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卡門托聖華金河三角洲(Sacramento–San Joaquin River Delta),又稱加州三角洲,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每當我從喧囂的矽谷來到這處寧靜的三角洲,就像三文魚回溯棲息地。三年來,這裡是我的原野草長鶯飛,這裡是我的大河奔流到海。

我在這裡拍過三度梨花盛開,走過最黑的夜路,守望過最美的夕陽。終於,在322日這天,我帶著新完成的紀錄片《聲音:河洲上的華裔女性》,回到這片土地,在加州首府薩卡門托市中心的加州博物館(California Museum),成功舉行了紀錄片首映式。這是我獻給這片土地的一首情歌。

——周敏

 

周敏導演簡介

周敏(Min Zhou)是一名資深新聞記者,也是一位紀錄片導演,現居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灣區。她致力於講述華裔美國人和亞裔美國移民的故事,並努力讓被遺忘的歷史重現生機。目前已經製作了十部反映華人歷史的紀錄片,並獲得許多殊榮。

美國華人歷史一直是周敏導演關注的焦點。她的代表作包括2024年11月推出的紀錄長片《勇氣與回憶》(Valor and Memory)。影片由周敏與導師、三次艾美獎獲獎導演比爾.艾因萊霍夫聯合製作。2024年11月7日,《勇氣與回憶》的首映式在美國駐中國大使館舉行。時任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先生出席並熱情致詞。這部影片已經在PBS全美各地200多個頻道播放,深受讚譽。

早在2019年,周敏已經開始研究二戰中華人的犧牲與貢獻。她受聖何西中華歷史文化協會的邀請,擔任聯合導演,帶領一群高中生,完成了紀錄長片《我們的戰爭與記憶:中緬印戰區的華裔美國二戰老兵》(Our Story of War and Remembrance: Chinese American WWII Veterans of the China-Burma-India Theatre),向二戰中曾在中國-緬甸-印度戰區服役的華裔美國老兵致敬。這部紀錄片於2021年9月完成,是首部講述舊金山灣區美國華裔二戰老兵故事的紀錄片。影片已被列為加州聖克拉拉縣高中歷史和族裔研究的補充教材。

周敏的紀錄片之路從華工修築第一條美洲大鐵路的歷史開始。她獨立製作了《築路者三部曲》,其中包括三部紀錄短片,記錄了1860年代上萬名華工修建第一條美洲大鐵路的艱辛歷程。在過去幾年中,周敏曾應邀赴耶魯大學、加州鐵路博物館、鐵路華工後裔協會等多個研究機構、非營利機構,參加了50多場演講和紀錄片交流活動,與不同的觀眾分享她在拍攝美國華人歷史紀錄片方面的感悟。

周敏獨立製作的紀錄片《回家》講述了內華達州沙漠深處卡林小鎮的居民如何迎回「流浪」22年的13位華工遺骨的故事。《回家》已在眾多電影節、大學、博物館和公共圖書館等場合放映,並獲得了多項獎項。

 

童年經歷

周敏出生在中國西南部的四川省自貢市。那是一個被群山環抱的小城,但就是這個小城,在周敏的記憶中占據了永恆的位置。她在這裡出生長大,16歲的時候離開。她記得小時候最快樂的事情是看電影。

那時候看的是露天電影。所謂的電影場,其實就是露天的壩子,被一棟棟家屬大樓環繞著。銀幕則綁在兩根高大的樹樁上,座位則是自備的板凳。

上小學的周敏,特別期待著放電影。因為是露天電影,需要搬凳子早早去壩子上占位置。因為她個子小,本來放在很前面的凳子,經常等她放學趕去的時候,早就被踢到一邊了,所以就只能在場邊上看電影了。

有時候連場邊的位置也占不到,只得去看銀幕背面。她記得有一個家屬樓的二樓,正好是看電影背面,倒是沒有什麼人來搶佔這個位置。即使是看背面,對她來說,都是充滿快樂的。

那個年代,中國上映的影片屈指可數。關於戰爭題材的影片大受歡迎,比如《英雄兒女》、《野火春風鬥古城》、《地道戰》......在那個沒有選擇的年代,這些電影令她百看不厭。她記得,那時候看電影也特便宜,買張票才幾分錢。所以那個記憶對她來說印象深刻。

