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美麗:飛虎將軍之女 ——跨時代的學者與歷史守護者
(劉麗容)
五月是美國亞太裔傳統月,在內華達拉斯維加斯的內華達大學2025年5月17號下午有一個電影紀錄片欣賞及討論的節目,這部電影名叫《Valor and Memory(勇氣及回憶)》,由得到艾美獎三次的Bill Einreinhofer 先生導演、華裔導演周敏製片。
這一段長達一個小時的電影,將飛虎隊(Flying Tigers)的過往解釋的相當清楚。人們對於飛虎的概念不盡相同,歷史上也有很多不同的記載,而目前存活的飛虎隊員也已經寥寥無幾人了。但是這部影片把飛虎的傳奇解釋給大眾知曉——而其中主要的靈魂人物,就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陳納德將軍(General Claire Lee Chennault)。
在2025年4月的第三個星期六,聖地牙哥州立大學中華文化中心及聖地牙哥中華歷史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名為《China Burma India Theater : World War II ‘s Forgotten Theater》的線上專題演講,主講人為陳紹章(William Chen)將軍及陳美麗(Dr. Cynthia Chennault)教授,主要是提到美籍華人對二戰的貢獻以及陳納德將軍和飛虎隊的故事。此次演講講述了美籍華人在二戰中的貢獻,並詳述了陳納德將軍和飛虎隊的故事,內容十分精彩。它為我們拉開了飛虎的序幕,也讓飛虎的精神得以延續。
而本期封面人物就是陳納德將軍的女兒陳美麗(Cynthia Chennault)。她曾在某次訪問中表示自己會選擇教育這條職涯道路,是因為她的父親告訴她教育的重要性。陳美麗——這個名字是由蔣夫人宋美齡(Madame MeiLing Soong Chiang)給她取的。蔣夫人用「美」這個字為她們姊妹倆取名,這真是一個既有象徵意義又易於辨識的名字。
陳美麗的英文名字是Cynthia Louise Chennault,1950年在香港出生。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著名「飛虎隊」指揮官陳納德將軍(Claire Lee Chennault)與著名華裔美籍記者暨政治人物陳香梅(Anna Chan Chennault)之女,也是中國早期文學與文化的研究傑出學者。畢業於史丹福大學,並於1983年至2003年間,任教於佛州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語言、文學與文化系」(Department of Languages,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主任及中文副教授,直至2018年退休。她的研究重點為中國中古時期文學,特別是詩歌與史書的研究。她合編了《中國中古早期文獻書目指南》(Early Medieval Chinese Texts: A Bibliographical Guide),此書為該領域的重要參考資料。她的研究成果曾發表於《通報》(T’oung Pao)、《Delos》和《亞洲研究期刊》(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等國際學術期刊上。
除了學術工作外,陳美麗亦積極參與保存其父親在二戰期間對美中關係貢獻的相關紀錄。她曾出席「中美二戰友誼與飛虎隊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分享其父親與中國飛行員合作抗戰的親身見聞與歷史記憶。陳美麗的職業生涯兼具學術卓越與公共服務精神,展現出她對促進跨文化理解與歷史記憶傳承的堅定承諾。
陳納德將軍在二戰期間率領飛虎隊飛行員抗擊侵華日軍,陳美麗在某種意義上注定肩負起連結兩種文化的使命。她的母親陳香梅,也積極促進美中友好與合作,直到2018年去世。陳香梅被譽為兩國之間的「民間大使」。
陳美麗目前已從佛羅里達大學退休,她每個月奔波於佛州與華盛頓DC.,在華盛頓她母親陳香梅留下了水門大廈頂樓的公寓給她。1967年,陳香梅搬進華盛頓西北區弗吉尼亞大道上的水門大廈(Watergate complex,水門大廈位於波多馬克河沿岸,因1970年代初的水門事件而聞名全國)。在這裡居住了許多政治和外交界的有影響力人物。她的聚會非常有名,常常有多達100位賓客,宴會菜單包括「妃子樂」和「談判者湯」等特製菜餚。她的住所成為政治和社交精英的聚集地,因此她被譽為華盛頓社交名媛「下一個佩爾梅斯塔(Perle Mesta)」。因此在這裡存放著許多的珍貴史料及許多飛虎隊的大批資料,陳美麗定期來返水門大廈住所及在賓西法尼亞街(Pennsylvania Avenue)的辦公室整理,她希望用她的時間來整理她父母的故事。
2025年4月23號我有機會和陳美麗,做了一個長達1小時15分鐘的對話,我們相談甚歡,因為 CAT 是「Civil Air Transport」簡稱,我都稱她為「CAT lady」,我們相見恨晚,陳美麗有著不平凡的人生、有著不平凡而傑出的父母。我們在2025年的11月份尋求在DC可以見一面,以下就是我們對話的內容。
◆. 請跟我們分享妳是怎麼學中文的?
