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中旬,“第二屆世界華人作家筆會”暨“首屆國際華語原創IP電影節”在溫哥華隆重舉行。歐美影視協會和世界華人周刊主辦了這場盛會。著名作家嚴歌苓、詩人楊煉,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百名華文作家及影視編導參加了這一盛會。美國中文作家協會有六位成員分別獲得第二屆世界華人影視文學獎、小說獎和劇本獎。獲獎成員有:

 

上個世紀中在世界的花都巴黎,一對華人夫婦馬孝駿及盧雅文生了一兒一女,女兒叫做馬友乘(Marie Therese Ma)、兒子叫做馬友友(Ernst Yoyo Ma)。馬孝駿是在巴黎著名的 Sorbonne 學院得到音樂教育博士 (Doctorate in Musicology )。夫人是一位聲樂家,為了相夫教子犧牲了她聲樂的生涯。在馬有乘的口中,她的母親是世界上最溫柔的女性。用如此的字句來形容她的母親,想必這位女性定是非常的傑出。

馬友乘醫師是哈佛醫學院畢業,目前在紐約 Westchester Mount Vernon School 做校醫。數十年如一日,過著繁忙及有意義的生活。2023 年春天《華人》有機會訪問到馬醫師,了解到她目前工作的情形。

馬醫師是生在巴黎的,說得一口流利的法文,並且能說流利的中文、也會用毛筆寫中文,在巴黎給了她很多的機會了解到歐洲。她的弟弟馬友友比她小四歲,也生在巴黎。馬友乘一出生的時候,他們預備的是個男孩子的名字—— Charles, 結果生出來的是個女孩子。等了一週之後才取上了馬友乘這個名字,很多人以為是馬友“成”—也就是成功的“成”,但是她的名字是加減乘除的“乘”——馬友“乘”。

她早期的學習都是她父親教的。她父親用外面學校同樣的課程用法文在家裡教,然後還教她音樂及中文。弟弟馬友友四年後才出世。馬友乘說她的母親有著美好的聲音是一位歌唱家。但是她為了照顧孩子及工作,犧牲了她的音樂歌唱家的生涯。而她的父親非常專注於音樂教育同時也創建了“青少年交響樂團”(Children’s Orchestra Society,簡稱COS.)。

起初馬孝駿希望他的兩個孩子之中可以繼承 COS.。終於 1984 年馬友乘接下來 這個任務,成為這個樂團的執行長。當時她在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醫學院做小兒科醫師,她的先生 Michael Dadap 是一個吉他手也是作曲家及指揮家,擔任 COS. 樂團的藝術總監。

馬孝駿在全家搬到美國來,發現美國的孩子們自由學習音樂,但不太認真且不能打罵, 因此萌生了建立一個交響樂的概念。他在 1962 年成立了 The Children’s Orchestra Society(以下簡稱COS.)。一直到他回台灣退休才停止。當時他希望他的子女能夠接棒,他的女兒馬有乘非常的忙碌,他的兒子馬友友在世界奔波,當時全世界周遊列國的馬友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1962 年著名的指揮家 Leonard Bernstein 在美國國都華盛頓舉辦了一場籌款會名為 American Pageant for the Arts. Bernstein,在會上介紹了七歲的馬友友。當場貴賓中出席的有時任的美國總統約翰肯納迪、他的夫人 Jacqueline 及美國的前總統艾森豪威爾。 馬友友當時來美國才一年,Bernstein 也介紹馬友友11歲大的姐姐——馬友乘做鋼琴伴奏。這一場的表演非常的精彩,而當時Bernstein 並沒有提出馬友乘其實是主修小提琴的。而且馬友乘十歲的時候,已經在丹佛的交響樂團以小提琴彈奏了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

從那個時候開始她以鋼琴為主,成為她弟弟的伴奏。馬友乘有著極高音樂的天 份,而且由哈佛醫學院畢業從事小兒科的工作。當時對她來說一週有 12 天,每天 睡眠三到四個小時,才能將她所需的工作完成。在交響樂團停了七年之後,馬有 乘和她的先生將該團繼續延伸。每個星期六從中午 12 點到下午 7 點接受各地來的學生,分成不同的四組進行教學指導,同時排練演出。七年之後他們將樂團重新開啟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看好。然而他們第一次短期排練後的演出,竟然有千 人來參加他們主辦的音樂會。正如馬孝駿博士所說:“音樂是最好的語言,能傳遞溝通、表達內心深處的感情。 ”