她看電影的時候,心理往往裝著很多很多的疑問。例如,「為什麼放映機器裡面有一束光射出来到銀幕上,那些人就會動起來,還會說話呢?」當時電影中有一些很簡單的特效,例如演員騎著摩托車撞到樹後,人仰馬翻。她百思不解:「這究竟是怎麼拍出來的呢? 」

那些疑問讓她覺得,拍電影實在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工作。那時的她每天要做作業、要應付考試。在近乎貧乏的日常生活當中,電影是一個凌駕於生活之上的東西。她真的没有想到,若干年之後,自己會幹上拍電影這一行。

 

初到美國

與美國華人歷史相遇

2011年的3月,周敏通過層層拔選,成為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新聞學院當年全球錄取的五名訪問學者之一。2011年8月,她來到美國開始了學習生活。

當時,她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心中充滿困惑——一方面是傳統媒體正面臨新媒體的衝擊與挑戰,所鍾愛的報紙不知還能堅持多久;另一方面,柏克萊自由多元的學術環境,讓她目不暇接。她接觸到紀錄片的製作。她發現,紀錄片是一種結合新聞調查與電影語言的敘事形式,能夠深入講述真實而動人的故事。直覺告訴她,這正是適合自己的一條路。

在研究華人歷史的時候,她看到一張歷史照片——1869年5月10日,第一條横跨美洲的太平洋鐵路東西兩段合龍。但在這張照片上面,這個歷史性的時刻,幾乎看不到什麼華人,只有幾個模糊的背影。當時,她就想,修築西段太平洋鐵路的主力——成千上萬的華工,為什麼沒有在這麼重要的歷史時刻,留下影像呢?當時的一個好奇,促使她去做了一點簡單的研究,但她卻發現了隱藏在背後她所不知道的歷史。 

她說:「我在中國受過的教育,特别是關於近代史,是很碎片化的。所以當我看到華人協助修築太平洋鐵路西段的這段歷史,幾乎在美國歷史上沒有什麼紀錄時,覺得很奇怪。隨著我研究的深入,我發現這是一個華人歷史的金礦。所以,我就從這方面開始著手,作為我紀錄片的起點。」

2016年6月,周敏完成了第一個記錄短片《穿越唐納峰》,它講述了華工在19世紀中葉,從廣東來到美國加州修建太平洋鐵路這樣一段歷史。為了拍攝這段歷史,當時她從柏克萊往返唐納峰及山下的小鎮好幾十次,拍攝當年華工開鑿的隧道、多次採訪當地的歷史學家。

那時候資料很少。她在柏克萊大學看到一位紀錄片先驅Loni Ding所曾拍攝的「大山中的廣東大軍(The Cantonese Army on  the Mountain)」,描述華工們在大山裡修築鐵路的歷史。周敏表示:「這部紀錄片從當時的條件來說,拍攝得相當好,故事講述的也很清楚。只可惜她英年早逝。後來斯坦福大學也設立了『鐵路華工北美研究計畫(Chinese Railroad Workers in North America Project)』。所以在華人歷史的領域裡面,雖然史料很少,但是並不缺乏這些開路的先驅。他們做的研究像當年的築路華工所做的一樣,給我這樣的後來者開闢了一條路,儘管這條路還是一條羊腸小路。」

 

◆  .為什麼您會從事新聞記者這一行?

我小時候因為生活環境的原因,沒有什麼很遠大的理想。

我的啟蒙老師是我小學的語文老師。她曾經擔任過記者。在小城自貢的報紙上,我的老師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裡面寫到了我和我家裡的一點事。當我看到那份報紙的時候,我覺得能夠把自己寫的文章印在報紙上供人閱讀,這是多麼偉大的一件事情!當時我就立志說要做記者。事實上到今天為止,我也確實沒有從事過第二個職業,做新聞記者仍然一直是我的職業,我的愛好,也是我的生活!

我是在1993年成為一名正式的報社記者的。那時候我剛研究生畢業,能夠找到一份在報社當記者的工作還是相當難得的。當時指導我的是一位年長的記者,他連大學都沒有上過,但是社會這所大學鍛造了他。他傳授給我很多經驗。我漸漸明白,做記者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職業。擔任記者的幾十年來,我養成了一個比較好的習慣就是不停的學習新的東西、新的方法,學習認知這個世界。

我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習的過程中,接觸到了紀錄片。

我覺得在製作紀錄片的過程當中,會動用很多關於做新聞記者的知識儲備:比如說怎麼做一個選題研究、怎麼去找採訪對象、怎麼完成這些採訪……這些東西都需要調動一個記者所積累的經驗和能力。所以,我覺得是這些技能讓我更有底氣投身紀錄片的製作。

 

◆ .是什麼樣的使命感讓您持續的拍攝華人歷史紀錄片?