我的中文是在台灣學的,我爸爸媽媽春節時都會去台北,在台北時我跟爸爸住在一棟很大的的房子,那個地方叫做武昌新村,在新生北路是以前的總統飯店附近。我記得很清楚門口還有警衛站崗,那是在1950年代,而且因為當時的台北並不是那麼安全還有一些小偷,我就記得有很多小孩子會在那個門口看著我們,然後我們就在門縫邊上說話。
◆. 請分享一下妳的學術經歷。
我從小就非常喜歡詩歌,高中時期開始背誦詩詞。後來考上衛斯理學院(Wellesley College),主修英國文學。
到了大三,有一次我在圖書館偶然翻到一本書,書名是《The Art of Chinese Poetry》,作者是劉若禺(James J. Y. Liu)。這本書讓我眼界大開,它透過大量實例比較中文與英文詩歌的不同特色。例如,英國浪漫詩人華茲華斯(Wordsworth)常歌頌大自然,但他的觀點與中國山水詩傳統有著本質上的差異。讀完這本書,我決定申請史丹佛大學,希望能成為劉若禺教授的學生,有機會親自向他請益。不幸的是,我申請的所有研究所都錄取了我,唯獨史丹佛例外。
我和母親討論後,認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錄取了我,而柏克萊與史丹佛之間可以互相選修課程,因此我決定前往柏克萊。雖然當時柏克萊校園裡有許多學生抗議活動,母親其實並不贊成我去那裡。但最終,我選擇旁聽史丹佛的課程,雖然不是正式學生,但我仍有機會向劉教授學習。
後來我獲得機會修讀碩士學位,總算能夠正式上劉教授的課。他很欣賞我認真學習的態度。他也很喜歡我這個學生因為我是非常認真的讀書。我又再去重新地申請東亞文學這一回我申請就通過了,因為這時教授已經認識我了這件事給了我一個經驗:讓我知道就算第一次的失敗也不要害怕失敗,還可以繼續再第二次的機會。
劉若禺教授專攻唐宋文學,我曾告訴他自己對六朝詩歌特別感興趣,並表示已經有太多學生選擇研究唐代,因此我希望能專注於六朝的研究。他非常鼓勵我,我很幸運能有這麼一位優秀的導師,他教會了我許多寶貴的知識。老師的鼓勵也深深影響了我,讓我在教學上也盡可能以鼓勵的方式對待學生,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夠多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與文學。
我最近的作品收錄在《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一書中的第二十八回,由劍橋大學出版社於2019年出版的,這是我重要的著作之一。
◆. 對於妳是一個混血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嗎?
因為我是個混血兒,所以我看東西都是一半一半。我的母親嫁給了美國人,到了美國就好像忽然間進入到完全整個不同的文化之中。
和你分享一個她的朋友跟我說的故事。在Monroe有一個鄉村俱樂部,我媽媽就說(就是中國人的說法),我的女兒都不聽話,我的老公實在拿她們沒辦法,然後我母親就開始罵她的老公。而我母親的一位朋友,是一位前州長的夫人,把我母親叫到旁邊,告訴我母親不要批評我父親陳納德將軍,因為他在這裡是家鄉的英雄非常出名,被當地人認為是像神一般的神聖,所以不能隨便批評他。當我母親知道後,以後她就不再這樣說了。
◆. 再說一點有關妳母親的故事。
我記得小時候媽媽非常的忙碌。我與姐姐年齡相仿,加上我的姐姐身體不好,媽媽認為她沒有辦法同時兼顧好兩個女兒。因此,就讓我由外婆及阿姨照顧。在我兩歲前是由幾位阿姨輪替照顧的,而曾經照顧過我的「祖母」其實並非我母親的親生母親,事實上是我外祖父的第二任妻子。
而我母親的語言背景比較複雜,她主要的母語是廣東話,但在1940年代時因外公外婆住在北京,因此她也在北京住過,所以她也會說普通話。之後,她與她的姐妹們在香港就讀住宿學校,所以我母親很早也就學會了英文。到美國以後,我母親在華盛頓的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找到了一份翻譯項目的工作,因此我的母親在任職期間還編輯整理出一本大字典。
還有一次,我曾經問她:「妳每天上班都戴著珍珠項鍊,穿得那麼整齊,難道只是去上班而已嗎?」媽媽回答我說,因為社會上有人看不起中國女性,所以她必須穿得端莊整潔,給人留下好印象。
我的母親對我的影響非常深遠,我必須要好好講述她的故事以及她對我的影響。
◆. 請跟我們分享一下妳在華盛頓DC的情形?
