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的多倫多住著一位不忘尋根的徐紹斌(Ben Shyu),每天他除了忙於自己的醫療專業領域工作外,私下也忙裏偷閒地去尋找華人在北美的過往歷史及故事,由點出發,逐漸發展成線,最終來到全面的聯絡網。

在這之中他花費許多的時間來研究華人的歷史,發現其實在北美各地有許多跟他做著相同或是類似工作的華人歷史協會、博物館或機構,只是他們不知道彼此。自此他開始有了想利用網路發達的線上平台將這些機構串連起來的想法,將效益發揮最大。在他努力不懈之下,北美數十個歷史文化機構彼此開始交流,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舉辦多場線上專題演講。縱使這是一個沉重的擔子,他仍義不容辭出錢出力承擔下來。

到底他是抱著怎麼樣的決心來著手執行跟規劃未來的願景,以及他為何如此在乎在美華人的過往歷史呢?是什麼影響著他?

以下《華人》總編輯劉麗容將帶來他的深度專訪:

  1. 請跟我們分享你的童年經歷。

徐:

我的名字是徐紹斌(Ben Shyu),出生於台北。在我一歲的時候移民到加拿大溫哥華(Vancouver, BC);後來因為父親工作的緣故,我們搬往東部安大略省(Ontario)的一個小鎮;最後一次搬家來到了多倫多(Toronto),在這裡度過了之後的童年生活直到現在。

  1. 請跟我們分享你的家族經歷。

徐:

我的父親徐國武及母親徐蘇孝純,祖籍皆為湖南,1949年12月,當共軍從雷州半島渡海登陸海南島,向三亞挺進,情況危急時,任職空軍高砲的祖父,才帶著全家七口搭乘空軍最後一班飛機,丟掉了所有的隨身行李,驚險飛離海南島來台定居。

有關我父親家族方面,大姑姑徐國魂對家族中的過去歷史講述最多,也是她讓我對家族歷史產生濃厚興趣的關鍵人物。1997年時我參加了臺灣救國團辦理的「海外青年暑期返國研習團」活動,姑姑告訴我許多有關家族的歷史。

祖父徐伏秋是家中獨子,湖南省立第一中學師範科畢業後進入湖南大學,與在周南女校讀書的祖母戴素氷結婚後輟學執教於湖南汨羅中學。日軍侵華,祖父投筆從戎,進入黃埔軍校14期,當時祖母臨盆在即。抱著馬革裹屍,誓死決心的祖父臨行前,交代祖母,生下的小孩無論男女,都叫名國魂,這就是我大姑姑名字的由來。

抗戰勝利,部隊縮編,無戰一身輕的祖父埋首創寫「中國之前途」一書,闡述戰後國家努力的方向和復原方針,並用盡終身積蓄編印成冊,呈獻當局,但人微言輕,未受重視。

來台之後,祖父任職花蓮防空學校辦公室主任,適逢1951年花蓮大地震,校長出差國外,副校長則尚未到差,祖父日以繼夜獨力指揮,終不堪勞累而病逝,時年39歲。

祖父去世,祖母帶著六個嗷嗷待哺未成年的兒女,過著極為艱苦的日子。幸虧有大姑姑和她先生劉必權一起幫助祖母照顧家裡生計。

因為我祖父的曾祖父曾任清朝大學士。在湖南長沙居住時與過去官宦之家頗有淵源,特別是與左宗棠的外戚楊府一家尤其頻繁。楊家的大少爺的長女為高祖母之乾女兒,當年太袓父及高祖父的一些記錄,時代久遠及歷經時代動盪,只有等看到徐家祖譜時才會清楚。

太祖共有九子,高祖母焦氏是秀才之女嫁與徐家第九子,入門時雖為豪門,但太祖去世分家後,大環境的變化及他揮霍成性,家道中落。幸而當時高祖母乾女兒楊瓊英之母伸出援手,高祖母才得以將幼年失母的祖父養大。我的大伯父徐國士後來在東華大學和左家後代左光煊教授成為好朋友,幾代緣份相助情深!

