

  • 艾拉.費茲傑拉(Ella Fitzgerald)

問題:你是如何以如此深情和情感演唱的?什麼是你的最大靈感來源?

原因:艾拉.費茲傑拉的深情演唱感動了無數人。了解她的靈感和情感深度定會非常感人。

  •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問題:你何時意識到自己有音樂天賦,那是一個怎麼樣的經驗?

原因:貝多芬的音樂超越了時間,了解他的自我發現和創作歷程將會很有啟發性。

  •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

問題:你認為為什麼有些人會成為英雄,而有些人卻不會?

原因:維克多.雨果的作品經常探索英雄主義和人性的主題。他對英雄成因的看法會提供深刻的哲學見解。

  • 三毛

問題:在你人生不同的階段中,你對愛情的執著和看法?

原因:讀者從他的作品中都深深感受到他對愛情的執著,很懷念他的聲音。

  • 何大一(David Ho)

問題:儘管在科學研究中面臨無數次失敗,你是如何保持動力的?

原因:何大一博士在面對科學挑戰時的堅持不懈令人敬佩。他對韌性和動力的看法可以為任何面對困難的人提供重要的訓勉。

 

如果我有機會專訪何大一博士……

如果我有機會訪問何大一博士,會問他如何在作為科學家的工作中運用故事講述。他如何讓複雜的科學變得易於理解並激發公眾的靈感?我還想知道,作為美國亞裔,這對他的科學研究和領導方式產生了什麼影響,尤其是在面對挑戰或偏見時。最後,我會請教他,對於那些希望在自身聲音可能較不被重視的領域中產生影響力的年輕美國亞裔,他會有什麼建議。

 

你認為現在美國亞裔人在美國的現況如何呢?

現在美國亞裔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的狀態,這場疫情打破了許多人(包括我自己)先前在美國生活中的泡泡。當然對比起從前,在美國亞裔平權的爭取上,目前已經取得不錯的進展——但進展並不是在所有的領域上都是均等的。美國亞裔在藝術以及重要的政治領域仍然缺乏足夠的影響力。

 

你是如何雙重文化中取得平衡的?

如同先前所提,我出生在英國影響的香港。其後舉家移民到各種文化不同膚色人種聚集的國際大都會——紐約。在多元文化環境中成長,亦可能因為這樣,造就了我開放和好奇的心態,所以每當遇新事物時,是不會先以懷疑的心態來對待不熟悉的人與事。相信你的讀者大部分跟我的背景差不多,都是受著雙重文化或多元文化的洗禮,這是我們的優點。因為無論在工作或生活上,這些對多元文化的敏感度,往往可以幫助跳出俗世的框框,而得出不一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對於影視圈有興趣的亞裔年輕人有什麼建議?

我的建議是擁抱並強化你獨特的視角。世界需要多元的聲音和故事,尤其是那些展示獨特的多重文化的故事。我認為,美國亞裔故事講述者數目還不足夠。有時我會問自己,為什麼很多美國亞裔在身份認同上感到迷失。希望大家不要害怕講述你個人的獨特故事。堅持是關鍵。這條路可能會充滿挑戰,但你的聲音很重要,而你的故事可以帶來真正的改變。

 

你的社會責任是什麼?該如何利用自己的專業來履行社會責任?

在我的職業中,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呈現給公眾觀看。這意味著我正在積極地向世界表達和傳遞個人想法。作為一名藝術家,可能並不能夠解答,從作品中所提出的人性及大眾需要面對的問題。但提出問題是我的責任。通過這樣,希望能夠鼓勵反思、討論,並最終促成我們一起去積極地尋找答案,並有助為將來作出更好的改變。

 

你怎麼看待《排華條款》? 

《排華法案》在許多方面產生了長期影響,特別是在塑造美國和西方文化中對亞裔男性的偏見。該法案將公開歧視制度化,結果,亞洲男性的男子氣概常常被不公平地與軟弱和無性的刻板印象聯繫在一起。曾經在編導過的一部舞臺劇《長夜無荒》(Nights Without You)中探討了這些議題。

 

《長夜無荒》(Nights Without You)

講述六十年代中國著名京劇青衣方信菊,於全盛時期突然決定掛靴退休,從此不再踏足舞台。三十多年後現今已是許輝的他淡泊名利,在美國紐約唐人街一小樓閣教授業餘京劇班,衹得學生寥寥數名,教人唏噓。徒弟Jenny有見及此,試圖游說在電視台報告新聞的前度男友Alex為其師傅做一專題訪問,藉此增加知名度吸引多些新學員。Alex终於答應,有天帶同攝影師登門造訪,怎知許輝對此安排非常不滿,二人發生衝突,並且因此無意揭露許輝三十年前退隠舞台的秘密。



合作過的劇團或單位哪一個最令你印象深刻?為什麼?

