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雜誌編輯部 整理報導)

 

在新加坡企業界,談到人力資源,總會聯想到趙莉。她是凱登集團(Cadence Group)創辦人兼董事長,旗下涵蓋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管理諮詢與招聘服務三大業務,服務範圍橫跨飯店、零售、製造、科技與醫療等多個產業,並建立中國、印度、越南、韓國等地的跨國招聘網絡,為企業量身打造人才解決方案。

全身投入人力資源領域的她,不僅成為新加坡註冊管理顧問(RMC),更擔任新加坡全國僱主聯合會指定的「工作再設計」顧問與大師班講師。2019年更帶領分公司榮獲新加坡政府頒發的「品質獎」(Singapore Quality Class),為業界樹立典範。一路走來,趙莉始終相信,企業的成長與蛻變,核心力量來自「人」。

 

在人力資源中找到「人」的本質

在眾人眼中,趙莉的職涯原本應該是直線上升的。大學主修半導體物理與器件,本可以進入當時蓬勃發展的半導體產業,但她發現自己喜歡與人之間的相處,更甚於每日接觸冰冷的機械物件。因此她決定拐一個「彎」——攻讀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MBA)。而這一選擇,成為她人生的轉折點。

「在這段學習旅程中,我接觸到『人力資源管理』這門課,頓覺眼前一亮:原來,組織中真正的活力與轉變,不是靠制度,而是靠人。」趙莉回憶。

這份感動觸動了她,讓她毅然投身於當時在新加坡仍屬新興的人力資源領域。身處多元文化交織的新加坡,必須尊重每個人的文化。因此,她特別強調「人的感受」與「人才配置」的精準平衡。

創業初期,她從招聘起步,始終秉持一個理念:「找對的人,比單純找最優秀的人更重要。」在她眼中,招聘絕非冷冰冰的履歷配對,而是一場深度的對話——既要洞察個體的特質,也要掌握崗位的本質。正是這份堅持,讓她逐步贏得了市場的信任與口碑。

 

HPHR:溝通不是說服,而是共識

趙莉曾分享過一個例子,曾有一位客戶,因為企業命名與股權排序的分歧,遲遲無法展開實質合作。那場僵局看似技術性,其實是溝通與信任的考驗。她便與他們分享了一個矽谷創業初期的真實故事——也可以說,是矽谷精神的起點。

當年,惠普的兩位創始人比爾.休利特與戴維.帕卡德,在公司命名上意見不一,究竟是「Hewlett-Packard」還是「Packard-Hewlett」?他們沒有爭論太久,而是決定擲一枚硬幣來定奪。這不是妥協,而是一種彼此尊重與信任的表達:沒有人試圖說服對方,而是雙方願意共同承擔結果。這段看似輕描淡寫的插曲,後來成為矽谷創始人文化的象徵,也讓惠普被譽為『矽谷的誕生地』。它不僅孕育了第一代創新型企業,也樹立了一種合作範式:不靠強勢壓服,而是靠共識與信任前行。這樣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響著矽谷,使它成為全球最具創造力的技術高地之一。」

趙莉認為如果亞洲企業在關鍵時刻,也能少一些猜測與權謀,多一些透明與信任,許多困局也許就不必成為死結。經營企業,與其在制度上層層加碼,不如在人心中建立更深的理解。

 

疫情之下的前瞻佈署

趙莉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全面爆發的初期,他們便為一家基層食品製造公司進行了人力重新配置與應對疫情可能衝擊的模擬演練,並為企業量身訂製了BCP計畫(Business Continuity Plan),顯示出她對於前瞻性風險管理的高度敏銳。

這家食品公司因工廠需24小時不停運作,採用輪班制度,並安排員工集中住宿於宿舍中。她與團隊敏銳地察覺到,若疫情爆發,集中住宿將大幅提高群聚感染的風險,進而導致大規模人力短缺。因此,他們建議企業應及早採取措施,將員工分散安排至不同宿舍,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

此外,考量到新加坡是一個多國籍客工共處的社會,許多基層員工每日須跨越新加坡馬來西亞海關通勤,來自鄰近國家。他們預判,一旦疫情升級,邊境封鎖與出入管制將導致大量勞工無法如常上班,進一步影響工廠正常運作。為此,她的團隊協助企業設計應變方案,模擬若部分員工因檢疫或隔離無法上班時,該如何迅速進行人員調動與工作再分配,以確保營運不中斷。

果不其然,疫情最終爆發,但這家食品公司因提前採納了她們的建議,成功避開了人力斷鏈的危機。除了穩住基本盤,更因能穩定供應基礎民生食品,在疫情期間業績反而逆勢成長,成為危機中的穩定力量。

 

企業涅槃重生的勇氣與底氣

隨著客戶信任逐步建立,趙莉的工作範疇也延伸至更深層的人力資源諮詢領域:從培訓、組織發展,到流程優化與文化轉型。尤其在成功投標成為新加坡政府指定的「工作再設計」(Job Redesign)顧問後,她深刻體會到:「當市場、技術與員工期待快速變動時,『再設計』不再是選項,而是企業持續成長的必經之路。它不僅提升效率、激發潛能,更能重新定義每個職位的意義與價值。」

三年的疫情帶來企業倒閉潮,但也有企業涅槃重生,重振旗鼓。然而,許多雇主與人力資源主管感嘆:疫情後的人才既難招聘又難留任,管理挑戰空前。身為資深人力資源顧問的趙莉,遂出版《企業涅槃重生的勇氣和底氣》,她希望藉由自身經驗分享,引發企業界共鳴,使雇主能從源頭思考問題,提醒管理者與中小企業雇主重視人才管理,並勇於重塑企業獨特價值,重新思考、重新設計、重新出發。以不同角度重新審視世界、企業與自己,對未來保持信心與期待。

 

 

在事業上,她一直擅長傾聽、拆解問題、重建流程,無論面對何種「人」的議題,都能應對自如。但直到疫情之後她才深刻體會:最難溝通的對象,往往不是客戶或上司,而是最親近、最摯愛的家人。這份體悟,悄然改變了她對人生的理解。她相信,當生活中的「環境變數」出現時,角色與身份也需要被重新詮釋與調整。而如今的她,在事業持續拓展的同時,更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時光,在職場與家庭間找到平衡,在繁忙之中細細品味生活的美好。

 

 

Translat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Español

訂閱 Subscribe

---- 訂閱須知 INFO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In the U.S.A., We Chinese in America is the only magazine focusing o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individuals who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or larger community in general as well as information/news important to readers.To keep you informed of the most updated information/news, please subscribe to "We Chinese i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