在 1977 年馬孝駿退休的時候,她萬萬也沒想到她會變成這個樂團的執行長。但是當她遇見了 Michael Dadap 之後,她的生命的軌跡有了改變,馬友乘問到她的夫婿 Michael Dadapl:“如果結婚之後有了家庭,你還會這樣到處奔波嗎?”。而他說:“我希望創辦一個音樂學校或者是一個兒童樂團。”當時他並不知道馬孝駿已經有了一個樂團。馬友乘及 Michael Dadap 一開始的樂團只有20個學生,有人開始說:“馬友友的姊姊要在皇后區辦一個樂團,而且不收錢”,消息如野火一般傳了出去。但其實,他們一個學期的收費是 $25,不是免費的,而那個微薄的學費只勉強夠為學生們印樂譜。雖然弟弟馬友友名氣很大對樂團很有幫助的,但是馬友乘從來沒有說他是樂團的一部分。COS. 不斷地成長,學生大部分來自於紐約、新澤西及康州,一共有四個交響樂團部門。

馬友乘開始在他們皇后區的家中練習音樂,而且也用了長島 Syosset Long Island High School for the Arts 練習音樂。經過這麼多年來,馬友乘不遺餘力、 日以繼夜苦心耕耘,她不但是教學、指導,而且有時她也上台演奏,並也經常為 朋友們演奏室內音樂。雖然說從11歲以後她的小提琴生涯有了改變,但是馬友乘 說:“小提琴就是我的聲音”。

她被紐約時報訪問的時候她說到:“我們非常相信 COS. 的主要的宗旨——他們接受每一個學生”。馬友乘深信音樂賜給每一個人,她說任何的人都可以學音樂,她堅持的相信他父親所說的:“教每一個孩子音樂的語言—— teaching children the language of music 。”多年來數千的學生都受過 COS. 的洗禮,也因為有的了 COS. ,很多年輕的心靈受到了灌溉, 她提到有一個學生說:“Michael 跟有乘不但教我愛上音樂, 更教我如何去愛人 。”

2023 年 6 月17 日在紐約市長島的Molloy 大學 —— COS. 的春季演奏會。本人有幸被邀請參加,並且有機會與馬有乘醫師做了深度的訪問。當天的演出一共有超過 130位的演出者。最小的年齡不到 6 歲、最大的年齡是 18 歲,當天旁邊有幾位演出者就是高中畢業了將要去各地大學就讀的。並且亦有校友回來支持這個活動,包括演奏及指揮。演出非常精彩,演奏完畢掌聲雷動、興奮不已,這是一個非常美妙的回憶 ,也是馬有乘醫師及她丈夫共同努力經營的結果。當天亦有機會與Michael Dadap 先生談到話,他是一位極端幽默及謙虛的音樂家,兩人的結合可為天作之合完美的搭配。

 

以下為 2023 年 4 月一個晚間馬友乘博士接受《華人雜誌》的訪問。以下為節錄的訪問內容:

1.。是什麼力量支持妳不斷地前行,音樂對妳來說有多重要?

馬:音樂是我的生命,因此我會為著音樂及音樂教育不斷地努力,而音樂又是一個能表達感情的媒介。在教音樂的時候我們可以將年輕人內心深處的感情經過他的指間、口中表達出來。音樂就是我的細胞、音樂就是我的空氣,我不能沒有空氣,沒有空氣我就沒有生命。有人說我彈琴彈的很好,我小孩子的時候回答的

不是謝謝,而是很老成的說法“完全靠方法”。因為我沒有去上學,很少小朋友, 接觸的都是大人,所以說話也老里老氣。

2.。什事物會讓妳心曠神怡、神魂顛倒?

馬:音樂能讓我感到宇宙的偉大、感到天地的和諧、音樂給我無限的快樂,音樂就 如我父親說的一樣是最好的語言。我的目標是將最好的音樂帶入世界。

3.。能談談妳這一生中的幾位導師嗎?

