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

恍惚間已經來到了11月,這一年終已進入了尾聲,

本期的封面人物是單簧管音樂家(clarinetist)葉強(John Bruce Yeh),他是一位在美國出生的華裔。他曾經在美國費城交響樂團,韓國首爾交響樂團,以及中國廣州交響樂團都有做過精彩的演出。1985年葉強主導的芝加哥音樂團得到了1985年的格萊美獎(Grammy Award)。他並且也獲得最佳新古典樂的藝術家獎(Best New Classical Artist, 1985)。在今年夏天聖地亞哥著名的La Jolla Conrad音樂中心舉辦的近一個月的音樂盛會(SummerFest)上,他也帶來了精彩的演出。他把東方和西方的音樂文化交融在一起演出了和諧東西的樂章。

在上百年的東西方交流中,有些先行者是值得永遠銘記的,比如張西筆下的丁龍。1857年出生於廣東臺山的馬進隆(諧音丁龍),18歲時來到加州,在排華期間,用一己之力,做了一件清朝外交部都沒做也想不到的中美文化溝通壯舉,把自己積攢的工錢全都捐給哥倫比亞大學,創立丁龍講座,以專門研究中國文化。1901年丁龍回到臺山,1936年,在廣東臺山的祖宅裏去世。張西將丁龍的故事搬上了舞台讓這段歷史為人所知,並引發了一股“尋龍熱潮”。

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在這些歷史中的苦難時刻。《難忘的片刻》中劉麗容教授記錄了自己的德國之旅,她在海德堡(Heidelberg)專程拜訪了Steven Less教授,Less教授最近做了一個精彩的個人演講,關於他的父親約翰(John Less)在二次大戰中,在中國上海生活的七年。他用他的畫筆記錄了他在上海的中國經驗。他畫了很多上海人的生活情況,這些他畫筆下的作品把我們帶回到一段令人難忘的共同歷史。這些在苦難倖存下來的人也希望他們的故事能夠流傳下去。

憶古思今,江揚的文章向我們描繪了中國當今的富強,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她觀看了現場火箭發射,激動人心的一幕讓人感染太空並不遙遠,而幾代人的航天夢正在變成現實。

11月,也許你付出了太多,但仍有許多追求不能如願,有許多美夢尚且遙遠。別著急,慢慢來,花團錦簇,碩果累累,都需要過程。所有的苦,都不會白受;所有的淚,都不會白流。也許就在12月,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美好總會有一天降臨。

Translat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Español

訂閱 Subscribe

---- 訂閱須知 INFO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In the U.S.A., We Chinese in America is the only magazine focusing o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individuals who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or larger community in general as well as information/news important to readers.To keep you informed of the most updated information/news, please subscribe to "We Chinese i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