我的父母親有非常多的資料需要好好的整理,我必須把這些資料分門別類的整理出來,有一位歷史學教授Catherine Forslund,以我母親的職業生涯為題撰成博士論文,這位研究生對於我母親在中美關係之間的歷史角色特別有興趣,後來還將其論文出版成《Anna Chennault: Informal Diplomacy and Asian Politics》一書,可能還可以在網路上購買到。因此,對於我父母親的資料,我希望我能夠進一步地把它們做得更好。
我母親還跟J. Edgar Hoover (FBI)是朋友,他還送給了我母親一本他的食譜並且也簽了名,但在同時他也是在用竊聽器來監聽我母親的與外界溝通的情況,政治就是如此。
◆. 請與我們分享有關陳紹章(William Chen) 將軍……
陳紹章(William Chen)將軍是促成華裔美國退伍軍人獲頒美國國家級榮譽的重要推手。他在美國華人社群中備受尊敬。他是第一位晉升為美國陸軍兩星將軍的華裔美國人,多年來致力推動華裔二戰老兵獲頒「美國國會金質獎章」(Congressional Gold Medal)——這是一項極具象徵意義且設計精美的榮譽勳章。此外,陳將軍目前也擔任「民航空運公司協會」(CAT Association)理事會主席。
而他的父親陳熊文(Moon Chen)曾在第十四航空隊(14th Air Force)中擔任我父親的助手,戰後也加入了「中美航空協會」組織。當時地面的公路火車都因戰事受到了很大的損傷,援助中國的物資到達了上海但運不到內地去,因此美國人就組織退役飛虎隊員組成的飛行隊伍來幫忙運送物資,這就是後來的「民航空運公司」。
◆. 請談一下陳納德國際合作基金會?
「陳納德國際國際合作基金會」(Chennault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是一個非營利組織,每個月我都會到華盛頓與跟他們談話、一起工作。基金會的辦公室是在賓西法尼亞街(在華盛頓DC的西北角),那是一個辦公大樓裡面存著很多的檔案。我請了兩個人幫我整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些公文,還有二戰前一些關於我父親的文獻。但是我還沒有找到人幫忙整理我母親的部分。這一對協助我工作的夫婦,其中先生對於中國與緬甸、印度的這段歴史瞭解甚多,因為他的父親是一位曾在「中國航空公司」(China National Aviation Corporation,簡稱 CNAC)任職的飛行員。這個公司成立於1930年代左右,其中駕駛員包括美籍與華裔飛行員。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航空公司是第一家飛越「駝峰航線」(Burma Hump)運送軍需物資的航空公司。後續還有一個「民航空運大隊」(Civil Air Transport,簡稱 CAT)的成立,這段歷史同樣需要好好記錄下來。一直到現在,還有不少跟CAT有關係的人都會定期聚在一起,繼而成立了一個協會,定期聚會、回顧這段珍貴的歷史記憶。
陳香梅女士 Anna Chennault(1925年6月23日-2018年3月30日)
本期封面人物陳美麗的母親,她一生跨越新聞、文學、外交與政治等多個領域,為中美關係史上極具影響力人物之一。其中最讓人關注的是她與美國飛虎隊創始人、美國陸軍中將陳納德的婚姻,婚後定居美國,她善用她語言及溝通的強項,建立起中西對話的橋樑。
- 早年生活與教育背景
陳香梅出身於書香門第。當時只有她的父親在美國工作,她的母親在她十六歲時於香港去世。希望她們姊妹六人都去美國讀書,但陳香梅決意留在中國。她在重慶中央大學外文系就讀時,展現出對語言與寫作的濃厚興趣。二戰期間,她曾擔任《中央日報》與美聯社的記者,參與報導中日戰爭與中國抗戰,成為當時少見的女性戰地記者。她能流利使用中、英語,這為她日後的國際活動奠定了基礎。
- 與陳納德將軍的婚姻
英語流利,不久被派去採訪美國飛虎隊創始人、美國陸軍中將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與其一見鍾情。陳納德美國空軍指揮官,是唯一一位自始至終參加中國抗戰的美國將領,「飛虎隊」是他一手創建。主持的飛虎隊在抗日戰爭期間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除了保衛中國城市、抵禦日軍轟炸之外,「飛虎隊」也執行飛越駝峰的高風險任務,將重要補給空運至前線。當時中國缺乏良好的道路與鐵路系統,因此這些任務極為關鍵。
