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本期的封面人物葉桂珠(Busaba Yip Douglas)是在夏威夷守護百年華人歷史博物館「和興會館」(Wo Hing Society Hall)的無名英雄。她是來自泰國華僑,但對中華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可謂中華文化的守護者,也是華人之光,請讀者欣賞。

華人移民世界各地很早就開始,來美國第一批大規模的華人移民於1852年來到夏威夷,主要是到甘蔗種植園工作。這些移民大多來自中國南方的廣東省,華人從種植園勞工逐漸轉型為城市居民,並在檀香山建立了唐人街(Chinatown),孫中山與夏威夷的關係是一段極具歷史意義的重要篇章。他不僅是中華民國國父、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還與夏威夷有著深厚的淵源。1879年,年僅13歲的孫中山由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前往夏威夷,投靠在檀香山經營商業的兄長孫眉。他在夏威夷接受西式教育,先後就讀伊奧拉尼學校(ʻIolani School)歐胡學校(Oahu College即今日的Punahou School)。他親眼看到夏威夷的多元文化與教育制度,與當時中國的封建現實形成強烈對比,啟發他推翻滿清的理想。

孫中山將這裡作為革命宣傳與募款的重要據點。他在夏威夷籌組了 「 興中會」(1894年成立),後來與其他組織合併成為同盟會。1906年,在拉海納的華人組成「和興會」,繼而「和興會館」的成立。「和興會館」成立的目的,是為了凝聚並協助華人社群,提供急難救助,並支持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志業。孫中山先生曾六次以上造訪夏威夷,在他開展民主革命的事業中,「和興會館」給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興會館」的門前一側,有他後代贈予的孫中山雕像。但自1940年代之後,華人多前往檀香山(Honululu)發展,「和興會館」漸漸沒落。1983年,拉海納修復基金會(Lahaina Restoration Foundation)出資進行修復;1984年,「和興會館」成為歷史博物館。

在非洲的鄉間、第三世界的傳統文化裡,貧困的圍繞著農村,辛勞的農務幾乎都是女人承擔。本期特別介紹「LOVE BINTI愛女孩國際關懷協會」積極推動婦女培力(Women empower Project),著眼於幫助第三世界貧困鄉間的婦女。希望讀者能有所啟發。

 

「永遠不要懷疑一小群有思想、有承諾的公民可以改變世界;事實上,世界一直都是這樣被改變的。」

—— 瑪格麗特·米德

Translat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Español

訂閱 Subscribe

---- 訂閱須知 INFO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In the U.S.A., We Chinese in America is the only magazine focusing o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individuals who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or larger community in general as well as information/news important to readers.To keep you informed of the most updated information/news, please subscribe to "We Chinese i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