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传媒编辑王惠豫2022年01月04日】经济现实让拜登总统在假期中吃了一惊,当时他的一位家庭朋友在他的特拉华州的家中抱怨说,现在每磅碎肉可以卖到5美元。

总统将肉价飙涨的原因归咎于 "中间商",而不是高通胀。白宫将把大部分责任归咎于四家肉类加工大公司。尽管拜登没有说出这些公司的名字,但他们是位于明尼苏达州的商品交易商嘉吉公司(Cargill)、位于阿肯色州的鸡肉生产商泰森食品公司(Tyson Foods)、位于巴西的肉类包装商JBS公司和位于密苏里州的全国牛肉包装公司(National Beef Packing Co),该公司由巴西牛肉生产商Marfrig Global Foods公司拥有。

周一拜登开远程会议与一些主要农场主讨论肉价问题时说:"我昨天坐在我的厨房里,这里是厨房外的一个阳光房,我的妻子和她的姐姐以及一个叫玛丽-安的好朋友在那里。她说,‘你知道一磅汉堡肉要5美元以上吗? 5美元?’"

拜登继续说:"嗯,这是部分原因,你知道,今天一磅牛肉的价格是5美元,而在大流行之前还不到4美元。而这里有一些历史背景。50年前,一个家庭在牛肉上每花一美元,牧场主就能得到60多美分。今天,他们得到了大约39美分。五十年前,养猪人每花一美元就能得到40到50美分。今天,这大约是19美分。而大公司正在赚取巨额利润。"

拜登补充说:"在他们的利润上升的同时,你在杂货店看到的价格也相应地上升了,而农民从他们带到市场的产品中得到的价格却下降了。这反映了市场因缺乏竞争而被扭曲。"

根据政府数据,碎牛肉的成本在12个月内增加了13.9%。熏肉的成本增加了21%,鸡肉增加了9.2%,鲜鱼和海鲜跃升了10.6%。但是,与肉类加工行业无关的其他食品的成本也在增加。苹果的价格比一年前高出7.4%,咖啡的价格高出约7.5%,罐装蔬菜上涨了6.5%。

乔-拜登总统周一公布了他的政府旨在降低飙升的肉价的计划,主要重点是加强对肉类包装商的监管,并提供更多的联邦资金,以努力增加市场竞争。

白宫发誓要针对主要的牛肉、猪肉和家禽包装公司发布 "根据《包装商和存货法》制定的新的、更强有力的规则",同时司法部和美国农业部采取双重举措,推出一个门户网站,用于 "报告对可能违反竞争法的关切",认为价格飙升是由于这些公司向生产商支付的费用较少,向杂货商收取的费用较多。

政府还拨出10亿美元的美国救援计划资金,以赠款、贷款和工人培训的方式帮助小型肉类加工企业,而美国农业部在7月份提供了5亿美元,用于 "扩大肉类和家禽加工能力,作为增加竞争努力的一部分"。

拜登的批评者将高通胀率归咎于他--而不是肉类加工商--认为拜登在3月签署的美国救援计划向经济注入了1.9万亿美元,但没有新的收入来源,实际上是让美元贬值。

肉类加工商对将肉价飙涨归咎于他们的说法表示不同意见。

北美牛肉协会的发言人萨拉-利特尔在一份声明中告诉福克斯财经,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她说:"近30年来,一直有4家公司在饲料牛市场上经营。为什么现在通货膨胀?" 利特反问道。"劳动力仍然是最大的挑战。我们的各种规模的成员都无法满负荷运转,因为他们无法雇用长期稳定的劳动力。政府创造的新产能和扩大的产能将有同样的问题。"

利特尔认为,"所有宣布的援助对现在的生产者或包装商加工者没有什么帮助"。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

请点击:  主頁 (wechineseus.com) 浏览本网站更多的新闻和内容

请关注《华人》媒体的推特帐户: https://twitter.com/wechineseinus

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

Translat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Español

訂閱 Subscribe

---- 訂閱須知 INFO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In the U.S.A., We Chinese in America is the only magazine focusing o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individuals who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or larger community in general as well as information/news important to readers.To keep you informed of the most updated information/news, please subscribe to "We Chinese i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