我在研究華人歷史的過程中採訪過很多人。我發現很多華人故事從來沒有被講述過,更很少有人傾聽。

我也看到BBC或者一些美國紀錄片導演,他們拍攝修築鐵路歷史的紀錄片時,提及華人修築歷史這一段的時候,總是比較籠統的以「Chinese Railroad Workers」這個詞概括了,但是這個詞背後是成千上萬有血有肉的築路華工啊。他們從哪裡來?怎麼來的?他們是誰?他們從中國廣東那種氣候濕潤且溫暖的地方,來到加州大山裡,度過那麼寒冷的冬天,沒日沒夜修鐵路、鑿隧道,他們怎麼生存下來的?所以我覺得我應該講述這些被遺忘的故事。如果我們作為華人自己不講的話,沒有誰願意去主動講這些故事。所以當時我給自己找到一點點所謂的使命感,就是去挖掘這些故事,能講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所以我就去做了。

當我拍出《築路者三部曲》之後,陸續收到一些邀請,比如去加州鐵路博物館放映我的紀錄片,或是一些機構做紀錄片放映及分享等等。起初,這種機會並不多,但是每一次我都很認真的去做。參加這種分享會之後,我得到的反饋是非常積極的,我也很受鼓舞。很多人覺得我在做一件讓他們感到很自豪的事情,特別是華人。因此,他們願意把自己的家族歷史、史料分享給我,告訴我他們的故事。

探尋歷史的過程就像我在唐納峰上穿行那一段最長的山頂隧道一樣。我第一次去山頂隧道時,看著黑洞洞的隧道,都不敢走進去,因為聽說那個隧道在開鑿的時候,華工們使用炸藥炸開花崗岩,死了很多的華工。這個隧道也是在開鑿過程當中耗時最長的一個隧道,500多米長的隧道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才打通。這個讓我真的感到很震撼。後來,我當地的朋友帶我走過那裡一兩趟之後,我就敢走那條隧道了。再後來,我也帶著我的朋友走過那個隧道,並站在隧道最深的地方,講述當年華工是怎麼挖通隧道的。我覺得是歷史的機緣把我帶到那個幽深的隧道,並給我勇氣去講述這些故事。

 

◆ .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最讓您印象深刻的事情是……

我在採訪、拍攝的過程中,很多事情令我印象深刻。我曾多次去一個叫Truckee的小鎮採訪,這是一個位於內華達山(Sierra Nevada Mountains)下的一個小鎮。歷史上,當地的排華運動非常激烈,甚至發生過襲擊華人的暴力事件,尤其在1882年《排華法案》頒布以後。當地還發明了一種驅趕華人的辦法「Truckee method」——就是切斷所有中國城裡面的生活供應,迫使當地華人不得不遷移。這些排華的始作俑者還因為他們成功的把華人擠走,而到處宣揚他們的辦法多麼有效。所以2015-16年間我去採訪的時後,我起初以為這種黑歷史當地人可能不願提起。但實際上,他們當地歷史協會的一些歷史學家們,很坦誠對我講述當年華工如何修鐵路以及當時這個小鎮如何排華的。他們對於歷史的坦誠讓我很驚訝!這些小地方的歷史學家很少會出現在聚光燈下,但是他們孜孜不倦的研究、保護當地的歷史,令我十分敬重。

我記得Truckee還有一個朋友Stephen Harris,他給我了很重要的幫助。他自己沒有一個正式的工作,必須時不時打零工維持生存。但是,他對這段華工修築歷史非常感興趣。所以在打零工之餘,他收集了很多的資料,走訪了很多的地方,他讓這段歷史變得很鮮活。是他告訴我,當年的報紙《Truckee Republican》的創始人在排華浪潮中的種種行為。他知道中國人喜歡吃枸杞。在小鎮的山坡上,石頭縫隙間,他指給我看那些枸杞。

有一年春天,我專門過去拍剛剛發芽的枸杞。到了夏天,我又去拍剛剛結果的枸杞。可是枸杞樹很少,長在石縫中,結的枸杞也沒有幾顆。然而,它們在亂石中存活下來,每一顆小小的果實,都像一粒紅色的寶石一樣。正像一百多年來,歷經磨難但仍然頑強生存、奮鬥的華人一樣。這讓我感到很特別。

