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感交集百篇之三十五:聖誕節聊聊家鄉威海的基督教

美國12月的聖誕節,像中國的春節一樣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聖誕期間,大街小巷,火樹銀花,一片燈的海洋,到處洋溢著普天同慶的節日氣氛。在美國人隆重慶祝聖誕節之際,西方有媒體報道:近年來,不少中國人也趕時髦,過起了聖誕節。對此說,筆者不敢苟同。據我所知,中國確實不少人也在過聖誕節,但並非“近年來”,也不是“趕時髦”,是西方的基督教在中國早有立足之地。我們家鄉山東威海便是例證。

要說中國威海的基督教,想先聊聊西方基督教是如何傳到中國的?

資料顯示,早在唐代,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景教)就傳到中國。當時基督教在歐洲的勢力如日中天,大唐王朝也處於鼎盛時期,誰也不服誰。因而,早期基督教到中國白來一趟,沒能在中國扎下根來,把上帝的福音帶給中國人民。

到了明朝,一個叫利瑪竇的意大利傳教士來到中國。他打著進貢的旗號,給萬曆皇帝送了讓他著迷的自鳴鐘等小禮。皇上一高興,封了他個“鐘匠”的官銜,按月領工資,成了大名王朝的國家幹部。這利瑪竇也是個絕頂聰明的人,憑著會說中國話的優勢,一方面把老皇帝伺候的舒舒服服,一方面跟徐光啓等有影響的人套近乎,成了白求恩式的國際主義戰士。

利瑪竇傳教也是很有水平的。他穿儒服,說漢語,把萬曆皇帝哄得團團轉。他還有打著紅旗反紅旗的本事,用儒學觀念闡述上帝福音。稍後,德國傳教士湯若望來到中國,他青出於藍勝於藍,在中國傳教四十多年,不但深受明清兩朝皇帝的信任,還被受封通政史,晋一品,封贈三代。

這兩位傳教士在中國取得成功,主要還是靠他們摸準了中國人的脾氣,號對了中國人的脉,從上而下融入了中國主流社會。

鴉片戰爭以後,大批傳教士跟在西方列强的炮艦後面趾高氣揚地來到中國。他們在中國建教堂、辦學校、開醫院,幹了不少好事。他們與利瑪竇自上而下傳教相反,這些傳教士在中國傳教則是自下而上的。因此,中國下層百姓對外來宗教的看法可以說更中國化。我們家鄉威海歷來盛行的基督教,就是緣於這個時期而生根發展。

那時,威海包括劉公島港灣被英國租借,駐軍和移民把威海區域幾乎殖民化了,基督教自然暢行無阻,至今尚存屋頂十字架橫杆已脫落的舊教堂便是例證。令人稱奇的是租借歸還,新中國建立之後,威海的基督教沒有受到任何干擾,教衆家庭教會照常活動至今不息,教堂照常開放禮拜。我一個同齡的表嫂,幾十年來參加家庭教會活動,到教堂禮拜從未間斷。表嫂說:“政府從沒有管我們教會的事,連文化大革命的造反派也沒見打擾我們。我們也很少有人參加造反瞎鬧騰。”

這是聽慣了西方媒體宣揚“中國執政黨打壓宗教”

輿論者難以置信的事。可這是筆者親眼所見的事實。

前些年回國,看到家鄉威海市文登縣城區臨近舊教堂處,新建起一座地標式的白色新教堂,而且是政府出資興建。教衆們每逢星期日便聚集新教堂做禮拜。

宗教信仰是天賦人權,是人類自由權力,在我們家鄉充分體現出來了。而且對家鄉的社會進步和諧只有促進,沒有妨礙。文登縣(現爲威海市文登區)是歷來全國經濟“百强縣”,還被評爲全國第五個“長壽鄉”。

或許威海是個例?也不見得。起碼習近平主席沒有打壓基督教。幾年前,他造訪芬蘭,還和聖誕老人合影昵。最近梵蒂岡與北京談判人員已經就中國官方主教任命達成妥協方案,中方可以自己任命主教,標誌雙方長達六十年疏遠關係改善的重要一步,顯示出文化互相包容和融合,要有“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博大胸懷!


次閱讀0 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