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刊

關鍵在於看世界的視角——《華人》六月封面故事讀後感

六月,芳菲將盡,夏花即將盛大開放;新綠的樹,在陽光下爍爍其華。《華人》的封面人物也應時而生:兩名來自大陸的90後小伙子,“懷抱陽光 追逐夢想”,如大洋彼岸吹過來的一縷勁風,沁人心脾。

一口氣讀完李晨晨寫的封面人物特寫,不禁感慨系之。幾年前,來自江蘇的小留學生,一位來上初中,另一位來讀高中。如今二十出頭,一個本科雖未畢業,已經參與高科技創業;另一個獲南加大工商管理和電影製片的雙學位,具備了豐富的人生經歷:做過運營管理、內容製作和市場;擔任過多位主播經紀人,在麒麟影業海外擔任過市場總監並獲得漢天衛視年度貢獻獎;在費城全球海外投資基金擔任過金融衍生品分析師,在卓信留學美西分部擔任過運營經理;創建了兩家企業,成為高科技企業的CEO。

這些年來,媒體關於華人企業家的第二代在海外的新聞時有報導,往往流於臉譜化,負面印象居多。其實,華人企業家的第二代奮發向上者應該很多,關鍵在於看世界的視角。《華人》雜誌創刊十五年來,一直以其創刊宗旨獨樹一幟:“鼓吹進取精神、宣揚傳統美德、聯絡鄉親鄉情”。正面報導本地華人的真實風貌,這也是本地華人一直推崇《華人》雜誌的原因之一。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來北美創業的華人已經經歷了好幾代,代代都有英雄豪傑,《華人》雜誌各期的封面文章已經為我們展示了老中青三代的壯麗畫卷。現在,《華人》雜誌為我們開啟了第四代畫卷——少年華人!中華民族近代先賢梁任公曾說過:“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在北美,一個族裔的興盛,也在於其少年一代的積極進取精神。衷心感謝《華人》的發行人馬平,她把《華人》辦得越來越新銳、越來越年輕,讓我们華裔(We Chinese in America)一族古老而青春、血氣方剛、興旺發達!

(聖地亞哥華人、中山大學藥學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 峻)


說說美國華人青少年藝術節

儘管觀賞過“第三届美國華人青少年藝術節”現場表演,看到六月《華人》的相關報道和照片,還是情不自禁地瀏覽了一遍。那些小演員們的精彩表演,再次浮現于腦海,像是在劇場又度過了一個溫馨愉悅的夜晚。

這個在美國首創的“藝術節”連辦了三届,我同家人就連看了三次。藝術節總召集人馬平說“明年的第四届藝術節已開始準備”,作爲觀衆,我也開始期待,不費心,不用腦,只是等待欣賞觀看。可籌備這台節目的各路藝術家們,在這一年裏要付出多少辛勤勞苦啊!

還有,藝術節不盈利,可得花錢啊!那些出錢贊助的各路人士的慷慨解囊,對藝術節的舉辦起到了關鍵作用。作爲觀衆,也特別謝謝他們!

不懂藝術只看熱鬧的筆者,更看重創辦這個藝術節的深遠意義——盡顯華人新一代精神風貌。給孩子們創造一個舞臺,孩子們會給你一

那天演出開幕前,遇到一位熟悉的朋友,見面第一句話喜形於色地說:“我女兒被選爲這次藝術節的形象大使啦!”我想,這也該是所有期待子女成龍成鳳的家長們的心聲。更多的家長會說:“我兒子,我女兒,我孫兒,我孫女要登舞臺了!”

報道題目是《第三届華人青少年藝術節成功舉辦》,我說,有這麽多的藝術人才和經濟贊助的後臺參與,這個藝術節沒有不成功的!頭功應該是“總召集人、總導演•、總策劃、總幹事”的。他們都姓“總”,總是在忙,又要忙活一年啊!謝謝他們!

《華人》讀者 李敏浩


讀《開春兒》的感想

李峴女士的《開春兒》寫了嚴寒地區獨有的感覺和極具特色的“開江”。同是居住在熱帶地區的我對此産生了强烈的共鳴。從開篇那一句“繁花似錦的四季使我視覺麻木”,我就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覺。來自中國北方的我,又分別在中國東北和美國東北讀書工作了八年時間,對寒冰徹骨有著深切的體會。特別怕冷的我沒出息地發誓一定要到一個不會冷的地方去生活,結果到休斯頓一呆就是七年。果然沒有寒冷,沒有冰雪,但是生活在溫室的我竟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視覺麻木”,對一年四季的綠色,和三百六十五天盛開不敗的花兒熟視無睹了!

果然是“梅花香自苦寒來”!沒有經歷過苦寒,梅花也不那麽值得珍惜和期盼了。沒有經歷冰雪風霜的洗禮,春天也就悄無聲息地來了。却正是在東北,在長達半年的冰雪天之後,人們早已厭倦了天地茫茫一片白,哪怕看到地上鑽出一棵綠苗都會欣喜若狂。而經過了半年的養精蓄銳,大地母親也十分慷慨,會在五月天給東北地區一個最美的春季:我大學校園裏的梨花,櫻花,丁香花,桃花滿樹地盛開,人們冰封了半年的心情也隨著開春兒而喜氣洋洋。真是好,真是好!

感謝《開春兒》,感謝李峴女士,讓我又重溫了一次久違的開春兒!

同時我又想到,沒有冬天,就無所謂春天;沒有收就無所謂放。大自然如此,人亦如此。只有做到有張有弛,收放自如,當隱則隱,當進則進,才能最好地把握住生命的節奏,用有限的精力和時間做出最好的生命選擇。

(程早 自德州)


我愛看《華人》“刊評”

每讀《華人》我必看“讀·寫·編的交流”欄目的文章。我想,經常閱讀《華人》的讀者都不會錯過這個欄目。我把它作爲《華人》的“導讀”來讀。有諸多文章我是看了“刊評”後找來閱讀或者再次細讀而受益的。

譬如,2015年12月《華人》刊載的《劉曉慶新書“人生不怕從頭再來”充滿正能量》,我看了題目就沒有再讀。因爲腦子裝滿了對她的負面評價,愛情婚姻不嚴肅,欺詐偷稅坐監牢等等,心想:她會有什麽“正能量”?不屑一讀。可是當我看了有關刊評,便急忙找來細讀,果然受益匪淺,真正充滿了正能量。僅是那“身處低谷的不屈不撓精神”就令人佩服!把每次打擊都視爲“鍛煉,蹲監獄也鍛煉得更堅强!真正做到了她自己所言:“可以無數次被打倒,但永遠不會被打敗。沒有靠山,自己成山。失去了天下,再打天下。”她真的成了我學習的榜樣,急於找到《人生不怕從頭再來》來讀。

再如,國學大師南懷瑾的《倒霉時勤剃頭,少懶睡》,原先看過,看了讀者評論之後又拿來重讀,從中體會到:人可以有霉運,但不可有霉相,,越是倒霉,越要面淨髪理、衣整鞋潔,讓人一看就有清爽、舒服的感覺,霉氣很快就可以好轉。當命運來淩辱我們時,我也會用泰然處之的態度予以報復。

我建議,愛讀《華人》的讀者,別忘了讀《讀•寫•編的交流》欄目的刊評文章。

(讀者 龔侯)


謝謝讀者龔侯喜歡我們的《讀、寫、編的交流》欄目。說真的,作為編者,我們也很喜歡這個欄目。每次雜誌出來,就盼著收到讀者的反饋,從作者的評刊中獲得肯定、激勵和動力。歡迎更多讀者關注著個專欄!(編者)


次閱讀0 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