 

◆ .截至目前為止哪一部紀錄片最讓您印象深刻……

目前為止我拍攝大概有十部紀錄片,如果要印象最深的應該還是《回家》,因為我在上面付出的精力、時間最多,得到的回饋也最為熱烈。這部影片首先給我上了一堂關於人生的大課。它告訴我什麼叫做尊重,什麼叫愛、什麼叫包容。所有這些在任何一個大學課堂上都是學不到的。它是一個小鎮通過幾十年的作為,透過對13具華工遺骨重葬這件事情,捧給世界的答案。

一開始我並沒有想到要去拍這部紀錄片。最初是在2018年4月,硅谷有朋友告訴我,五月初,內華達州小鎮卡林他們要為13具華人遺骨舉行一個重葬儀式。我聽到這個事情的時候,首先覺得它是有新聞性的,於是我決定去採訪。我坐著火車,哐當哐當了十幾個小時後,抵達Elko站。根本沒有站台,四周漆黑一片,那是我第一次坐火車去卡林。如果不是當地的朋友來接我,我真的不知道到了哪裡。第二天我到了卡林鎮,見到了在當地開餐廳的王麗珠大姐。

那是2018年的5月份,我第一次在墓地裡採訪。對華人來說,安葬活動應該是悲傷的。可是在現場,我明明感受到的是一種歡樂,是一種重聚。為什麼呢?而且他們把這13具為華工遺骨重新製作的棺木,漆成了華人偏好的中國紅。

小鎮的人口總不過兩千人。那天居然來了一百多人。他們學著麗珠姐的樣子上香、鞠躬,表達對華人先輩的敬意。他們的市長做了一場很動人的演講。在19世紀中葉和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這些華人都是最卑微的,有的人可能生前還受過很多的凌辱,甚至毆打。然而現在,市長把這13位華工先民稱為「卡林最早的公民(the earliest citizen of carlin)」。這種感動衝擊著我,讓我覺得這個故事必須要拍下來。所以那時候我就開始拍了。我也沒想到一拍就拍了三年半。直到第三塊墓碑豎立在墓園為止。到了今天,只要我經過卡林,都會去看一看那個地方,如今卡林就像我的第二個家一樣,我常常想念那個溫暖的小鎮。每一次翻越大山奔向卡林,都是我的「回家」。

◆ .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讓您特別感動的人?

當然有。在我拍片的過程中,很多人給予我無私的幫助和支持,讓我覺得無以回報。其中一位是居住在內華達卡林鎮的王麗珠女士。她和先生在鎮上經營唯一的一家中餐館。一開始,小鎮對她來說,小到她自己都不敢相信。但她把她全部的生命投入在這個小鎮裡,四十多年。

我發現她非常渴望訴說小鎮上的每一個故事,她想把小鎮上每一個人都介紹給我。開始我有點招架不住,漸漸的,我發現她講述的內容中有很多閃光的故事,發散著那種來自於生活本身、很樸素的美。

麗珠姐非常善良。卡林鎮從重葬13位華人先民遺骨,到豎立墓碑,先後舉辦過三次祭奠。每一次祭奠的菜品,都是麗珠姊和她先生Johnson做的。麗珠姐個頭不高,卻用她的一雙手做了那麼多事情,無法不令人感動。2023年5月1日,我應耶魯大學的邀請,專程前去放映紀錄片《回家》。我曾經對在座的教授和大學生們說:「這是一雙什麼樣的女人的手,她做了那麼多的包子、餃子……讓你們看一下……」我於是舉起了麗珠姐的手,那是一隻皮膚粗糙、骨節變形,還有被熱油燙傷的手,當時全場觀眾為她鼓掌,喊著她的名字……

麗珠姐對我拍攝紀錄片也是相當支持。每年春節,她都邀請小鎮的人到她的餐廳去包餃子。她一邊教大家包餃子,一邊講述我拍攝紀錄片有多辛苦,鼓勵大家捐款支持我拍片。我拿到那份捐款的時候,特別特別感動。