馬:我的父親就是我第一位的導師,我小的時候,是我父親在家裡做家教,我沒有去學校上學。但是我父親遵守著法國的教材在家中教我所有學校裡該學的內容,同時他更花了時間教我中文,教我寫毛筆字,讓我不能忘記中華文化,不能忘記我們的根。因此我到現在都能用中文琅琅上口。

 

我另外一位比利時的老師 Arthur 是非常的嚴格,比利時、法國是有一段距離的。 因此我沒有很多的機會跟他近距離的相處,我只有一兩次機會跟他學習,但是他教我的對我來說終身受用。

我的另外一位導師也是一位非常嚴格的音樂家。我那時候才四歲,我的小指頭經常的伸出來,他叫我要把小指頭收起,過了幾分鐘,我的小指頭又翹起來了。有一天他拿了一把小刀過來,可把我給嚇到了。我還有一位法國的老師他教我上課的時候說我的小手指不應該翹起來,後來拿了一把小刀對著我看,讓我知道他要把我的小手指給割掉。這位嚴厲的老師他的音樂實在太好了,我跟他學習模仿他。近期有一天我在車上放他的音樂,我的女兒居然說:“媽媽這個人彈的跟妳差不多”,我就告訴她:“這個是我學他的,他是我的老師。”

4.。妳的楷模是誰?

馬:我在哈佛醫學院的教授 Mary Howell 是一位傑出的女性,當時的哈佛大學醫學院女性只收 3 %,你可以想像當時她多麼的艱難。她對我的指導以及啟發讓我終身難忘。目前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女生已超過半數,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世界 的變化可以由女性在大學中的參與可見一斑。

5.。請談談妳的家庭。

馬:我有一兒一女,兒子——馬秉德( Daniel Dadap),女兒——馬秉麟(Laura Dadap)。我的先生是一位菲律賓來的音樂家,除了做指揮之外,他還彈吉他。他可以為我們的樂團及學校注入新血及生命,與我攜手合作。我的女兒是舞台表演者,是一個勇敢的女性,她有一個小孩。我的兒子遠在德州,也有兩個小孩,所以我們很開心在我可能的時間裡面,我希望都能跟我的孫子們相處。只要有機會,我都會花時間跟我的孫子們一同玩耍。

 

6.。請妳談談 COS. 。

馬:這個音樂學校是在紐約的長島,每個星期六我們都有開課,收非常多的學生。 而且我們定期的排練並且開演奏會。演奏會在紐約市的林肯中心舉行萬人空巷,尤其在疫情期間我們還不斷地排練,而且在疫情的期間排練出的效果非常之好,有很多的機會看到我們的韌性跟耐力。我們的學生有近距離來的,也有遠距來的,甚至要開車來回三個小時的地方,他們也堅持不斷地來學習。2020 年至202 1年因為疫情沒有演奏,2022 年至2023 年恢復演奏,2023 年 6 月 17 日有130 位音樂家上台表演。

 

7.。妳覺得妳有音樂造詣天份嗎?

馬:就如我父親所說的一樣,天份是 5%、努力練習佔 95%,羅馬非一天造成,要成為一個優秀的音樂家也必須花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來投入音樂家的生命中。我認為 5%的天份、95%的努力,音樂是要練習的,不斷地練習。一個成功的音樂家一定是努力不懈的練習,所以我認為是95% 的努力。

8.。妳目前遇到的挑戰是什麼?

馬:經營一個音樂學校,不只是會教音樂,而且要懂得如何去平衡收支。我們第一 次開的音樂會雖然上千人來參加,但是只收入 $100。要永續經營下去必須有一個 管理的概念,而這個部分我們都是在努力的學習中,這也是超過了音樂教育的範 疇,讓我們學習到很多人生的經歷。 我是一個比較內向不愛說話的人,但是為了音樂、學校、為了樂團,我也必須多多跟人溝通,了解如何經營管理。最困難的部分還是管理的部分,因為我跟我先生都是音樂家都對於管理這個部分沒有什麼經驗。同時需要募款才能持續下去,這些方面都是給我們很大的挑戰。

9.。這個學校永續經營下去妳目前是怎麼樣的計劃?

馬:我們學校現在的很多老師都是我們的校友,一代傳一代。當然我們也希望有傳承人能夠接棒下去,這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10.。妳這一生中遇到了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妳是如何解決的?

馬:我一生中都非常的努力,其中讓我生命中了解最大的就是生兒育女,別的都可以有別人幫忙,只有生兒育女責無旁貸。這是給了我一個大轉彎,讓我知道生 命的意義及生育養育孩子的重要。我認為最大的挑戰是生小孩,因為這件事情是不能扭轉的,是極大的責任。

11.。妳為什麼選擇讀醫學院?

