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传媒 2025年5月17日】圣地亚哥Chu Vista湾区重建项目历经数年筹备,如今核心项目终于正式开放。

这个占地535英亩的项目包括公园、开放空间以及一座巨大的全新酒店和会议中心——盖洛德太平洋度假村及会议中心 (Gaylord Pacific Resort & Convention Center)。

周四的庆祝活动包括为受邀嘉宾举行的剪彩仪式。度假村于周五向公众开放。

度假村营销和公关总监皮特·博伦表示,随着泳池边的座椅摆放完毕,漂流河和滑梯也已准备就绪,备受期待、耗资13亿美元的盖洛德太平洋度假村将成为“酒店业最受期待的盛事”。

这种期待不仅在当地,也席卷了全国。这是盖洛德酒店集团旗下的第六家度假村,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度假村。

博伦表示,宾客可以期待一场非凡的体验。

“无论你对酒店有什么印象,这家度假村都更宏大,更大胆,”他说道。 “它还有很多有趣的元素。”

其中包括1600间客房、12间酒吧和餐厅(包括一家地下酒吧)以及一个占地4.25英亩的水上乐园,可以欣赏圣地亚哥湾的景色。

“它将成为这个社区的城镇中心,”RIDA Development首席执行官兼Gaylord Pacific管理合伙人Ira Mitzner说道。

2025 05 17 Gaylord Pacific 2

但实现这一目标耗时超过二十年。Chu Vista湾区的振兴计划始于2002年。加州海岸委员会于2012年批准了总体规划,并于2022年破土动工。

“有人说这个项目甚至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圣地亚哥港务局主席Danielle Moore说道。“我们对丘拉维斯塔湾区的总体规划进行了大量的考量,以确保能够按照他们设想的方式开发这个区域。”

她说,市政府和港口一直从环境角度关注该地区,确保人们有聚集的空间,并保护码头。

然而,米茨纳表示,在此过程中也面临着新冠疫情、通货膨胀和利率上升等挑战。

如今度假村落成,他设想这里将成为丘拉维斯塔的热门景点。

“爸爸想带儿子去看足球或篮球比赛,他们会来我们的体育酒吧,”他说。“妈妈和女儿会来这里享受一天的水疗。”

这是海湾地区整体重建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还包括建造更多公园、餐厅、增加酒店客房,以及保护湿地和栖息地。

2025 05 17 Gaylord Pacific 3

2025 05 17 Gaylord Pacific 4

盖洛德太平洋酒店预计将成为附近空地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该度假村目前雇佣了800多名员工,预计建成后将雇佣1600名员工。

“盖洛德太平洋酒店是主要租户之一,”丘拉维斯塔市长约翰·麦肯说。“不过,在度假村的南边,我们有一个占地35英亩的阿玛拉湾项目,这是一个社区,将提供住房和高级餐饮。”

他说,盖洛德太平洋公司在此落户后,人们在海湾和整个地区都会有一个目的地。

圣地亚哥港预计,该度假村每年将为当地经济创造约4.75亿美元的收入。

(来源:KPBS)

# # # # #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

请点击: 主页 ( https://wechineseus.com ) 浏览本网站更多的新闻和内容(https://wechineseus.com) (https://wechineseus.com)

请关注本网站在X (推特)的账户: https://twitter.com/wechineseinus (https://twitter.com/wechineseinus)

Comments powered by CComment

Translat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Español

訂閱 Subscribe

---- 訂閱須知 INFO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In the U.S.A., We Chinese in America is the only magazine focusing o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individuals who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or larger community in general as well as information/news important to readers.To keep you informed of the most updated information/news, please subscribe to "We Chinese i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