我家庭裡充滿了許多剛韌堅強的女性,當家業衰敗後,我的高祖母努力使家庭擺脫貧困,她裹著小腳至各地收購珠寶然後轉售維生。她雖未曾就學,但出口成章,隨口念出的詩詞,大姑姑至今都還記得。

祖母自34歲開始守寡,教養六個子女成為她的專職,為了養家幫助生計,養雞、種菜及養魚是照顧小孩之外的工作。我父親從沒見過她先吃過早飯,一定要讓小孩們先吃完,她才會吃飯。然而她沉重的工作,大姑姑分擔最多。

大姑姑抗日戰爭期間顛沛流離很難有機會進學校,她的國學基礎全靠看小說而來。我父親說在1950年代,一個空軍中校的月薪是台幣84元,而大姑姑輟學在家打工賺外快,來幫助家庭支出,一件毛衣是26元,大姑姑1個月可以打4件毛衣。大姑姑當年見到任何雜誌上的毛衣圖樣,便可以解析出毛衣圖樣的針法給廠商。每交一種新花樣給廠商,便有5元收入,每個月的收入超過祖父的月薪。民國40年前後,家境改善才又進學校念書,大姑姑幫家裡洗衣時,小筆記本就放在洗衣板前,在這麼多家務事及困難的情形下,大姑姑在學校都還是名列前茅的模範生。後來她選擇從軍,進入政工幹部學校新聞系第四期,服役十年退伍下來後又考入通用電子公司,負責採訪主編公司的刊物及雜誌。接著又考入中華電視台,逐漸升遷為教育節目制作人,在華視工作20年後退休。

我母親那邊也很有趣,外公由家譜來說,是詩人蘇東坡的嫡系。蘇氏家族們保存了九百多年的家族血統紀錄和寶貴的家族史。這真是太神奇了,我母親家族們竟然保存了這麼久以前家族血統紀錄並完整流傳下來,該如何證實這些資料,也許這都只是家譜的一部分而已。

  1. 請分享你目前從事的專業項目是什麼呢?

徐:

我的專業是整脊醫學(Chiropractic)及針灸(Acupuncture)。在多倫多有一個專屬診間,和父親及弟弟一起執業,在此為個案進行服務。

  1. 請跟我們分享為什麼你會選擇針灸專業呢?

徐:

我一直對科學和大自然很感興趣,我猜這是從小受到我大伯徐國士的影響,他曾在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森林與自然資源系攻讀博士,我猜想他一定打破該校有史以來最快速度獲得博士學位的記錄。當我年輕的時候,他向我展示了許多新奇的科學展覽,每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總是告誡著我,永遠不要停留在你當下的成就上,要往前邁進,做的更好那才是最重要的。他的人生很精彩,1986年至1992年,擔任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是一位備受尊敬自然資源保護及植物生態學專家。他也負責籌建教育部台灣科學教育館。而後也擔任過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以及花蓮地區的國大代表,就任期間,很受愛戴。

至於,對醫療保健我也一直都很感興趣,猜想影響我最深的應該是我最小的叔叔徐國祿,他是多倫多著名的脊骨整療師(Chiropractor),他發展出獨特的整脊手技結合針刺的方法。所以當我習得後,發現臨床上極為有效。但科學上仍需要做更多有關古老經絡醫學與針灸治療的相關研究。

我父親從小就對中醫很感興趣,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付諸實踐這門專業四十多年。我父親自幼多病而學習陰陽五行功、華佗五禽戲及楊式太極拳等氣及經絡的傳承功法。並得明儀法師及修養齋兩位中醫師傳授中醫藥及針刺古法捻針術。在台灣,他向一位據說是華佗第七十七代傳人的大師學習,我猜這讓我的父親能成為第78代傳人學生而感到非常自豪。我的父親也是一位太極拳大師,每天規律地練習華佗的五禽戲並教授其他人。最終我也學習了不少中醫的知識。

  1. 是什麼原因誘發你對在美華人的故事及歷史產生興趣?

