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麗容

 

1906年拉海納的華人組織「和興會」,繼而「和興會館」成立,目的是為了凝聚並協助華人社群,提供急難救助、住所給退休者,並支持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志業。

而葉桂珠博士(Dr. Busaba Yip)在「和興會館」服務逾20年,她擁有將「和興會館」先輩歷史傳承下去的使命感,讓她從志工一路到資深講解員。這一路走來,歷劫野火肆虐後的重生,是什麼樣的人生經歷且讓我們看下去

 

◆ .關於葉桂珠……

1952年我出生於一個華人家庭,祖父母和父母都是來自中國南方廣東省,當初是因為上錯船而到了泰國曼谷的中國城(China Town Bangkok Thailand) ,我們在曼谷的唐人街長大。

我在一個大家庭長大,共有三個兄弟和兩個姐妹。記憶中,我的父母親是由家中安排婚姻嫁娶的,因此我的母親自幼便離開了廣東。憶起小時候,常看到母親哭泣。雖然母親在家中得不到很好的對待但始終勤勞做事。這樣的童年經歷並不算美好,甚至記不清太多事情。但直到長大後,我才漸漸理解,為什麼父母無暇顧及小孩們——他們必須在異鄉拼命工作,為了後代們的生活能夠穩定下來。

 

而今天的我,是由童年經歷塑造而成的,因為父母把家族的雜貨店業務交給了長兄與次姊學習,後來的小弟和小妹也在家中幫忙,因此,我處在一個獨特而罕見的位置上,可以自由選擇未來方向。我選擇了教育領域,並致力於社區發展的工作。

 

這些經歷賦予了我生命的基石。不久前,一位朋友幫助我療癒了童年時期的不安全感,讓我學會看到成長中的正面意義。作為家中的中間孩子,我擁有了更多自由,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成就了今天的我。作為家中的中間孩子,我才有機會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葉桂珠的研究論文 《與龍共飛》(Flying With The Dragon

博士論文目的是將我所學實踐,回饋給少數民族社群。

第一章引言:介紹泰國部落族群所面臨的問題、田野研究的目標與宗旨,以及她作為傳統知識課程成員與研究者的自我定位。

第二章:說明她所採取的互動式整體性研究策略,包括資料的蒐集、組織與分析方法,並闡述如何將參與式與體驗式元素融入村落生活。也檢視了社群集體探究方法的意涵,這種方法有助於傳統知識的復興。此外,報告了與社群研究員及參與者合作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動態與益處。

第三章:著重於研究過程與成果的呈現,包括參與者所展開的社群行動與反思、部落文化價值與實踐的再確認、傳統歌謠「Hta」與Liva族語言的復興。

第四章:探討影響部落族人生活與文化的種種問題性變遷,並深入理解這些變遷如何影響其以土地為本的生活方式。

第五章:為葉桂珠的反思與結論。描述了自己「與龍共飛」的旅程,回顧了「書寫部落心靈」的經驗,並提出有關部落永續與社區發展的建議。

 

◆. 我從原住民身上學到了……

我的論文《與龍共飛》(Flying With The Dragon)是我靈性療癒之旅的延續,旨在實踐我在傳統知識博士課程中的經驗教訓,造福我多年來一直合作的部落族群。

我學習到了部落的古老智慧與世界觀,並了解到照顧自己的靈性層面是多麼重要以及整體性、永續性的生態生活方式與世界觀。

我學習了原住民如何建立一個以自然資源管理為核心的集體性社區系統。

我學習了原住民以草根為本的原則、方法與實踐方式,來發展自力更生的社區。他們依據森林分類系統,以及對各類型森林的傳統規範與使用規則,來管理農耕、狩獵與森林資源的採集。

我了解到,以森林為基礎的原住民社區具有強烈的生態意識,並透過跨世代的集體行動與反思,維繫他們的知識體系,包括語言、歌謠、故事與儀式。他們的文化實踐與對土地、山嶽、水源與森林之靈的信仰緊密相連。

這種以土地為本、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原住民知識,能夠保護森林、水源、野生動物、山林與其資源,為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遺產。

這段經歷為我的生命奠定了根基,也成就了今天的我。

 

◆. 為何選擇這個領域?

