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曼第登陸,又稱「D日行動」(D-Day),發生於194466日,代號為「霸王行動」(Operation Overlord)。這場戰役是盟軍對納粹德國佔領的西歐展開的最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關鍵的戰略轉折點之一。

二戰初期,美國採取中立立場。然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美國正式全面投入戰爭。隨著徵兵制度實施,來自各族裔的美國人紛紛加入軍隊,包括原本在社會中處境艱難的華裔群體。

儘管當時《排華法案》仍未完全廢除,美籍華人在入伍後積極參與各個戰場,包括諾曼第登陸行動。他們對國家的忠誠與貢獻,逐漸扭轉社會對華人社群的偏見。

他們的參戰,不僅是一段軍事史,更是一段族群平權運動的重要篇章。

 

◆. 關於 D日(D-day

D日(D-day)是軍事術語,指某項重大軍事行動開始的指定日子,具體時間常事先保密。最著名的D日是1944年6月6日,盟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法國諾曼第展開登陸作戰,代號「 霸王行動」(Operation Overlord),標誌歐洲戰場反攻的開始。此次行動經過一年多的凖備,最初定於6月5日,但是暴風雨導致登陸時間推遲了24小時。

 

◆. 當天發生了什麼?

行動於當日凌晨開始,盟軍派出三支空降師──包括美國第82與101空降師,以及英國第6空降師──共約23,000名傘兵空降至德軍後方,目的是奪取橋樑、切斷補給線與干擾德軍調動。空降行動雖然受到天氣與地形影響,部分部隊分散降落,但成功地擾亂了德軍防線。與此同時,海上有超過5,000艘艦艇、包括戰艦、驅逐艦、運輸艦與登陸艇集結在英吉利海峽,被稱為「皮卡迪利圓環」(Piccadilly Circus),準備將大批地面部隊送上法國海岸。

早上6時30分,在海軍艦砲支援下,盟軍五個主要突擊師分別登陸五個指定海灘:英國部隊進攻黃金(Gold)與寶劍(Sword)海灘;加拿大軍隊負責朱諾(Juno)海灘;美軍則從西側的猶他(Utah)與奧馬哈(Omaha)兩處登陸。儘管事前有密集轟炸,部分德軍防禦設施依然完好無損,尤其在奧馬哈海灘,美軍遭遇德國精銳352師的強烈抵抗,登陸部隊在火網下寸步難行,傷亡慘重。猶他海灘的情況則較為順利,部隊得以迅速集結並向內陸推進。

德國軍方雖預測盟軍可能會發動登陸,但被盟軍的欺敵行動(如「要塞行動 Fortitude」)所迷惑,誤以為進攻主力會在加來地區,使得諾曼第的守軍相對薄弱。加上希特勒堅持親自下令調動預備部隊,更延誤了反擊時機。這一戰略失誤為盟軍創造了寶貴的登陸與集結時間。

 

◆. 諾曼第的成功意義

諾曼第登陸標誌著盟軍在歐洲戰場展開大規模反攻的起點,也是納粹德國敗退的轉折點。整體而言,D日行動取得重大戰略成功,此次行動動員超過15萬名士兵,為盟軍在歐洲建立了穩固的立足點,為隨後解放巴黎、推進至德國本土打下基礎。

 

二戰期間華裔士兵的參戰

1939年至1945年爆發的全球軍事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政府放棄二戰初期的中立政策,向日本宣戰,加入同盟國與德意日法西斯作戰。因此,開始發動全國範圍內的徵兵動員,此一舉動讓加州舊金山地區華人產生巨大改變。依據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報導,二戰期間因《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影響,許多來自中國的移民並無法入籍成為美國公民;但二戰期間卻有未取得公民資格的中國籍移民加入美軍。根據1940年美國人口普查當時全美華裔總人口約78,000人,約有13,000華裔於二戰期間加入美軍(Army、Navy、Air Force、Marine Corps),華裔男性約20%參與服役——這是當時美國族裔中比例最高之一。服兵役者中至少有5,000人,來自過去因淘金或修鐵路移民美國的華人家庭。他們之中有在美國出生的第二、第三代,還有所謂的「紙兒子」(Paper Boy,指利用移民局人事檔案遭焚毀,從中國冒領進美國的孩子)。他們70%被編入歐洲戰區的第三和第四步兵師以及太平洋戰區的第六、第三十二、第七十七步兵師;約25%的人在陸軍航空部隊服役。

1943年,《排華法案》在實施61年後被廢除並非偶然,與太平洋戰爭爆發有直接關係。在此過程中,宋美齡於1943年訪問美國並在國會大廈發表演說引起熱烈反響,為《廢除排華法案》在國會立案的通過創造了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

 

戰後生活與榮譽  永垂不朽的精神……

在諾曼第登陸戰役中華裔士兵人數雖然不多,但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華裔士兵們的貢獻仍具深遠意義。這些士兵的付出對在美華人地位的提升上產生了正面影響。

1943年,美國廢除了自1882年實施的《排華法案》,首次賦予華人申請歸化為美國公民的權利,標誌著美國社會對華人態度的開始轉變,並為華人融入主流社會鋪平了道路。

而許多參戰華裔士兵戰後返回美國後,積極投身社區建設與發展。他們的行動不僅打破了主流社會對華人的刻板印象,也激勵了年輕一代華裔更加勇於爭取平等權利與積極參與社會。軍旅經歷讓他們的語言能力與社交技巧得以提升,並促進了與其他族群之間更多的理解與聯繫。

雖然戰後他們的英勇事蹟未受到廣泛關注。但歷經多年,他們的貢獻最終仍獲得應有的肯定。2018年,美國國會通過《二戰華裔退伍軍人國會金質獎章法》,並於2020年12月9日,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5年後,正式向所有曾參與戰事的華裔退伍軍人頒發國會金質獎章,以表彰他們對戰勝德、意、日法西斯政權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國會金質獎章設計說明:

☆獎章正面(左圖)

獎章正面周圍刻有:「CHINESE AMERICAN VETERANS」(華裔美國退伍軍人)與「DISTINGUISHED SERVICE」(出色的服務)。

中間題字:「WORLD WAR II」(第二次世界大戰)與「PROUDLY SERVED AS AMERICANS」(作為美國人而自豪)。

☆獎章正面(右圖)

獎章背面周圍依序刻有美軍各軍種與支援部隊名稱:「ARMY」(陸軍)、「ARMY AIR FORCES」(陸軍航空兵)、「MARINES」(海軍陸戰隊)、「NAVY」(海軍)、「COAST GUARD」(海岸警衛隊)與**「MERCHANT MARINE**」(商船海事船隊)。

中間題字:「ACT OF CONGRESS 2018」(2018年國會立法)。

圖案設計,背景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美國國旗,前景為愛荷華級戰列艦、M4謝爾曼坦克,以及塗裝「鱷魚嘴」的飛虎隊P-40戰鷹戰鬥機。

中間題字:「ACT OF CONGRESS 2018」(2018年國會立法)。

圖案設計,背景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美國國旗,前景為愛荷華級戰列艦、M4謝爾曼坦克,以及塗裝「鱷魚嘴」的飛虎隊P-40戰鷹戰鬥機。

 

(《華人》雜誌編輯團隊)

Translat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Español

訂閱 Subscribe

---- 訂閱須知 INFO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In the U.S.A., We Chinese in America is the only magazine focusing o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individuals who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or larger community in general as well as information/news important to readers.To keep you informed of the most updated information/news, please subscribe to "We Chinese i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