徐:

其實在我的姑姑與我分享家族史之前,我就一直對學校的歷史課有著濃厚的興趣。我相信偉大的哲學家西塞羅(Cicero)曾說過:「對你出生之前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就永遠就是個孩子。如果人類不透過歷史將祖先的過往融入我們生命之中,那它還有什麼意義呢?(To be ignorant of what occurred before you were born is to remain always a child. For what is the worth of human life, unless it is woven into the life of our ancestors by the records of history?)」。

當我十幾歲的時候曾在醫院的老年病房擔任過志工。在那裡翻閱文檔時,我會看到出生日在1800年代末和1900年代的長者,他們會講述當時的生活,以及隨著時代變遷,周遭事情發生的許多重大變化。我總是認真地傾聽他們的成長故事和艱苦的人生經歷。

我必須強調的是——我不是歷史學家。我只是對於美國華裔歷史的某一小部分上有專業研究——就是台灣「海外青年暑期返國研習團」。這裡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華裔年輕人,,這是一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尤其是來自北美的年輕人,透過在台灣遊學中讓他們知曉中華文化的計劃。然後,我在維基百科上撰寫了關於這次遊學的文章,接著又對此製作成紀錄片時提供了一些協助。但也正因為在製作紀錄片的工作過程中,讓我開始接觸到多倫多華裔加拿大檔案館(Chinese Canadian Archive of Toronto)的工作。在那裡,才讓我意識到一位真正歷史學家該做的重要事情——保存中華歷史。

後來我意識到加拿大和美國各地還有其他這樣的組織團體,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彼此的存在,這真是一件令人感到惋惜的事。我還發現許多美國華裔/加拿大博物館和組織正在努力地保存他們的歷史。他們所付出的努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新冠大流行期間,我試圖聯繫他們。

在此期間,反亞裔仇恨(Anti-Asian)和暴力浪潮呈指數級飆升。

在此期間,反亞裔仇恨(Anti-Asian)和暴力浪潮呈指數級飆升。人們質疑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就好像這類事件以前從未發生過一樣。那些不了解自己歷史的中國人,無知到令人震驚的地步。接著我就發現博物館是一個天然的知識寶庫,可以對抗這種可怕無知的存在,我所要做的就是讓他們的存在和工作被大眾所知及盡力推廣出去。

於是我開始了北美華人歷史網 (Chinese North American History Network),並試著一點一滴地串連起北美的每一個華人博物館和歷史組織:

https://www.chinesenorthamericanhistorynetwork.com/

由於某種因素,以前竟然沒有類似這類的宣傳模式,至今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一位博物館成員告訴我,他們曾考慮過這種推廣模式,但並未真正執行過。你可以說我只是讓這些組織團體彼此更容易聯繫。經過多年的慢慢努力,已經逐漸成熟到可以將北美的每一個中華博物館和歷史協會串連起來。他們的工作非常重要,所以我希望能幫助支持他們。

出自於立意良善的使命,這份工作不支薪,每個參與的夥伴、組織們都樂見其成,彼此保持聯繫和接觸,使得這一切得以發生。我認為他們都同意,他們在工作上的共同點——就是在各自的社區中盡所能地保存中國歷史。我們作為一個民族擁有超過 175 年的歷史,值得自豪,隨著我們的長輩日漸衰老,我們必須在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消失之前盡可能地將其保存下來。

目前為止,該聯絡網已經讓我們共同執行了許多重要項目,例如講述第一位華裔美國冬季奧運會選手陳婷婷(Tiffany Chin)以及 1948 年首屆唐人街小姐 Penny Wong 的故事。如果不努力,這些故事可能會逐漸消失,這會讓我們的歷史過往變得更加空洞貧乏。事實上美國/加拿大華裔的歷史是如此地豐富,值得為後代子孫不斷地講述。放眼未來我們希望能夠有更多這些有價值的合作項目。我就很感謝像聖地亞哥華人歷史博物館董事長劉麗容博士這樣無私的奉獻、熱情和幫助,使這一切成為可能。她讓我向對各位雜誌讀者們分享我的個人經驗,真是無比的光榮,希望我是能擔待的起這份榮譽。

  1. 是什麼力量驅使著你做這些事?

