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評刊

學習白岩松,一生同書爲伴

讀白岩松的《讀書久了,你總會信仰些什麽》,想到我記的一句名言:“一個民族的閱讀水平决定這個民族的精神境界,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教育史。”

從“作者簡介”可知,白岩松了不起,年紀輕輕,已奔上了中國精英的頂層,在所在領域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重大成就。讀全文便知,他的成長與讀書有直接關係。他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教育成長史。”

他說:“早有調查顯示,人們讀書和知識獲取的水平和你的工資收入是成正比的,我想只有你的讀書足够多了,你才會更有創意,才會更自信,你才會有底氣,才能獲取更多的物質回報。但是這還不是最重要的。讀書讀得多了,你的感情方面會是充沛的·獲益很多的人,你的依靠會很充實,更重要的是在讀書中會尋找到我們的信仰和精神支柱。”正是“讀書久了”,使白岩松的精神支柱高大而堅實。

讀書成就人,白岩松不是個例。媒體披露:除了錢以外,什麽習慣使得富裕的人和世界去他人不同?他們手不釋卷,讀很多書。

商業大亨兼著名投資者巴菲特,每天至少有80%的時間都在閱讀。他在投資生涯的早期,每天讀書600頁到1000頁。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估計每年讀50本書。臉書執行長查克柏格在2015年承諾,每兩周讀一本書。

當然,讀書不僅能幫助人致富,科學正證明,讀書可以助你精神健康成長。從另一面看,讀書還有助預防壓力·憂鬱和失智,同時增强自信·同理心·决策能力,和對生活的整體滿意度。

像我這等普通平民,沒有因讀書致富,也沒由讀書成名,但我知道讀書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我也能做到。自小養成的閱讀習慣,也使我受益終身。我知道讀書也是一件恨重要的事,所以一生關注閱讀,把讀書作爲生活的重要內容,不爲別的,起碼可以助你健康長壽。

【華人】老讀者 李永年


與譯者商榷

本人自從在香港,金文泰 高中畢業 (1959) 後,來美數十年(得三個工程學位) ,從未 ”忘本”. 常有機會就讀與寫繁體中文。雖然退了休十多年,但日常接近的仍是美國社會。讀寫起來,少不免有執筆忘字之感。所以有空便拿著中文詩書來閲讀。“古文觀止”, ”唐詩三百首” .... 等,都放在床頭枱上。

對貴刊 ”華人” 甚為敬慕。其内容不但豐富,而且有時大開眼界。而本期 (2016年07月)之 ”英詩漢譯” 及 ”古詩今譯” 尤為矚目。

”古詩今譯” 李白 之 ”將進酒” (第64頁) 第五句, ”高堂明鏡悲白髮”, 之 ”高堂”, 以本人之意見,乃古時指 ”父母”也。並不是指 ”high hall”。我特意指出此點,以使不熟識古時中國詞彙人們讀後誤會也。

讀者 盧永熾 手上。


絕對有特色

我是《華人》雜誌的忠實讀者和作者,從2004年首次探親到今天,我已經第六次來聖地牙哥,《華人》雜誌成了我的好友。只要我到這裡,幾乎每期不拉地閱讀《華人》,也成了《華人》作者群裡的一員。

近幾年來,《華人》增加的“讀、編、寫的交流”欄目,絕對有特色。它將許多雜誌隱性的“讀、編、寫交流”公佈於眾,頗見編者的創新意識。讀了以往的交流文章,我覺得其內容有三:一是編者闡述組稿的意圖和對作者和讀者誠意感謝;二是讀者對文稿內容的回饋;三是寫者的下筆意圖。讀者的回饋,是對編者和作者的最有益的回報,編者的闡述,又是有效的閱讀和寫作的引導;寫者的筆述,是對讀者編者的深入交代和傾訴。欄目就像一個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的大型座談會。

我的建議是讓“座談會”開得更熱烈一 :例如可以各抒己見,對同一專題,同一題材、同一篇文稿,展開不同意見的討論,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還可以讓讀者多提一些發行刊物的建議。記得筆者參加過一次《華人》編輯部召開的部分作者座談會,會上眾說紛紜的發言,就成了下一期《華人》“交流”的豐富內容。

但願隱形的座談會常開不敗! (青峰)


這次的下筆歷程

我在第七期《華人》雜誌上,發表了《花香詞馨——崔曉然詩詞鑒賞》一文。什麼原因促使我下筆的呢?

我在《華人》雜誌上閱讀過不少詩歌和畫作。其中一部分作品確有品位,崔曉然的詩畫,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佼佼者。然而,詩歌至今還是“小眾”文學,詩歌的讀者也需要培養。為此,當我閱讀了崔曉然女士的作品後,就產生了“詩評”的想法。

崔曉然的詩歌是隨畫而作的,一詩一畫,相得益彰。由於自己不懂國畫,不敢貿然評畫,只能就詩而評。崔女士作品的題材蘭、竹、菊、梅和牡丹,這都是詩畫最常見的題材,但是她的詩歌能將同一題材,用不同手法加以表現,並寄寓深刻的意蘊,值得咀嚼。有的作品還點到了一些典故、傳說,若不解讀,就減弱了讀者的欣賞趣味,於是我就產生了筆耕的動機。

完稿之後,得到編輯部馬平老師的幫助,我將文稿發給崔女士,徵求其意。不料想,她十分認可,還給我寄來了她和她年逾古稀的父親、著名畫家崔立根先生(著名畫家董壽平先生的弟子)的書畫作品,並進一步提出要我給他們父女的畫作撰稿評論。

在崔女士再三鼓勵和要求下,我勉為其難地完成了《致敬,春竹寒玉——崔立根、崔曉然父女竹圖鑒賞》。這讓我硬著頭皮,對國畫認真地學習感悟了一回,倒也得益匪淺。希望《華人》能夠給予刊登,更希冀得到讀者的坦率回饋!

(彭世強)


次閱讀0 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