另一位是鹽湖城的陳小漣大姐。她是華工後裔協會的理事。身為理事,小漣姐許多活動都是身先士卒,一人扛下。我從採訪華工修築鐵路的歷史開始,就常常往返於舊金山灣區和鹽湖城之間。小漣姐用她全部的力量支持我拍攝華人歷史紀錄片。我們曾經在2020年、2021年兩次去中太平洋鐵路的地基沿線參加猶他州文物保護辦公室組織的考古行動,當時我們是考古隊裡僅有的兩位華人。小漣姐代表華工後裔協會,我是作為唯一的一個紀錄片導演參加的。這也是美國史上第一次對中太平洋鐵路沿線展開的考古行動。圍繞著這兩次考古,小漣姐做了大量的幕後工作。當時我們必須在野外露營一星期。她準備了帳篷、食物和水等很多東西。她既是我的司機,也是我的廚師、嚮導和歷史顧問。小漣姐還學會了操作無人機。她為人低调。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對歷史的熱誠,以及什麼叫貢獻、付出。所以我覺得,在這樣的拍攝歷史紀錄片的艱難過程中,如果沒有麗珠姐、小漣姐這樣的朋友鼎力支持的話,我也走不到今天。

她們就是我的楷模。我在她們身上看到自己的使命。

 

◆ .在拍攝這些紀錄片中,您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我在拍這些紀錄片的過程當中,我首先看到的是人們對歷史的尊重,與膚色無關。不管他們是華人、白人,還是少數族裔,在他們身上,我感受到的是一種誠實和溫暖。透過對他們的採訪,我感受到歷史有溫度的,歷史並不是冷冰冰的故事堆。在每一份歷史檔案的背後都站著有生命、有呼吸的人。而我只需要去找到他們,就能觸摸到歷史的脈動。

在拍攝這些歷史紀錄片的過程當中,我常常感覺到的我的靈魂被淨化。老實說,很多歷史,特別是排華的歷史很黑暗。但想想這些黑暗的東西是誰記錄下來的?又是誰讓這些歷史被更多的人去認知的?如何讓這些黑暗的歷史不再重演?所以當我去一個個想這些問題的時候,我覺得我的靈魂是在昇華的,對歷史的感知是在加深的。

我要感謝這記錄這些歷史的人,他們讓我看到當年的黑暗,但也看到「記錄歷史」的使命所在。我必須要去完成我的使命。

 

◆ .您覺得我們應該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更能看清自己?

我覺得認知自己這件事情很難,我還沒有完成這個認知的過程。但是,我覺得從歷史的角度看自己,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因此,我覺得自己首先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記錄者,其次,我是一個傳播者。如果我們看清這是一個移民的社會,來自全球的移民到這裡貢獻自己的勞動、自己的才華,建造這個國家,你就會知道今天我們應該尊重移民的貢獻,認可他們的犧牲。而不是去反對移民。當然,非法移民是另外一回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很多錯誤不能重演。反對歧視、反對仇恨、反對仇恨亞裔,這些事情都是我們今天要解決的命題。

 

◆ .關於未來……

我老是覺得時間不夠用!我要做的採訪很多,要看的書也很多。目前我剛剛完成一部關於薩卡門托–聖華金河三角洲(Sacramento-San Joaquin River Delta)的歷史紀錄片《聲音:河洲上的華裔女性》(Voices: Chinese women of the Delta)。我在前期調研的時候,往往要閱讀大量的書籍,查閱大量的資料。我的下一個紀錄片與二戰歷史有關。所以我正在閱讀《麥克阿瑟傳》等資料,梳理二戰歷史。這是我為籌劃中的紀錄片所做的前期調研。我希望能通過我講述的故事,把被埋沒、被遺忘、被扭曲的歷史,重新帶回人間,讓更多後來人看到。

 

周敏導演作品介紹

 

《聲音:河洲上的華裔女性》(Voices: Chinese women of the Delta)【最新作品】 2025

導演周敏歷時三年,完成了這部紀錄片,獻給所有在加州薩卡門托–聖華金河三角洲上創建家園的華人女性。她們為華裔美國歷史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她們的聲音卻被埋沒經年。本片通過三代華裔女性的回憶,揭示了她們對加州多元文化和美國歷史的重要貢獻。本片獲樂居基金會口述歷史計畫與樂居前居民及後代協會共同支持,並獲選第九屆薩卡門托亞太電影節官選影片,在閉幕式展映。

 

《築路者三部曲》

2011年的夏天,已經是高級記者的周敏將自己「歸零」,打點行裝,從中國遠赴加州柏克萊大學新聞學院求學。在教授的帶領下,她開始學習記錄片的製作。觀摩了許多紀錄片後,她開始思索: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完成屬於自己的紀錄片,將自己的發現、感悟傳達給觀眾呢?於是,她開始嘗試製作第一部紀錄片《穿越唐納峰》。其間,她發現對於華人修築這一部分歷史,僅靠一部短片遠遠無法講透。於是,她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她的第一部紀錄片系列《築路者三部曲》,包括《穿越唐納峰》(Crossing Donner Summit)、《鐵路盡頭》(End of The Rails)、《幸運之地》(Land of The Luck)三部短篇紀錄片,講述這150年來華人在美國的篳路藍縷。