徐:

我不能說我是一個行動力十足的人。然而,當我看到一些明顯需要修復的事情或真正應該分享的故事時,往往我會變得更有動力。

當我們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1948年代表美國參加倫敦奧運射擊項目的首位華裔選手,人稱神槍手——鮑伯.蕭(Bob Chow),及舉重項目首位華裔選手——查德.湯姆(Richard Tom)並獲得銅牌,就讓我感到非常興奮。我們也希望能講述他們的故事,但這些事情需要時間。希望不會太遲,美國華人社區中仍然有很多重要的故事可以講述的。

我認為好萊塢錯過了很多這些精彩絕倫的傳奇故事,真是令人感到惋惜。在我的研究中,我也可以對中國說同樣的話,因為他們可能錯過了近代華人史上大量精彩的故事。我發現了一個關於徐來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https://en.wikipedia.org/wiki/Xu_Lai_(actress)),她的真實人生可視為一位傳奇間諜及政治陰謀交織而成的故事。她擁有膽量,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獲取日本人的情報來幫助中國,然而一位當時代先鋒女英雄現在卻要消逝在時間裡了。

  1. 在研究華人歷史及將全美華人研究機構串連起來的過程中,從中學習到了什麼?

徐:

我必須老實說,我才了解到他們的工作是多麼辛苦,有時甚至是吃力不討好,他們值得我們的支持。他們向我展示了許多我不知道或是更多我需要學習的部分。我建立這個聯絡網的部分目標是:如何展現北美中華歷史上的豐富內容,而這些都是由這些博物館及相關組織貢獻而來,他們共同將這些故事努力拼湊起來,組織而成的。

這些故事沒有大小之分,所有都很重要。有些故事會讓您震驚,因為它們改變了你對華人在北美文化中175年來所做出的貢獻的看法。西方媒體可能不會宣傳這些貢獻,因此我們必須自己擔負此重任。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因此我們的聯絡網將繼續推廣這些博物館的重要工作,並讓這些重要的歷史故事在大眾持續的曝光。

  1. 請問十年後你會在哪裡?

徐:

我想我仍會持續接觸個案並進行治療,且不斷學習來提高我的專業技能。如果有時間,我可能會涉足寫作,但我希望自己不要只是紙上談兵,而不實際執行。如果未來有什麼事情發生,希望它都會是有它的特殊意義存在。

  1. 請問有誰是你人生中的導師或楷模?他們教會了你什麼?

徐:

在醫療保健方面,我的導師包括我的父親和叔叔。除了他們之外,我很幸運能夠向許多醫生學習,他們總是教我很多東西,無論他們是接受過醫學培訓的醫生,還是像我在舊金山一起共事的臨床醫生邁克爾.洛克醫生。無論年紀、經驗多寡,總有新的事務需要學習。

  1. 誰是你的楷模對象?你是如何跟他學習的?

