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了上期的《華人》封面人物《與蝶共舞讓愛飛揚》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不禁為這兩個八年級的小女生的作為感嘆。

第一為她們的努力和優秀喝彩。小小年紀就文武雙全,論學業論才藝都是出類拔萃,名列前茅。

第二為她們的愛心點讚。她們不為自己的優秀沾沾自喜,而是將才藝奉獻給需要的人們,服務社區,帶給老年人以歡笑。

第三為她們在抗擊新冠病毒中的傑出貢獻喝彩。她們為那些高危人群和弱勢團體盡力最大的努力,捐贈了六千多口罩和毛毯衣服。

第四為她們的前瞻意識點讚。她們的組織就是為了用自己的有限之力去帶動更多的人奉獻愛心從而形成”蝴蝶效應”,讓愛的星星之火成為燎原之勢。

高潤琪和葛馨宜不愧為“愛心天使”,有這樣優秀的華人第二代是我們的驕傲和欣慰。(郭俊麗)

 

建議家長都來讀讀這篇美文

 

《不要誤讀了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們》提出了相關教育的重要議題,特別在中國受教育來美國生兒育女的人們,為了子女接受良好教育,都應該了解中美教育之不同。

諾獎得主楊振寧說:“西方教育適合尖子人才,中國教育適合普通大眾。”同是諾獎得主的朱棣文說:“獲得諾貝爾科學獎者沒有一個在學校考第一的,考倒數第一的倒有幾個。”說明了中西教育之不同。相比較,美國教育之所長值得學習傳承。

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養人才。眾所周知,以國家統計,美國的創造發明最多,諾獎得主最多,億萬富豪最多。之所以產生了這“三多”,全仗教育之所長。特別注重孩子自由意識的培養,自小培養孩子們的想像力、創造力,並懂得要有影響力。請看《比爾蓋茲父母五個方法教出世界首富》:

1、不壓抑蓋茲的獨立性。

2、敦促蓋茲學習不擅長的事情。

3、不強迫蓋茲達到父母的期望。

4、培養善良。

5、陪伴在孩子身邊。

(《華人》讀者連玉)

 

糖尿病是可以治愈的

 

讀程凱《健行九年抗“糖”紀》一詩,寫得不錯,朗朗上口。作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糖尿病是可以治療的,邁開腿、管住嘴,雙管齊下,比單獨用藥好得多。因此,讀者不能片面地理解。每個糖尿病人的身體狀況都不同,除了類型不同之外,糖尿病的發展階段也不同。鍛煉固然重要,也要像詩人所說的,同時檢測相關的指標,對症下藥,也要對症鍛煉,對症食療。祝詩人堅持到底,一定會戰勝糖尿病。(徐峻)

 

我讀抗“糖”詩

 

讀程凱抗“糖”一詩,我認為每個人的病因、症狀、病情輕重不一,很難有通用的經驗。該吃藥就吃藥。我近年注射長效胰島素,每天一劑,血糖已基本正常。現在什麼都敢吃。當然也要輔之以適當的運動,我每天晚上邊看電影邊踩健身單車,出一身汗,再高的血糖也降得下來。我認為人都過七十了,活瀟灑些不好嗎?太過苛求未必符合生命規律。

(讀者老李)

 

補充一則“寵物的幽默”

 

我很喜歡看貴刊的“幽默笑話”專欄,每期必讀。看著樂在心頭,喜上眉梢。(《華人》讀者楚志)

 

刊評2 補充一則“寵物的幽默”

我很喜歡看貴刊的“幽默笑話”專欄,每期必讀。看著樂在心頭,喜上眉梢。讀過上期的“寵物的幽默”,我給補充一則。

有位老公晚上要去會情人,對太太謊說到公司加班。

兩人在街上遛彎,正巧遇上散步的太太。老公羞愧難當,不知所措。情人問太太:“你家先生怎麼沒來?”

太太沒好氣地說:“他?他遛狗去了!”《華人》讀者楚志

親愛的讀者朋友,您好!

九月是桂花飄香的季節,我們在這個馨香的九月,向您介紹一個優秀的華人群體——ACCEF(全美文化教育基金會)——以新移民為主體的至今仍是聖地亞哥華人社區唯一的慈善團體,在疫情蔓延的半年多時間裡,是怎樣發動眾多義工,先是為家鄉親人的抗疫助力,接著又為d第二祖國美國的抗疫做貢獻,他們可說是打滿了抗疫全場的志願者,是有功之臣。請閱讀郭俊麗為您撰寫的《涓涓細流,匯成愛的海洋》(第13頁),了解ACCEF如何帶領華人社區抗疫捐獻的故事。我至今依然清楚地記得十六年前,創會會長黃青在我們雜誌社是以怎樣的激情介紹即將創立的基金會;《華人》的老讀者也會記得,ACCEF曾經兩次登上我們雜誌的封面。在她創立第三年的2007年12月,雜誌以《他們和陽光同在》全面介紹了這個慈善組織,作者也是郭俊麗;2009年9月的《華人》又把ACCEF屬下的青少年愛心俱樂部介紹給我們的讀者,作者王宏作為愛心俱樂部的家長隨同孩子們走訪災區,一起為災後的汶川做出了貢獻。十六年後的今天,ACCEF新一屆理事會宣告成立。相信在第八屆理事會的帶領下,ACCEF將會更加成熟,為社區做出更大貢獻!

《華人》的老作者我的老朋友江揚六月下旬不期然從香港回到聖地亞哥,接到她的電話讓我大吃一驚:居然在美國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逆襲而來,這一路定然吃了不少苦擔了不少心吧。讀她的《誰都不是一座孤島》(第33頁),特別令人感動,雖然文中也談了她如何全副武裝緊張不安地到達聖地亞哥,但更多地是談到了她回到聖地亞哥之後得到那麼多朋友、同學的關心和幫助。她感慨,“那一刻,我沒有了孤獨,沒有了恐懼。這樣的被釋放,在美國的日子裡不知有多少次……被釋放的那一剎那,我是從內心深處觸摸到感動的淚滴裡”。

我們的影評作家傅裴湘女士撰寫的《亞裔美國人再現平權奮鬥史》(第54頁)詳細地介紹了前不久美國公共電視台播放的五集五個小時的紀錄片《Asian Americans》:修建美國鐵路的華工血淚,二戰中日本裔的悲慘遭遇,亞裔從政的艱辛,菲律賓裔領導的工潮,新一代亞裔的突破和發展,這五集非常全面地反映出亞裔在美國的辛勞和成長。希望大家都看看這個再現亞裔平權奮鬥史的史詩級影片。

怡光的《琴源》一文(第40頁),不僅讓我們了解提琴故鄉的那些大師們是用什麼樣的精神製作提琴,也讓我們體會到作者用怎樣的熱愛來介紹提琴。佳作值得一讀!

向讀者朋友推薦張泰然老師“旅美雜感百篇之七十八”《欣聞全美興起“庭院種菜”熱》(第44頁)。如今在美國,隨著社會發展進步,人們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庭院由以前只是觀賞的花花草草,向種植瓜果菜蔬發展。張老師從1996年開始在後院種菜,至今已經二十多年,這位《華人》雜誌最勤快的老作家,也是華人社區最勤快的老園丁,這次也算超前時髦了一把!

Translat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Español

訂閱 Subscribe

---- 訂閱須知 INFO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In the U.S.A., We Chinese in America is the only magazine focusing o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individuals who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or larger community in general as well as information/news important to readers.To keep you informed of the most updated information/news, please subscribe to "We Chinese i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