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過大半輩子,經歷無數人,大多如過眼煙雲,走著走著就沒有了印象。然而,有兩個人卻是刻在心上的,從未對人說起過,因為一說出來就讓我心痛,那就是我的患難小友——劉紅和路瓏。

文革開始那年,劉紅十五歲,路瓏十四,我十三。我們都是初中生,劉紅初二,我和路瓏初一。

如果沒有文革,我們是不相干的三個孩子,家庭背景不同,各自的朋友圈也不一樣,很可能各走各的路,人生路上擦身而過。然而,在那場風暴刮起之後,相同的遭遇,把三個小女孩連接在一起。

劉紅來自東北。父親是老革命,朝鮮戰場上的英雄。轉業後分派到大型國營拖拉機廠,任黨委書記,他不苟言笑,是位威嚴、耿直的東北漢子。紅二代劉紅生性活潑,愛說愛笑,語速快嗓門亮,到哪裡都是中心。她皮膚雪白,兩隻眼睛很大很亮,有一副好嗓子。如果是現在,肯定被評為“校花”。

路瓏來自青島,祖父是國民黨高官,蔣介石的一個顧問,母親是一位大資本家的小姐。因為這個家庭原因,一家人被迫從青島來到我們那個小縣城,夫婦兩人都在我們就讀的中學任教。出身知識分子家庭的路瓏,文靜大方,一笑倆酒窩,有著大家閨秀的嫻靜雅緻。路瓏絕頂聰明,各科功課拔尖,文藝方面很有才華,無師自通就會彈風琴拉手風琴。

我則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教師家庭。父母特別敬業,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代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人。

文革開始了。我們這個小縣城裡也不能幸免。社會上一篇混亂,耳邊充聞著此起彼伏的口號聲。我們就讀的學校也停了課,學生們跟著鬧了起來。

劉紅的父親一開始就被打成“走資派“,受到百般凌辱。士可殺不可辱,一天晚上含恨自殺。跟他關係特別好的妻子,也在丈夫死後,精神失常。每天拿著丈夫的英武照片,到大街上哭鬧。劉紅只好照顧年幼的弟弟。

紅衛兵從路瓏家搜出與蔣介石的合影,還有保存得很好的高級旗袍、貴重首飾,被定為國民黨特務,雙雙關進監獄。

我的父母因為年輕時加入過國民黨三青團也被“揪”出來,成了历史反革命,住進了“牛棚”,不讓回家。

我們都是很優秀的學生,但是,我們都參加不了“紅衛兵”組織,去參加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我們一起被喧囂的社會狂热的同學所拋棄後,不自覺地走在了一起,度過了幾個月特殊的時光。

每天上午,我們早早地在學校空蕩蕩的大禮堂會合。講台上有一架很大的風琴。通常是路瓏彈琴,我和劉紅唱歌。劉紅是女高音,我則低八度跟著唱。幾個小時就在我們的歌聲中打發過去了。我清楚地記得,當我們唱起《紅燈記》里鐵梅的那段“年齡十七不算小,為什麼不能幫助爹爹操點心”時,還不以為然:十七歲還不小啊?!那段時間,我們除了唱已經會的歌意外,還學會了很多老歌。更有意思的是,毛澤東的語錄歌,我們幾乎都能唱下來;毛澤東的36首詩詞歌曲,我們甚至會唱不止一个版本!

下午的時間,我們聚在路瓏家裡。說是家,其實就是一間很小的學校宿舍。父母被關起來後,她一個人孤孤單單住著。我們天天下午聚在房間里,主要是學刺繡。那時候最時興的是十字繡,最流行的是繡祖國山河、毛澤東頭像、毛澤東書法、臘梅松柏,都是跟“革命”有關的內容。我們認認真真,一筆筆數著格子,一針針繡得格外認真。那些個作品,雖然早已不見蹤影,但通過刺繡,人變得安靜專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沉浸刺繡中。日後,我的針線活還真做得不錯,就是那時候練就的功夫。

有時候,我們中午也不分離,用路瓏家的小煤球爐,一起煮點麵條,或是熬點稀粥。雖然沒有什麼菜餚,經過自己的手做出來的飯,吃起來還是很享受的。有一次,我們居然湊在一起,學起包餃子來。餃子包得沒個樣,煮餃子更沒有章法,最後剩下一鍋菜粥……

我們三個,一起悄悄地唱,偷偷地笑,默默地想心事,似乎忘了窗外的世界。

年少的我們,在家庭變故之後,在那個躁亂的年代,在學校的一間小屋裡,給自己開闢了一個小小的封閉環境。三個少不更事的女孩子,苦中作樂,度過了一段令人難忘的平靜而快樂的生活。

幾個月之後,劉紅被一位高中男生收留,到了另一個城市;路瓏的父母從監獄出來,隨即離開了傷心之地;我的父母找朋友借了三十元人民幣,把我送上南下韶山的“長征”之路,目的是讓我少看到一些醜惡的現象。

從此之後,三個患難小友再也沒有通過音訊。

多少年來,我都念念不忘我的這兩位患難之交,總是在冥冥之中幻想著能在某一個時刻、某一個地方與她們重逢。

劉紅、路瓏,我的患難小友,你們在哪裡?

Translat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Español

訂閱 Subscribe

---- 訂閱須知 INFO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In the U.S.A., We Chinese in America is the only magazine focusing o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individuals who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or larger community in general as well as information/news important to readers.To keep you informed of the most updated information/news, please subscribe to "We Chinese i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