徐:

我相信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曾經說過:「擁有一位正確適合的的楷模,因為你崇拜的人將塑造你對世界的看法以及你往後的人生。(Have the right heroes as the people you look up are going to form the vision of the world and how you want to be later in life.)」

就楷模而言,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就會是其中一位。雖然華倫.巴菲特崇尚智慧,但查理.蒙格實際上教你如何理性思考。他的哲學與其說是關於取得成功,不如說是關於如何不在生活中犯下可能讓你付出慘痛代價的嚴重錯誤。他寫了一本名為《窮查理寶典》(Poor Charlie’s Almanack)的書,令人驚訝的是,這本書被他的門生兼生意夥伴李錄翻譯成中文,他除了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之外,還是亞裔美國基金會(Asian American Foundation)的聯合創始人,該基金會支持「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縮寫APPI )社區的重要事業。

我絕對向中國讀者推薦這本書,因為這是一本應該傳給他們的孩子的書,如果真正應用其教義,從長遠來看可以大大地改善你的生活。當被問及該如何長壽和幸福生活秘訣時,查理.蒙格曾回答:「答案很簡單。不要有太多的嫉妒心、不要有太多的怨恨,就不會超支你的收入。儘管遇到麻煩,你仍保持樂觀。你與可靠的人打交道,做你該做的事。這些簡單的規則都非常有效,可以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好。(The answer to that is easy.  You don't have a lot of envy.  You don't have a lot of resentment.  You don't overspend your income.  You stay cheerful in spite of your troubles.  You deal with reliable people and you do what you're supposed to do.  And all these simple rules work so well to make your life better.)」

此外, 蒙格並認為每個人都有要盡可能地不要太過無知愚昧(as unignorant and unstupid as one possibly can)。他也相信,生活中真正的機會很少出現,並強調如果機會出現,就必須充分利用它們。

  1. 請你跟我們分享最近你所閱讀過的書目。

徐:

目前我正在閱讀兩本書。第一本書是1939年出版的一本罕見的絕版書——《吾家》(Our Family)。這本書有點稀奇,因為它是第一本出版美國華裔女孩,即知識分子林語堂的三個女兒的作品的書。可悲的是,他的想法和公眾知名度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他的女兒們也是如此。他女兒出版的這本書是林語堂的好友約翰-戴出版社(John Day)的德.沃爾什(Richard Walsh)發行的。他女兒們的書的前言是由《好地球》(Good Earth)的作者賽珍珠撰寫的,本質上這本書的內容是她們日記的合集。這比安妮.法蘭克( Anne Frank)的期刊出版還要早很多年,她們的故事基本上已經消失在歷史中了。寫這本書時,女孩們的年齡分別是6歲、11歲和14歲,她們對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華裔女孩有一些獨特的見解。在一段摘錄中,二女兒描述了與女演員黃柳霜的會面,並表示:「在紐約,我們遇到了兩位知名的明星。其中之一是路易斯.雷納(Luise Rainer)。但我們沒有看到她,我的父母看到了。他們和她一起在唐人街吃飯。另一位是黃柳霜(Anna May Wong)。我們所有人都看到了她。我們和她在一家中餐館共進午餐。

她身材苗條、高挑、漂亮。我們覺得很自在,畢竟她是中國人。餐廳老闆想給她拍張照片,但她拒絕了,因為老闆想把照片掛在牆上。」

另一本書是李光耀所著作的《從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新加坡故事:1965-2000》(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 The Singapore Story:1965-2000),這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他可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建國總理之一。故事描述:他把自稱為「一小塊土地」的地方,在艱苦奮鬥和辛勤努力下,翻轉成了一個強盛壯大的國家。據說,他對新加坡的改造給鄧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於讓鄧小平在中國也同樣實施類似的改革政策。有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1978年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時,李光耀贈送他一個漂亮的明朝痰盂,供他使用。但鄧小平注意到,新加坡政府大樓並沒有放置供民眾使用的痰盂。李光耀隨後告訴鄧小平,經過改革漸漸地新加坡的人民不再需要因為吐痰而受到處法,所以也不再需要痰盂了。鄧小平對此印象深刻,最後他從人民大會堂移除了痰盂,因為他希望中國人民也能改變這樣的行為。李光耀是鄧小平的最大支持者,他很早就向鄧小平表示,中國擁有豐富的資源,如果走對了路,有潛力超越新加坡。鄧小平將這句話牢記在心,1992年在視察中國南方省份時,鄧小平對他的人民說:「向新加坡學習」、「比他們做得更好」。

  1. 如果可以,請問你會邀請哪十位人士共進晚餐及問他們的第一個問題會是什麼?