馬:我大學是主修化學,是在著名的Radcliff College 就讀,同時也在Rockefeller 大學實驗室打工,畢業後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到史丹佛大學去念生物化學,一個是選擇到哈佛大學醫學院唸書。一開始我沒有準備念醫科,因為我很怕血,很害羞,不喜歡自己跟人溝通,也沒有錢,認為不能念醫學院,所以我唸化學系。但指導教授鼓勵我念醫學,畢業後我也考上醫學院,因此進入哈佛的醫學院,選擇擔任小兒科醫師,最大的挑戰是看到早產兒分秒必爭,能不能夠讓嬰兒活下來。

12.。妳是一位醫生、也是一位音樂家、也是一位母親及家庭主婦,妳如何安排你的時間?

馬:孩子們小的時候,我家中有人幫忙我,一早就上班看病人,一周七天都是忙碌的。後來我決定將看病的五天改為四天,留下一點的空間給我自己,也給我的孩子們,但是確實我每天都睡四個小時,甚至是連刷牙時間都不夠。

我過去一個星期,五天做醫生、七天做音樂家,所以一個星期有 12 天。後來我減少了一天,四天做醫生,拿出了一些時間來做家裡的事情,譬如洗衣服、 打理等等。我生了兩個小孩子以後,事情更多,每一天平均睡四個小時,長期下來非常的疲憊。我現在改在學區 School District 裡做校醫,情況好了一些。

13.。能談一下妳的父親嗎?

馬:這是一段鮮有人知的故事,而我的弟弟還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我父親是在巴黎唸的音樂學博士,在二戰的期間德國人佔領了巴黎,他就搬到了法國的南 部。在那個地方很多的人在做炸彈,或者是進入黑市買賣。他都沒興趣,他就教一隻狗唱歌,我弟弟並不相信這件事,但是我聽他朋友說的,而且也有一張照片是看到他與一隻狗在一起。

當時他把他的香煙糧票換成馬鈴薯充飢。後來有機會他到美國來教書也創建了樂團,然後到台灣退休。他是一個教導我們非常嚴格的父親,從他那裡我學到了自律。他退休在台灣的時候,還經常要我不要忘記念《四書》。後來他得了中風,但他的腦子還是很清楚,左手不太管用。這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最後在美國去世。我相信音樂教育在他的心目中不只是教人也可以教動物的。我父親是老大,有兩個妹妹、一個弟弟,因此他很早就扮演了老師的責任。

14.。能談一下妳的母親嗎?

馬:我的母親有鑽石般的歌聲,我小的時候一直要她唱莫札特。她為了我們犧牲了她的演唱生涯,勞苦功高為了家庭這就是她一生的寫照,我們對她永遠感恩。我母親非常的溫柔、非常的體貼,照顧家裡的每一個人無微不至。她照顧我的父親 病後的三年非常的辛苦,她在 2017 年離開了我們。我一直說她有著美麗的歌聲, 如鑽石 Diamond 一般燦爛,但沒有機會在歌壇上大放異彩。犧牲了自己成就了我 們,有著傳統中國婦女的美德。

15.。可不可以談一下妳接手的樂團及現在的音樂學校?

馬:我父親退休時,希望我的弟弟馬友友接手。但是那個時候我的弟弟是到全世界去演奏沒有辦法接管,而我那時候在做住院醫師,更是忙得天昏地暗,沒有辦法接管下來,而且他樂團一個接手的人也去念醫學院了。因此有七年的時間這個樂團全部是在凍結的狀態。我後來結婚,我的先生是菲律賓人,也是吉他音樂家。當時他也到處演出很少在家。我們有了兩個孩子後,他決定留在家的時間比較多,而且他一直有一個夢想——要開一個音樂學校。那麼我們就決定把樂團再重新建立起來。草創初期八月份只有幾個學生,我們決定要在十二月開一個音樂會,大家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而且最多是一場家庭的小型音樂會。沒有想到這個音樂會居然有一千多人來參加,非常的盛大。雖然那場音樂會我們只拿到了100 塊錢,但是給了我們很大的精神鼓舞,我們也就從此努力不懈地將這個樂團跟音樂學校一直辦下去。

當然我們也還碰到了一些挑戰,我跟我先生帶著月餅去見大學的主管,並且輕 言細語的希望能夠讓他們允許我們繼續在他們的學校上課,這事也辦成了。辦學期間諸如此類層出不窮,我們都應付下來了。

我們每周星期六從中午12點到晚上7:30 都在上音樂課,我們的學生遠近都有,最遠的學生要開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一趟單程,來回要三個小時。他們從不懈怠 ,風雨無阻地來到了我們的學校,這也是給我們精神上很大的鼓勵,我們現在的老師很多都是我們的校友。