回首往昔,高中畢業時我原本想成為一名護士,但未能通過考試,因此轉而成為一名教師與社區發展工作者。

在完成教育學士學位後,我申請前往泰北偏遠地區擔任教師,當地有些村莊沒有電、沒有自來水,甚至沒有道路。那十五年在不同的部落與泰國低地農村社區的生活與工作經歷,讓我學會了很多,也讓我深刻體會到簡樸生活的價值,學會與自然環境與世界和諧共存的意義與重要性。我當時並不知道,這段經歷其實是我生命第一章的鋪墊,引領我走向未知的西方世界。

我首先受邀前往加拿大。完成社會與社區發展的培訓課程後,在「加拿大海外大學服務團」(Canadians University Service Overseas ,CUSO)的支持下,我展開了從加拿大東岸到西岸的交流之旅,拜訪各地的非政府組織,並與原住民、教師、婦女、農夫等不同族群交流、分享經驗。之後,我獲得獎學金攻讀原住民族研究碩士學位。對我而言,要完成碩士學位是一項挑戰,我必須非常努力學習。我的英語不好,這是我所學的第五種語言。

完成碩士學位後,我接受了 Apela Colorado 博士的邀請,加入她在舊金山開設的特殊博士計劃。在五年的全額獎學金支持下,我成為該計畫中第一位完成博士學位的學生。作為「傳統知識研究」博士班的學生,我們曾前往夏威夷茂宜島的拉海納,向當地的靈性導師與長者學習。1998年完成博士學位後,我開始參與茂宜島Kula與拉海納的華人社區活動。

我與和興會館的連結,始於我志願參與中國農曆新年慶典,之後擔任和興會館博物館的導覽志工,一做就是25年,直到2023年8月8日拉海納大火發生前。

至於我為何選擇這個方向,回顧我的生命旅程,我感覺一切彷彿早已被安排好,是來自祖先與更高力量的引導。我的人生旅途持續地進展著,每一步都自然地展開。我從未計劃要來到茂宜島,更未曾預料會在拉海納和興會館工作25年,直到大火之前。

 

◆. 我的驅動力來源……

對於祖先的信仰,靈性指引上的信任與堅信。

我的母親告訴我,當我還是個孩子時,身體十分虛弱。她將我奉獻給觀音菩薩,從那時起,觀音成為我的母親,也成為我慈悲與愛的靈性導師與守護神。

 

◆. 誰是您學習的對象?

我的導師是我慈愛的母親Jongkon,因為她是一位勤奮又慈愛的女性,她造就今天的我。

母親出生於廣東省一個靠近銀瓶村的小農村。由於家境困苦,食不果腹,她在七八歲時便展現出非凡的勇氣,決定離開中國貧困的家庭。到了泰國後,她為了償還旅費,在一戶日籍人家當僕人,努力求生。

母親以身作則,是我心中的榜樣。她勇敢、堅強、勤勞、有責任感,擁有多項天賦,並致力於為自己、家人與孩子們創造更好的未來。她辛勤工作,把所有賺來的錢都存起來,讓孩子們能有更好的生活。

在祖父母與父親過世後,她一肩扛起家庭與事業的重擔,負責照顧整個家庭。她每天為我們煮健康的湯,生病時也會使用草藥為我們治療。

母親非常注重自我照顧。她會搭乘公車前往中國城附近的公園運動,即便中風後半身癱瘓,我仍看見她堅持用單手鍛鍊,讓身體的另一側保持活動力。她教會我如何在身體、情緒、心理與靈性上全面照顧自己。她也加入一個靈修團體,透過誦經為希望、幸福與世界和平祈禱。

母親總是接納真實的我,理解我,並支持我追隨內心的召喚,而非要求我遵循家族傳統從事家族事業或接受包辦婚姻。當她生病時,我想回家照顧她,但她希望我繼續自己在和興的工作與人生道路。

母親也讓我體會到無條件的愛——對家庭、子女以及她所屬靈性社群的每位成員。母親以她的慈悲、愛心與堅毅面對自出生以來身為華人移民在泰國的種種挑戰,從被安排與父親家族結婚、經歷中風,一直到生命最後的篇章,她都堅持到底。

感謝我們的家人,尤其是我們的大哥、小弟和小妹,他們在母親中風後的將近十年裡無微不至地照顧她。我們感受到母親的靈魂,與長兄和我們敬愛的祖先們一同仍與我們同在,繼續為我們提供指引與守護。

這正是母親教導我們的重要功課之一:尊敬、紀念並懷念祖先。我們心懷感恩,也為擁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感到無比驕傲。

 

◆. 和興會館對您的意義是什麼?

