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評刊

我讀八月《華人》封面故事

博華民族樂團早就聽說過,也看過他們的演出,但是如此詳細地介紹博華走過的道路,只有在《華人》雜誌上才能看到。感謝雜誌!

特別佩服博華幾位主要創辦人十年來的堅持。但凡有一個目標,有一個夢想,不為小利而煩惱,才能夠不斷發展,一步步向自己的夢想靠近。博華為我們旅居美國努力追夢的華人作出了榜樣!

預祝博華十年慶典會成功!

(《華人》老讀者江城明月)

給博華加油!為劉連祥喝彩!

曾經在聖地亞哥慈善春晚見過博華演出,看到每次出場都風度翩翩的指揮劉連祥,印象很深刻:樂隊演奏水平有待提高,樂隊指揮很專業!讀了他的“天井”音樂學院,才知道他是在文革那個歲月里,雖然失去了正規音樂院校學習的機會,但一點沒有耽誤自己的音樂學習,甚至得天獨厚,能夠跟著名師學習和實踐,學得更多更精,所謂師出名門!博華有這樣的指揮來定調,會越來越好!給博華加油!為劉連祥喝彩!

(博華一粉絲)

令人羡慕的“一對父子兵”

在機會相對平等的美國,人人站在同樣的起跑綫上,移民們在奔跑路上要取得成功全靠自己努力。《不同法學路,一對父子兵》中的父與子,便是這方面令人羡慕的典範。

父親,26年前手攥空拳來美國,除了夢想,毫無後援。但他懂得“讀書是唯一可以改變命運的道路”,歷盡千辛萬苦考上了法學院,最終成爲著名移民律師,撑起職業一片天,構築了幸福的家庭。

兒子,在父親艱苦創業的歷程中長大,輪到他讀大學、論就業時,家庭境况已大大改觀,學費父母出,沒打過一天工,直到大學畢業,沒有學貸一身輕。但他繼承了父親艱苦奮鬥的精神,不當“富二代”,應著學習生活的壓力,終於“三年法學院,三天考試,三個月等到考試結果。”同父親一樣,一次通過律師資格考試,緊跟父親躋身美國加州律師行列。

身爲妻子、母親的本文作者,沒有說她自己。但是,讀過全文不能不想到她在丈夫、兒子的背後所付出的艱苦卓越貢獻。

“一對父子兵”令人羡慕,這樣的家庭更令人敬仰。可以想像到:這是一個“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家庭。而家庭建設恰恰就是人生的一所最重要的學校。

《華人》讀者陳 駿

曉妮店主,請您放心大膽往前走

讀過新華書店店主許曉妮的《十載“痴夢”細說從頭》,感到她創業所付出的艱辛還沒有“細說”,白手起家在美國西海岸建起“聖地亞哥愛書人的家;聖地亞哥書畫人的樂園”(《華人》雜誌社祝“新華書店”開張十周年賀詞),所付出的絕不止這些!我這個新華書店的常客,在這裏對曉妮女士表示衷心感謝!

最令人感動的是,“網上書店、電子書也向愛書的人群招手,書店的盛况不見了”之際,她沒有像有些紙質書店關門停業,而是對店裏商品結構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以多種經營保證紙質書籍的持續發展。這是個很有遠見的做法。我相信,電子書如何興旺發達,紙質書也不會消失。正如有位學者說:“紙質書如同剪刀、錘子,自發明問世以來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代替一樣,它永遠不會消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指出:雖然各國書店一家一家的倒,但他堅信,實體


次閱讀0 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