徐: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我猜這個問題應該是可以從還活著或是已經逝世的人從中選擇。如果排除家人和朋友,以下將是我想和他們共進晚餐的十位人選及我會想問的問題:

  1.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我會問他有關領導力以及如何透過寫作激勵他人的,進一步會再問他關於克服童年貧困生活和年輕時對於自己的低期許這些所經歷的掙扎過程。
  2. 大衛.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我會問他在大自然中見過最美麗、最雄偉的事物。當他經歷了這個世界上最美好及最糟糕的事物後,就想詢問他有關保護大自然的責任感以及他太過於樂觀了。
  3. 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我會問她,是需要多大的毅力和雄心壯志才能克服及超越她痛苦的童年經歷。也想知道她是透過多大的努力才得以讓自己倖存著並轉型成這般擁有獨特魅力的人物,及塑造出屬於自己的形象。
  4. 穆罕默德.阿里(Muhammed Ali)——我會問他有關拳擊對戰時所需的意志力、毅力的問題,及成為一位冠軍選手所需的重要特質是什麼。
  5. 孫中山博士(Dr. Sun Yat Sen)——我會問他對中國的願景是什麼,以及中國如此尊重像他這樣有遠大夢想的人,這是多麼有趣的事。當然,我也會問請問他的人生還有什麼遺憾嗎?
  6. 大衛.鮑伊(David Bowie)——我會問他有關他的創造力和音樂風格的問題。
  7.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我會問他該如何活出成功人生。
  8. 李光耀(Lee Kuan Yew)——我會問他能克服逆境下所需的人格特質。
  9. 鄧麗君(Teresa Teng)——我會問她,如何透過她在音樂上的天賦和語言才華上的掌握,將亞洲部分地區的人們對她的愛團結在一起,無論是中國、台灣或日本。我總是覺得很難過,我很想問她唱了那麼多關於愛的歌曲,而她自己卻沒有找到,雖然我並不敢問她這個問題。
  10. 卡爾.薩根(Carl Sagan)——我會問他有關宇宙和人類事情。
  11. 為什麼你認為個人的家族歷史如此重要呢?

徐:

我想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要說。我認為任何故事都不會太大或太小。每個人都以屬於自己的獨特方對於人類歷史上存在著不同的意義。就你自己的家庭而言,今天你認為很小的事情可能會對你的家庭往後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你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如果能了解到這一點的存在那是會非常有意義價值的。

例如,我在疫情大流行期間了解到了關於我外曾祖母(吳舜英)的事情。她出生在一個非常貧窮的農民家庭,然而因為她是女孩,所以可能會在她還是嬰兒時期時就殺死她,因為那時候的人們更喜歡男孩。所幸在她出生後不久,她的雙胞胎兄弟就誕生了。顯然,在中國文化中,這被稱為鳳龍配對,被視為是福氣。命運推演之下,因為我的外曾祖母與另一個男孩生下了雙胞胎,也才有今天我才能在這裡寫這篇文章。

儘管在在當下時這不被認為是一件大事情,但今天能因為這一點微小的事件造成往後的命運重大影響以及讓我瞭解到命運中的任何微小轉折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戰後不久,當我的家人失散時,這位偉大的外曾祖母犧牲她的所有來保全家族。她因此遭受了巨大的苦難,但也由於她的幫助,我的兩位舅舅縱使經歷了可怕的事情後仍能倖存下來。

 (劉麗容、徐紹斌)

 

Translat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Español

訂閱 Subscribe

---- 訂閱須知 INFO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In the U.S.A., We Chinese in America is the only magazine focusing o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individuals who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or larger community in general as well as information/news important to readers.To keep you informed of the most updated information/news, please subscribe to "We Chinese i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