和興會館是我真正的人生大學,它賦予了我生命的意義與目的,帶來希望、信任與啟發。

我非常感恩在和興博物館/和興會社25年有意義的生命工作。這段經歷對我作為海外華人的文化與靈性層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裡也是一個療癒之地,療癒了我內心關於家庭與歷史的傷痕。

作為一名導覽志工,我有機會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深具智慧與靈性的人們相遇,交流彼此的歷史、文化與傳統。在參與和興的研究項目過程中,我們讓毛伊島華人歷史中失落的一頁重新浮現,重拾與孫中山先生及其家族有關的重要記憶。

我對和興會館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們對未來世代懷抱著信任與希望,期盼大家能團結一致,共同邁向未來,攜手守護與傳承中華歷史與文化,代代相傳。

尤其在拉海納大火帶來諸多挑戰之後,我們非常感恩仍有機會繼續進行和興的研究工作。在和興會社與拉海納重建基金會的支持下,茂宜郡規劃部門與我們的研究團隊合作,成功於拉海納大火之前,將約2000件和興的歷史文獻、匾額、對聯等資料進行數位化保存。

這是拉海納大火之後,我們能夠繼續進行和興研究最具意義的項目之一,因為大火燒毀了大部分的和興文物、匾額與對聯。

 

◆. 拉海納大火如何造就您的個人經歷……

我現在以更整全的生活方式來生活,保持積極正向的思維,這讓我能夠保持希望,永不放棄追求一個快樂、療癒且有意義的人生。我學會了放下那些在生命中不再需要的事物,為新的事物和新的能量騰出空間,讓想法得以在未知的未來中持續前進。帶著信任,我們知道有一個計畫在引導著我們,來自我們最高層次的靈性存在,以及我們祖先的智慧。一切皆有可能。當我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時,我們就能將問題和挑戰視為學習的機會,並從中找到生命的意義。我們一步步向前走,知道自己天生具備照顧自己的能力,也知道何時該向合適的人求助。

在追隨夢想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也明白自己想要哪些朋友陪伴,不怕與眾不同,敢於在群眾中突出,現在過著一個快樂、健康且有意義的人生,對未來充滿信心與希望。活在當下的平和與和諧之中,能夠與相反的能量共舞,有能力清空心杯,讓新的能量流入。

我正處於修習並將禪(Zen)實踐編織進日常生活的過程中,這種生活方式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實踐。觀音菩薩與我慈愛的母親,是我慈悲與愛心的靈性指引。道(TAO)的教導是我生命中的指導原則之一,讓我能活在內心、他人、自然與世界的平靜與和諧之中,有能力與陰陽對立的能量共舞,並擁有積極正向的世界觀。道的教導與信念──與自然和諧共處──是我生活的核心原則。

 

◆. 十年後,您會在哪裡?

經歷了拉海納大火的挑戰後,我非常感恩仍有機會繼續投入和興研究與分享夏威夷中國歷史的工作,讓傳統與文化能夠傳承給未來世代。

在和興會館、拉海納修復基金會、茂宜郡規劃局與我們研究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成功將約兩千份和興館的歷史文件、匾額與對聯數位化,這是我們大火後最重要的研究項目之一。

未來十年,我希望自己能繼續實踐這些使命,為家庭、社區、拉海納和世界做出貢獻。

在拉海納大火後,我對「和興會館」許多執著和高期望,因為我對在「和興會館」工作的20年充滿了深厚的愛。我從恢復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我明白了,接受重建並非易事,深信這個長期恢復與重建的過程非常重要。

經過一年的學習與實踐接納,我現在能夠感受到希望,並且擁有更平靜的生活,這讓我能夠做出決定,開始行動,照顧我的心理健康和福祉。我學會了從整體的角度看待生活,並過上更健康、更快樂的生活。

現在,我覺得是時候向前邁進,分享我的生活經驗,同時繼續學習一些工具來支持我的心理、身體、心理學和靈性福祉。

這是我的短期目標,將為我的長期未來打開大門,讓我能夠清楚看到未來的使命,無論是對「和興會館」我們的家族、社區,還是對整個世界,我能夠為拉海納毛伊島、夏威夷以及全球做出的貢獻將變得更加明確

要向前走,從自己開始,希望未知的未來將以美麗的方式展開,這是為了我們未來的世代、家族以及拉海納毛伊社區。我已經接受了「和興會館」的重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可能無法在我的一生中見證它完成。但我相信未來的世代將以良好的方式繼承和照顧它,或許它不會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成為我們想要的拉海納。

懷抱著對未知未來的希望與信任,我相信有一份來自至高靈性層次與祖先智慧的計劃,正引導著我前行。

也許我仍會留在夏威夷茂宜島,也許我會前往另一個正在召喚我的地方,過著平衡、快樂、健康且富有意義的人生。

 

百年華人會館 - 和興會館(Wo Hing Society Hall

 

  • 起源

19世紀中葉美國太平洋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尤其是種植園經濟的興起,來自中國南方的勞工大量移民至夏威夷群島,成為當地重要的勞動力來源。作為移民聚居與互助的社會組織,會館制度隨之興起,成為華人社群在異地維繫文化認同與社會連結的核心。毛伊島的和興會館(Wo Hing Society / Wo Hing Temple)正是其中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代表性機構之一。

 