我算是幸運,能夠與好幾個非常有水準的團體合作過。其中香港的城市當代舞蹈團令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小龍三次方」便是與副藝術總監——黃狄文合作的成果,他對舞蹈藝術的要求和專注,令我非常尊重,很多人可能無法想像在香港這麼小的一個城市裏,能夠栽培出這樣的一個罕見的奇葩,經過數月與黃狄文在電郵中溝通之後。終於回到香港去看他們彩排,黃狄文和一群充滿熱誠的舞者將我腦中的一些雜亂無章的想法變成優美的舞姿,那一刻心裏非常震撼。

 

執導時,你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難相處的人總是難相處……開玩笑的。我相信最大挑戰是,如何對應在工作時與別人在意見有所衝突得的時候。當遇到這種情況時,我總是以開放的心態傾聽對立的觀點。如果我無法說服別人認同我的觀點,我會反思這是為什麼。這種反思經常激勵著我找到更好的解決方式,通常也會帶來更好的結果。這個過程可能充滿挑戰,但困難的情況往往意味著每個人都非常關心這件事情,並希望得到最好的結果。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壞的局面。

 

對你來說,「對話」(Dialogue)是什麼?

對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讓故事變得真實且有共鳴。它不僅僅是關於所說的話,還關乎那些未說出口的話語,那些展現更深層真相的潛台詞。對話讓角色表達他們的掙扎、夢想和變化,讓他們感覺更加人性化和複雜。對我來說,這也是一種建立理解和同理心的方式。當我們聽到不同的聲音和觀點時,我們與故事建立起更深層的聯繫,這可以激發變革並挑戰我們的既有認知。



能夠有機會在這裡與大家分享我的想法,真是一個難得的經驗。相信讀者們都已經知道,劉麗容教授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人。她擁有熱情和好奇心的特質,令人敬佩。在紐約市與她一起散步時,她向我問了超過30個問題,對任何看到的事物都充滿興趣,從牆上的藝術作品到垃圾收集的時間表,無所不問。與她相處的這段時間讓我學到了寶貴的一課:我會努力向她學習,要帶著沒有偏見的好奇心去看待每一件事。



【作品介紹】

 

2024年 《舞台上總有燦爛的陽光》

(There Is Always Sunshine On The Stage)

導演李強宣傳講稿整理節錄:

「在疫情的高峰期,突然懷念母親烹煮的一道菜。於是,像任何廚藝糟糕的人,在網上看了無數的烹飪視頻,決定嘗試。讓我想起那句老話,『找不到,便自己動手做。』近年來,一直全心全意地『創建』一個工作坊。如何運用說故事來了解個人旅程。我希望這工作坊能為參與人士提供一個體驗:能夠對自己的過去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促進自我認識,並可以幫助面對未來的人生抉擇。每當結束一個工作坊,總希望能將故事的重要性與更多人分享。特別是對於美國亞裔(AAPI)社區的人,或推而廣之,任何被邊緣化的社區群組。彷彿我們共同面對著創傷後遺症的壓力一樣。大部分的祖父母和父母——他們很少談論『不愉快的/痛苦的過去』。當然明白這是他們試圖保護下一代,免受殘酷歷史和現實的精神傷害。但是缺少了這些關鍵性的故事,年青的一輩將無法從中學習、處理,甚至嘗試治療歷史遺留下的傷痕。《舞台上總有燦爛的陽光》這一齣舞台劇,可能有點像我在疫情期間的烹飪歷程——是試圖整理一些關於大家的故事的成果。」

 

2018年 一人劇場《一支弓》

(A Salute to a Little Boy)

在香港演藝學院上演,李強除了是這個演出的始創人亦擔任導演及共同編劇,他在構思這演出的時候其實是希望為香港年青的一輩帶出愛自己的訊息。2025年1月初李強會再度與余廸偉合作另一部由棋人製作的一人劇場「余迪偉Fabulous Me!」希望能夠深入探索,如何排除在成長中的困難而找到真正的自己。敬請期待。

 

2019年《小龍三次方》

( The Odyssey of the Little Dragon)

 

李強以劇場構作身份參與了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關於李小龍生平的舞蹈劇,融入戲劇、錄像、音樂演奏等多個活潑元素,重新演繹李小龍的生平故事。很多人誤以為李小龍是香港人,其實他是美國華裔,所以李強在舞蹈中帶出了他跟太太婚姻原先是遭受女方媽媽反對。還有導出他因為在好萊塢遭受歧視導致遠赴香港發展,希望觀眾能從中體會到他永不言敗的精神。

 

2022年《我的神奇紙飛機》(My Little Boy Wonder)

 

這部微電影是在疫情高峰期時候,李強用了非常非常低的成本,再加上幾個好朋友的熱誠和幹勁一起拍下來的。他們為這小小的一部電影感到非常驕傲。不過這個歷程也讓李強覺得人生很有趣,因為寫劇本的時候,單純只是為了想跟很喜歡的小演員Chace再次合作而寫出來的。可謂是「量身訂做」的劇本。但當李強在為拍攝後的影片做整理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他寫這個故事是不自覺地用來紀念已故的母親,希望也能協助小朋友明白失去摯親的心情。

 

 

2024年《等待》

(Wash N Fold)

 電影版將於未來數月內完成。由李強自編自導,並由Charles Pang和Kendrick Carter演出。是一齣溫馨感人的獨幕劇,故事發生在一間小型洗衣店內,兩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因為一次偶然的相遇,從此改變了彼此的命運。這個故事探索了多元文化,以及現代關係中錯綜複雜的情感。



Translat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Español

訂閱 Subscribe

---- 訂閱須知 INFO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In the U.S.A., We Chinese in America is the only magazine focusing o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individuals who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or larger community in general as well as information/news important to readers.To keep you informed of the most updated information/news, please subscribe to "We Chinese i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