1947年,陳香梅與陳納德將軍結婚,婚後定居美國。儘管陳納德比她年長30歲,這段跨國婚姻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婚後僅十年,陳納德即病逝,留下兩名女兒與事業。陳香梅承接丈夫遺志,積極參與美中交流與美國政界活動。陳香梅逐漸步入政壇,在美國共和黨中擔任要職,並擔任過八屆共和黨政府的顧問。
- 政治活動與「陳香梅事件」
1960年代,陳香梅活躍於美國共和黨政圈,成為華人女性少有的政治影響者。她與多位美國總統(如尼克森、雷根)關係密切。尤其在1968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據傳她曾秘密斡旋,促使南越政府推遲參與越戰和平談判,以影響選情,史稱「陳香梅事件」(Chennault Affair)。此舉至今仍具爭議,被部分歷史學者視為左右國際談判的政治干預。一直以來陳香梅都秉持著一個原則——參政不入閣,故而擔任的大多都是一些有職無薪的工作。從甘迺迪開始,約翰遜、尼克森、福特、卡特、雷根、布希、柯林頓,成為政界最有影響力的華人女性。
- 文學與文化貢獻
陳香梅同時也是一位多產作家,撰寫了多部自傳與紀實文學,如《我與飛虎隊》、《香梅與世界》、《東風西風》等,記錄了其個人歷程與見證的歷史事件。她致力於推動美中文化交流,曾創辦「中美文化基金會」,並在全球多地演講,倡導和平與相互理解。
- 社會參與與榮譽
陳香梅是首位擔任美國總統顧問委員會職務的華人女性,曾任美國小企業管理局顧問委員會主席、共和黨全國委員等職。她多次獲得榮譽博士學位與各項社會貢獻獎章。她熱心參與慈善事業,關心華人社區權益,被譽為華裔女性先驅。
- 晚年與身後影響
陳香梅晚年居於華盛頓,仍活躍於政界與文化圈。她被視為「美中之間的橋梁」,亦是二十世紀美國政治中罕見的華人女性身影。2018年她辭世後,中美兩國均有媒體發文緬懷其歷史地。
陳納德將軍 Claire Lee Chennault(1893年9月6日-1958年7月27日)
🛩陳納德將軍與飛虎隊:空戰傳奇的起點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出生的陳納德(Claire Lee Chennault)將軍,是一位極具遠見的空戰戰術家,曾任美國陸軍航空隊飛行教官。他自1937年起即以顧問身份前往中國,協助訓練飛行員,並主張靈活機動的空戰策略。1941年,中日戰爭進入關鍵時刻,應蔣中正之邀,陳納德組建「美國志願援華航空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 AVG),即後來聞名的「飛虎隊」。這支部隊由100位美籍飛行員與約200名維修及地勤人員組成,配備約100架P-40「戰鷹」戰鬥機,機頭以鯊魚嘴塗裝為標誌,自1941年12月至1942年7月期間,據說在滇緬上空擊落超過296架日機,己方僅損失14名飛行員,創下驚人成績,有效削弱日軍空中優勢,極大提振中國軍民士氣,也奠定中美合作的歷史基礎。
🛩飛虎精神的延續:從抗戰前線到駝峰天空
1942年飛虎隊解編後,陳納德升任美國第十四航空隊司令,持續支援中國戰場。與此同時,為打破日軍對中國內地的封鎖,盟軍啟動了「駝峰航線」(The Hump)空運任務,從印度阿薩姆邦起飛,橫越喜馬拉雅山脈將物資空運至雲南昆明,飛行高度超過5,000公尺,氣候極端、地形險惡,被稱為「死亡航線」。1942年至1945年間,共執行超過65,000架次任務,投送超過650,000噸戰略物資,包括燃料、彈藥、醫藥及機件,對支援中國抗戰具有關鍵作用。陳納德及其所屬第十四航空隊也為此空運路線提供護航,展現飛虎隊精神在抗戰中的全方位延伸。
🛩歷史定格:自由捍衛者的傳奇
戰後,陳納德於1946年與其律師出身也是飛行員的智囊魏勞爾(Whiting Willau-er,「魏老二」)在上海創立「中國民航空運公司」(Civil Air Transport Inc.)。1950年代與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合作,在1959年改名為「Air America」。該公司在冷戰期間活躍於越南、寮國、柬埔寨,執行高風險的情報與救援任務。雖然陳納德將軍於1958年病逝,享年64歲,但他所奠定的飛虎精神,成為中美合作、自由捍衛與盟友團結的象徵,持續激勵後世。
參考資料:陳納德智囊魏勞爾與中國國防物資供應公司 Whiting Willauer, Adviser of Claire L. Chennault and China Defense Supplies, Inc. 王成志(Chengzhi Wang) 《天祿論叢:中國研究圖書館員學會學刊(簡體中文)》 Volume 9 (2019/03) Pp. 366-59. 36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