  • 歷史背景與會館的興起

和興會館位於夏威夷毛伊島西岸的拉海納鎮(Lahaina),該地曾是夏威夷王國的首都,並於19世紀末期成為甘蔗種植與捕鯨業的重鎮。19世紀中後期,越來越多來自中國廣東台山地區的移民湧入拉海納,他們多從事種植園勞動、漁業或小商販工作。由於語言、風俗與法律制度上的差異,中國移民亟需一個提供文化支持與社會資源的共同體空間。

為了凝聚鄉誼、協助鄉人、並主持宗教與文化儀式,當地台山籍移民於20世紀初正式成立「和興會館」。會館名稱中的「和興」寓意「和睦興旺」,體現出會館創始者對社群團結與繁榮的期許。其宗旨除了提供新移民生活上的協助,也包括教育推廣、仲裁糾紛、舉辦傳統節慶以及設置祖先祠堂以維繫香火。

 

  • 建築與空間規劃

和興會館的建築設計融合了傳統中國南方會館的建築風格與夏威夷當地建材特色,具有顯著的歷史與藝術價值。主體建築為兩層木造結構,上層為供奉關帝、觀音與祖先牌位的廟宇,下層則作為聚會場所與廚房空間。

屋頂採用簡化的歇山式設計,飛簷翹角雖不如中國本土建築華麗,卻保留了文化象徵的基本結構。室內裝飾則保留許多來自中國的木雕、書法匾額與對聯,顯示出強烈的家鄉記憶與文化歸屬感。大門上方懸掛的「和興會館」金字匾額,成為華人聚居的地標之一。此外,會館旁設有一棟廚房建築(cookhouse),反映出當時會館除宗教與行政功能外,也是一個集體生活與飲食文化的核心空間。華人傳統中強調「食」的社交與儀式功能,因此該空間常用於節慶烹飪與集體用餐,如新年包餃子、中秋供月等。

 

  • 衰退與保存:從社團到文化遺產

進入20世紀中後期,隨著移民政策改變、產業轉型與第二、三代華人融入主流社會,和興會館的功能逐漸弱化。1980年代,毛伊歷史協會(Lahaina Restoration Foundation)協助保存和興會館,將其轉型為歷史與文化展覽場域。經過整修與策展規劃,會館目前開放民眾參觀,並展示早期華人移民的生活用品、照片與文獻資料。透過文物與展覽,和興會館轉變為一座活的博物館,不僅記錄了過去的歷史,也激發新世代對族群文化的關注。

 

  • 大火燒毀歷史文化瑰寶

2023年8月8日,火勢迅速蔓延至拉海納古鎮市中心,歷史街區幾近全毀。和興會館在強風與烈火下無力抵擋,建築全毀,館藏文物無一倖免。據毛伊歷史基金會初步回報,館內珍藏的族譜抄本、書法匾額、百年香案與祠堂牌位已無法搶救。

 

  • 和興會館(Wo Hing Society Hall) 數位資料檔案

 

  • 特別冊子(DVD#1)

本類別共有45件,超過800個檔案(頁數),包含六類:和興會館會議記錄、財務與捐款紀錄。萬福堂協會(墓園管理)。有關孫中山先生與國民黨的冊子。有關洪門(致公堂)師長及領袖慶典的冊子。和興公司(1908–1949)及部分會員的財務捐款手札。三位會館成員之喪禮紀錄冊子: 譚舅(1954年)、 鄧仁權舅(年份不詳)、黃廷煥舅(1990年)。

  • 和興會館文化活動(DVD#2)

本類別共收錄60項、超過400頁之數位文化資料,涵蓋1906至1962年間。總共56年間,僅有19年記載了文化與祭典活動。初步研究發現,共記錄17項依農曆舉辦的活動,如春節、中秋、清明、重陽、四季祭典等。

  • 和興會館與和興公司收據與紀錄彙編(DVD#3)

本類別共包含中英文收據與紀錄逾700頁,分兩箱存放:約157項,多數文件尚未處理整理。

  • 和興會館主堂、廟宇與廚房之匾額、照片與文物(DVD#4)

共有30塊木匾、5張與和興會館相關的紀錄照片,以及若干與和興公司(約1900年)直接相關的文物。這30塊匾額已數位化為82筆檔案。報告中選錄兩組匾額進行英文翻譯。

Translat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Español

訂閱 Subscribe

---- 訂閱須知 INFO ----本网站已经开通免费订阅功能,请在网页右上角输入您的电邮地址及名字(任何昵称)。订阅后您可以及时收到网站的更新通知。希望新老读者踊跃订阅,让我们有机会能够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In the U.S.A., We Chinese in America is the only magazine focusing o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 and individuals who have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or larger community in general as well as information/news important to readers.To keep you informed of the most updated information/news, please subscribe to "We Chinese i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