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传媒编辑唐钊2022年4月2日】就在 Omicron 浪潮在美国似乎已经平息之际,专家们已经对下一次病例激增发出警告 - 这一次是由高传染性子变体 BA.2 驱动的。(图片来自Dreamline.com)

现在还为时尚早,但有迹象表明下一波浪潮可能已经来临。研究人员发现美国的病例有所增加,他们发现从近 150 个废水监测点回收的病毒颗粒有所增加。

为了帮助我们为下一波做好准备,下面是纽约时报的记者Tara Parker-Pope and Knvul Sheikh分享了为激增做准备的最佳方法:

1.注意社区中的 Covid 指标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检查来自 C.D.C. 的颜色编码地图。这显示了 Covid 的社区级别。随着您所在地区的地图变为黄色或橙色,是时候采取额外的预防措施了,包括在公共场所戴上口罩,以及重新考虑您不知道其他人的疫苗接种状态的大型室内聚会。

另一个有用的指标是您所在社区的阳性检测率。当您看到阳性率开始上升到 5% 以上时,专家建议采取更多预防措施。

2.手头有高质量的口罩。

药店和社区中心提供数量有限的免费 N95 口罩。在 CDC 的面罩定位器网站上输入您的邮政编码以查找参与的经销商。如果您想购买额外的口罩,请使用纽约时报提供的指南来避免假冒。

3.尽早回家进行 Covid 测试

在天气转暖之前立即订购 - 从政府免费获得。测试可能会被高温损坏,您不希望您的测试在炎热的天气里坐在邮车上几个小时。拥有健康保险的人还可以获得每月八次免费测试的报销。

4.获得新冠肺炎疫苗加强剂(当您符合条件时)

联邦监管机构授权为 50 岁及以上的所有人和 12 岁及以上有某些免疫缺陷的人提供第二次加强免疫。来自疫苗或感染的保护性抗体往往会在四五个月内减弱,而适时的加强注射可以帮助身体增强抗体防御能力。

5.准备一个脉搏血氧仪。

这是一个可以夹在您的手指上并测量您的血氧水平的小型设备。当水平下降到 92 或更低时,患者应该去看医生。低氧可能是新冠肺炎的征兆,可能会增加您患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一个警告:对于肤色较深的人来说,这些设备可能不太可靠。

6.制定抗病毒药物治疗计划

有两种口服抗病毒疗法可供高危患者使用:由辉瑞公司开发的 Paxlovid 可用于 12 岁及以上的人群,而默克公司开发的 Molnupiravir 可用于 18 岁及以上的成人。

请咨询您的医生,以确保您在生病时可以接受药物治疗。或者,查找您附近有授权医疗提供者的合格健康中心,以便您接受检测,如果呈阳性,则当场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还应该与他们的医生讨论 Evusheld,这是一种来自阿斯利康的抗病毒药物,可以通过注射给药,在疫苗之上提供额外的保护层。

7.为社交活动和旅行制定备用计划

如果您要举办大型活动,如果案件数量激增,请制定户外备份计划。在旅行之前,请对目的地的诊所和药房进行一些研究,以便了解是否可以获得抗病毒药物。确保您的信用卡上有额外的资金或足够的空间,以防您需要延长行程以从 Covid 中恢复过来。

(资料来源:译自纽约时报)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

请点击:  主頁 (wechineseus.com) 浏览本网站更多的新闻和内容

请关注《华人》媒体的推特帐户: https://twitter.com/wechineseinus

请关注《华人》媒体的脸书帐户https://www.facebook.com/wechineseinamerica/

Translat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Español

訂閱 Subscribe

---- 訂閱須知 INFO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In the U.S.A., We Chinese in America is the only magazine focusing o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individuals who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or larger community in general as well as information/news important to readers.To keep you informed of the most updated information/news, please subscribe to "We Chinese i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