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評刊

發現了封面故事的變化

我這個《華人》的老讀者發 現十一月的封面故事與以往有所 不同,講的是一位青年創業家況 秀猛的“經營之道”,而不是以 往的“成功故事”。雖然文中也 介紹了他早年在家鄉的艱苦處境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講 了他的勵志故事,但更多篇幅是 講他在美國創辦公司的經歷,以 及公司在成長的道路上如何一步 步取得成功的實際經驗和事例。 我在這裡無意討論封面故事的讀 後感,只想在這裡對《華人》的 編輯們說:這種改變很有必要, 相信定會對那些在美國艱苦創業 的年輕人有所裨益!

另外,看到上期這個專欄裡 面“ 向作者致歉” 的短信, 我 覺得編者過於認真了,我只是個 普通讀者,有無名字都沒有任何問 題,不必致歉。也謝謝編者的認真 精神,很感動!

老讀者“江城明月”

況秀猛教給我的經營之道

拜讀華人十一月的封面故事, 作者郭俊麗不愧高手,把明星企業 家況秀猛的經營之道也寫得這麼生 動!先在此謝謝作者!

從這篇封面故事里我學到很多東 西。本人也有一個小的服務公司, 經營多年,還算順風順水,但也是 小打小鬧, 似乎沒有什麼突飛猛 進的發展前景。讀了這篇文章,我 感到他的三個“經營之道”點亮了 我:一、“客戶”,是銷售的終極 目標,當然也是服務的終極目標。 想客戶所想,把客戶的利益放在前 面,你自己才能活得滋潤。二、“ 堅持”,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得到 客戶的尊重,才有得生意好做。三 是“團隊”,這一點太重要了。我 看況秀猛的經驗就是對員工多讚 美,多鼓勵,多支持,讓員工感受 到他們是受尊重的,在公司是有價 值的,他們就會發揮自己的強大的 能動性。一旦像況秀猛那樣,打造 出“冠軍”團隊,你的軍隊就無往 而不勝啦!

在這裡要謝謝華人,謝謝作者, 更要感謝況秀猛讓我們分享他的經 營故事。你們一起為華人做了件好 事!謝謝!

再補充一句:我是在微信裡看 到群友的祝賀才找來《華人》閱讀 的,果然是本不錯的雜誌!

一位新讀者

建議“我的美國”繼續辦下去

讀“我的美國”徵文,想到二十年前來美國臨行前朋友送我的上下兩册的《人在美國看美國》。這套書對我就像旱苗遇到及時雨,在踏上陌生的美國之前,認識一下美國太必要了。於是走前連日通讀,再有選擇地細讀。自我感覺:人沒到過美國,倒像個“老美國”了。對初來適應美國生活給予了莫大的幫助。

該書作者楊浩先生在前言中說:“我們在海外的每一個同胞,就像撒向新大陸的種子,執著地依附於漢語的苔蘚,又像是一種特殊材料製成的感應器,敏感地感受著異國文化的衝擊。這本書所提供給讀者的是一個真實的美國圖像,讓人借鑒、批判和沉思,讓我們更深刻、更全面地認識美國。”我想《華人》的“我的美國”徵文,也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我的美國”所發文章也體現著這方面的含義。由此我建議,此次徵文於12月底截稿之後,“我的美國”作爲《華人》的一個專欄繼續辦下去。我想作者和讀者一定會願意寫,喜歡讀。

我們華人在美國看美國,也應該像中國作家葉永烈所言,他來美國訪問時,有美國朋友問他:你認爲中國好還是美國好?他回答說:“中國有中國的長處,也有不足;美 國有美國的優點,也有缺陷。這叫美中不足。”在“我的美國”裏,好的感受,差的局促都可以講,

可以擴展到對美國社會現象的評論、沉思乃至批判。讓我們在這個專欄裏,也給讀者“一個真實的美國圖像。”這對新老華人移民都將會大有裨益。身在美國,就應該客觀公正看待美國社會實况,真正將美國看作“我的美國”。

《華人》讀者兼作者張泰然

讀笑話幫我脫離了“冷場王”行列

在聚衆場合,有人談笑聲風, 聽笑話笑到肚子痛,我却常常毫無反映,甚至潑冷水,說人家說得笑話不好笑,甚至懷疑人家在影射自己。我自己對此倒沒有當回事,後來讀到一篇文章,原來我竟然屬於團體中的“冷場王”。

文章談到了大腦是如何運作這種情緒和人格特質的。臺灣清華大學助理教授詹雨臻經過研究,發現冷場王腦中掌管“認知控制”的背側腦區,比一般人活化,而掌管“情緒”的腹側腦區却不活潑,導致他們聽笑話時,會擔心別人在嘲笑自己,大腦傾向認知控制、壓抑情緒,變得理性起來,無法産生愉悅感。

詹雨臻說,缺乏幽默感的人, 仍可後天訓練來補救,把“認知”到“情緒”之間不來電的部分補充起來,增加個人魅力。她說她從小嚴肅,對笑話反應慢,甚至潑冷水,被朋友稱爲“冷場王”。投入該項研究後,便著手改變自己的“冷場王”境况,閱讀大量笑話,慢慢理解笑點,從欣賞幽默到創造幽默,終於脫離了“冷場王”行列。

因爲涉及到自己,對這篇文章進行仔細閱讀探討,領會了其中含義,便從讀笑話、聽笑話開始,終於摘掉了“冷場王”的帽子。這得感謝《華人》月刊多年來在“千金一笑”欄目提供的笑話。特別是近年連載的《微型笑說300篇》,讀笑話的興趣更濃了,如同飲食睡眠似地離不開它們了。《華人》說,《微型笑說300篇》要出版單行本了,而且由作者再加65篇,書名叫做《微型笑說365》,蓄意每天看一篇,全年天天笑。届時我一定買幾本,自己看也送親友,讓更多的人遠離“冷場”笑開懷。

《華人》讀者張 全

一位留學生的感慨

讀完《留學美國往事二則》這篇文章,實感觸動。作者張芸字裏行間透露出他在美國留學的不易生活——那時他一邊拿著獎學金刻苦學習,一邊還要打著三份工爲凑够 750美金,能够接妻女來美國一齊生活。寫一份家書還要絞盡腦汁用暗語,否則會給家人帶來麻煩。更別談與父母分別二十九年從未見面是何感覺。幾十年後,終於獲得機會返國探親,卻早已物是人非,父母都已痴呆、癱瘓,令人悵然。想想如今的自己,同樣在美國留學,生活上比六十年代的窮學生好太多了,遍地的中餐館,微信視頻更是可以隨時見到父母聊天暢談。想想,現在學生的留學情懷,自是不比當年了!

范馨亞(UCSD學生)

華人孩子學中文的好處

看了十一月月刊中關於華人孩子要不要學中文的文章後如鯁在喉,按照文中所說一是學中文的學校無法激發學生興趣教課敷衍了事,二是即使學會中文將來在美國也沒有用武之地。我想說的是學習中文,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不要忘記我們的歷史,這個歷史大可以是一個國家,小可以是一個家族,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國籍、語言,但是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膚色、血緣。所以,一是如果大家都能積極送孩子去學習中文,孩子的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中文學校又怎麽會發展不起來;二是學會中文等於多一門外語、多一項技能,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任何一個國家,都絕對不會無用武之地,而且我們還有學習雙語的先天優勢。

Jason Peng

“華人新一代明日之星”

為了表彰優秀華人下一代,本刊開闢這個專欄。歡迎學校、老師、家長踴躍推薦,電郵、微信均可。


次閱讀0 条評論