我們也開始舉辦 Garden of Hope 音樂夏令營。當初在訓練孩子們演奏的時候,有計劃在夏令營一週的時間訓練一些從來沒有音樂基礎的孩子們演奏。這就像一個“石頭湯”的故事——用石頭加水來煮湯一樣的不可能。但是他們卻真正做到了,在一週後讓沒有訓練過的孩子們上台表演,學生們都非常的認真且成績斐然。今年 2023 年夏天持續舉辦為期兩週的夏令營。

16.。妳教音樂有什麼秘訣Secret sauce?

馬 :我教音樂是教他們有感情,讓他們彈一曲很悲傷的曲子,我就問他們:“要是 你失去了你心愛的小狗你感覺怎樣?、或者你有一張千元大鈔不小心掉進了馬桶裡,你的悲傷、那種心情你能感受嗎?,然後你可以將這種心情彈出來,表現出來。”音樂是一種語言,就如我父親說的一樣,音樂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語言。我們 要在用這種語言來表達給大眾。

17.。請談一下妳做小兒科醫師經歷以及對語言聽力方面的看法。我學的是語言病理學及聽力學的。

馬: 我身為小兒科醫生,當孩子們有不治之症疾病,他們自己會知道自己可能不能活下去了。曾有一個小病人告訴我:“我今天會離去,請不要告訴父母。”這樣的傷心也是做小兒科經常要碰到的事情會給帶來傷痛。有一個孩子曾問:“能不能夠讓世界變得更安全?”。我也關心青少年的精神上的問題,目前很多的青少年有很有的焦慮症及沮喪這也令她擔心。我經常會看到孩子們有語言、言語聽力的障礙,同時也經常要與有多動症自閉症等的孩子接觸。我與語言治療、聽力檢查師都有很多的溝通,孩子們生下來各個不同,所以我很了解生物多樣化及神經多樣化的重要性。

 

(劉麗容)

親愛的讀者朋友,

八月,夏季的尾巴,仍帶著溫暖和活力。湛藍的天空下,大自然綻放著盛夏的美景,讓人心曠神怡。沙灘海浪、郊外野餐、清涼泳池,各種戶外活動帶來無限樂趣。而在都市中,人們忙碌而熱情,追逐夢想與目標。

本期的封面人數馬友乘(Marie Therese Ma)提起她的哥哥可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著名的音乐家馬友友。他們的父親馬孝駿是在巴黎著名的Sorbonne學院得到音樂教育博士(Doctorate in Musicology)。母親也是一位聲樂家,馬友乘從哈佛醫學院畢業後,目前在紐約Westchester Mount Vernon School做校醫。她同时继承并发扬光大了父親創建的“青少年交響樂團”(Children’s Orchestra Society,簡稱COS.),為音樂及音樂教育不斷地努力,提升音乐教育资源和环境,让更多年轻人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为未来的音乐界贡献更多优秀人才。

7月中旬,“第二屆世界華人作家筆會”暨“首屆國際華語原創IP電影節”在溫哥華隆重舉行。歐美影視協會和世界華人周刊主辦了這場盛會。著名作家嚴歌苓、詩人楊煉,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百名華文作家及影視編導參加了這一盛會。美國中文作家協會有六位成員分別獲得第二屆世界華人影視文學獎、小說獎和劇本獎。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和生活经历,借助中文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认同,促进了中文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在本期的雜誌中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他們和他們的作品,並祝賀這些獲獎者取得榮譽。

江揚的《把懷念融入江水》借由對屈原的思念,抒發了文化傳統是一份精神,也是一種堅持。屈原文化强调了爱国情怀、民族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張小文的屈原文集連載第三篇《愛》從另一個角度探討了屈原所代表的的高尚品质和情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屈原精神激励后人矢志不渝,热爱国家,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

無論是歷史上的名人,還是我們身邊的這些優秀音樂家、作家,他们的经历和故事都鼓舞人们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的坚持、才华和品德激励人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

讓我們在八月這樣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月份,充分把握和珍惜,準備迎接秋的收穫。

Translat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Español

訂閱 Subscribe

---- 訂閱須知 INFO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In the U.S.A., We Chinese in America is the only magazine focusing o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individuals who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or larger community in general as well as information/news important to readers.To keep you informed of the most updated information/news, please subscribe to "We Chinese i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