 

《回家》 GOING  HOME

位於内華達州腹地的卡林(Carlin)曾是1860年代太平洋中央鐵路上的一座火車停靠站。1996年卡林市一戶居民挖掘後院時,赫然發現13具華人遺骸。研究發現,卡林歷史上曾經有數百名華人居住。19世紀後期,隨著排華浪潮席捲全美各地,這些華人先民受到了殘酷的對待,華人社區逐漸從卡林的歷史中消失。

2018年5月到2021年9月,周敏從加州硅谷出發,驅車探訪卡林。前後十五次,行程一萬多英里,採訪、拍攝13名華工的遺骨「流浪」20多年後,在許多人的協助下,歸葬卡林的故事。

 

《我的58位叔叔》(My 58 Uncles

從1941年10月到1945年抗戰勝利,一共有886名中國空軍學員赴美接受訓練。然而,他們當中有58個年輕人長眠在美國兩處國家公墓。時光流轉,這些曾經是中國最優秀的年輕人彷彿掉進了歷史的深淵……70多年後,一位名叫李安的女士為了父親臨終前的囑托,從矽谷踏上了尋找二叔李嘉禾的路途。她「偶然」發現了這58個為國赴難的年輕人。他們是誰家的孩子?誰的兄弟、父親或者愛人?在長眠他鄉八十多年後,他們的勇氣和榮耀能否被重新喚起?紀錄片《我的58位叔叔》記錄了李安一家以及中國很多個普通家庭尋找在抗日戰爭期間失去的親人的故事。 影片正在製作中。

 

《生為藍天》( Born to Fly

本片講述一群鮮為人知的「華裔飛虎」為中國而戰的故事,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後,日本對中國展開全面侵略。美國華僑、華人踴躍募款支持抗日,他們不僅為祖國捐飛機,還紛紛創辦航空學校,為祖國培養飛行員。舊金山中國城成立了美洲中華航空學校,1939年6月,第三期學員畢業,分批去中國參加抗戰,16歲的朱安琪是他們中最年輕的飛行員。本片將聚焦朱安琪等華裔飛虎隊員在抗戰中的故事,展現他們「莫問前程,但求無悔」的精神。影片正在製作中。

 

《在那盛產鮑魚的地方》(北加州蒙特瑞灣華人漁村故事下集)

「我」作為紀錄片導演,沒有想到第一次見到Gerry的時候,竟成了最後一次。Gerry希望「我」拍一部關於消失的蒙特利灣華人漁村的紀錄片。然而,「我」還沒來得及去追訪漁村史,Gerry卻突然過世。震驚中的「我」心懷內疚,前往加州著名的蒙特利灣,追訪Gerry的足跡。當「我」一步步追溯華人漁村的歷史淵源時,發現了一百多年前加州蒙特利灣最大的華人漁村被神秘大火一夜燒毀的真相,揭開了以Gerry為代表的幾代華人為尋求公義而抗爭的百年滄桑。影片正在製作中。

 

《勇氣與回憶》(Valor and Memory)

本片由三次艾美獎得主比爾.艾因賴因霍夫(Bill Einreinhofer)擔任導演和製片人,周敏(Min Zhou)擔任聯合製片。影片透過珍貴史料與親歷者口述,重現了中美在二戰期間並肩作戰的歷史,從陳納德所領導的志願援華的「飛虎隊」,在美國飛行學校獲得飛行資格後,回國參戰的中國飛行員,以及在美國的唐人街長大、為中國而戰的「華裔美籍飛行員」的故事,他們的英勇與犧牲,理當永遠被銘記。影片還探討了美中之間複雜的歷史關係。影片於2024年12月在北京舉行了首映式,並已在PBS全美各地200多個頻道播放。

 

文|劉麗容

圖|周   敏

Translat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Español

訂閱 Subscribe

---- 訂閱須知 INFO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In the U.S.A., We Chinese in America is the only magazine focusing o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individuals who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or larger community in general as well as information/news important to readers.To keep you informed of the most updated information/news, please subscribe to "We Chinese i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